|
||||
|
||||
社會服務機構根植于基層社會,多年來在社區環保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社區環保工作中的重要力量。那么,他們目前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支持呢? 近日,。本次調查研究由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指導,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及其運營方北京協作者聯合萬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旨在了解機構在社區環保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機構參與社區環保工作的現狀、需求和挑戰,為更好地支持機構參與社區環保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報告顯示,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社區環保工作存在資金不足、資金渠道單一、角色定位不清晰等挑戰。 調研顯示,76.09%的機構表示需要資金支持,其中50%的機構認為資金獲取困難。造成機構籌資困難的主要因素是針對社區環保項目的政府購買、基金會和企業資助的機會和數量少。 社會服務機構 可發揮多重作用 社會服務機構在社區環保工作中可以做什么? 第一,報告顯示,81.97%的受訪者認為機構可以在社區環保中發揮評估識別社區需求的作用,使服務內容、服務方法和形式更加貼合社區需要。 由于機構的服務主要落地在社區,因此會與社區居民產生密切聯系,通過與社區居民的深度溝通,了解社區的問題,發現居民的真實需求,并根據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開展服務。 另外,機構可以根據居民和社區的需求,選擇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社區環保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活動方式貼近公眾需求有助于提升公眾的參與度。 這也是基層政府愿意與社會組織合作的主要原因,相比較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單位,有受訪的街道干部表示,機構在基層服務“相對較少的出現一些硬性的干擾,社會組織可以根據社區的情況,發揮他們自己的作用,解決社區出現的實際問題”。 第二,86.89%的受訪者認為機構可以促進利益相關方參與到社區環保工作。 社區環保工作最終要落地社區,需要動員社區居民的參與。機構的服務對象是人,其主要作用“是對居民的動員,以及這種需求的反饋和跟進傳達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開展社區環保工作中,公共服務存在一些難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的情況,而市場服務也因為其具有的逐利特性而不便作為。機構作為非營利性的組織,其服務的開展具有公益性質,可以聚焦公共利益,有效溝通利益相關方,協調各方高效參與到社區環保工作中。機構的協調作用還表現在促進利益相關方如居民、物業和居委會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達成共識。 第三,68.85%的受訪者認為在社區環保工作中,機構可以起到推動政策完善和落實的作用。 政策是引導各方開展社區環保工作活動的指引,機構一方面以其專業理念與能力,可以更好地通過服務將政府關于社區環保的政策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發揮扎根社區、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及時發現需求和問題,將經驗和問題總結起來,協助政府完善政策。 第四,機構還可以發揮服務創新的作用,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 機構開展社區環保活動的內容較為豐富,涉及到垃圾分類、舊物改造、垃圾減量、社區綠化、節能、節水、污水處理及環保組織培育、社區環保相關研究等多個方面。其中,88.52%的參與過社區環保的機構參與過垃圾分類工作。同時,機構參與社區環保工作的形式相對多樣,涉及到宣傳教育、志愿服務、志愿者隊伍培育、社區組織與動員等多種形式,豐富的社區環保內容以及靈活多樣的形式可以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環保活動中來。 第五,機構可以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促進社區環保效果可持續。 機構具有社會性和志愿性,因其專業的工作方法,可以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進行社區教育,促進居民環保意識的提升和環保習慣的養成。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促進對社區物業和服務單位的自律建設。 第六,機構可以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保障社區環保工作成效。尤其是社區社會組織,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自律和互助意識,把條例有效地落實到社區、到家庭、到個人。社區社會組織的成員大多是社區居民,其他居民往往出于情面,更能參加到社區環保工作中。 社區環保工作 面臨多重挑戰 盡管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在社區環保工作發揮多種作用,但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面臨著很多挑戰,例如資金不足、資金渠道單一、角色定位不清晰等。 首先,尋找落地/合作社區困難,難以提供有效的社區環保服務。 37.7%的機構表示,在參與社區環保工作時,自己目前沒有可以穩定開展服務的社區。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機構缺少與社區建立聯系的經驗和技巧;二是社區對機構的工作性質以及專業性認識不足;三是社區環保項目的時間周期普遍較短,機構難以與社區建立密切聯系。 其次,缺乏社區環保工作能力和經驗,社區動員效果較差。 調研顯示,50%的機構是在2019年前后參與到社區環保工作中來,54.1%的機構每年開展社區環保活動不足5次。較短的社區環保參與時間以及較低的活動頻次導致機構缺乏經驗和能力的積累。 經驗和能力的缺乏還表現在居民動員方面。83.61%的機構開展的單次活動影響人數為50人以內,34.43%的機構開展的單次活動參與人數不足10人。此外,機構動員居民效果差也有客觀的因素。比如有受訪者提到,現在的人們的生活節奏和工作時間不同,很難在統一時間動員到大量的社區居民參與。 再次,工作效果局限于短期成效,難以建立長效機制。 調研發現,機構參與的社區環保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多樣,工作的短期成效顯著,但效果難以長期保持。其背后是居民的環保意識并未發生真正的轉變,未真正養成社區環保的習慣。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項目周期較短,且當前對社區環保工作成效的評估主要是結項評估,多采用活動的次數或參與的人數等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準。對于短期效果和量化指標的過分追求可能會導致機構對長遠的改變關注度不夠。 機構急需資金 政策等多方面支持 上述問題怎樣才能得到解決呢?報告對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社區環保工作需要更多資金、政府、社區、人力資源等多個方面的支持。 資金支持方面,調研顯示,76.09%的機構表示需要資金支持,其中50%的機構認為資金獲取困難。造成機構籌資困難的主要因素是針對社區環保項目的政府購買、基金會和企業資助的機會和數量少。同時,機構還需要項目經費應與項目任務量相匹配,以及更多的籌資信息及渠道兩方面的支持。 資金支持方面,調研顯示,73.91%的機構認為自己需要政府支持,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政府購買服務資金支持、相關免費或優惠場所的使用、有效落實相關政策、引薦可以落地、合作社區等方面。 機構對政府購買項目需求程度很高,同時機構需要項目資金預算中允許有明確的款項支持機構自身發展。目前政府購買服務的經費分配,對于機構執行項目的管理費用和人力成本比例限制較為嚴格,難以支持機構自身成長。 另外,在機構初創期,各種資源都是相對短缺的,其中租賃辦公和服務場地空間的成本是機構運營的主要成本之一。有受訪者表示,政府可以協調各類公共空間向機構免費或優惠提供,供開展社區環保工作使用。 對于初創期的機構而言,對接社區是比較有挑戰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沒有政府背書的情況下,陌生拜訪的失敗率相對較高。最需要的是促進社區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社區環保服務的政策,其次是促進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環保服務項目的政策。也就是政府在政策層面明確給到的資金支持,同時明確機構在社區環保活動中的角色定位。 社區支持方面,71.74%的機構認為自己需要落地、合作社區。獲得平等的對話機制與工作內容匹配的項目周期。 人力資源支持方面,73.92%的機構表示自己在參與社區環保工作中需要人力資源支持。其中,最需要專業技術型工作人員和志愿者。 技術型工作人員主要指可以開展社區環保專業服務的工作人員。而社區環保工作“比較繁瑣”,志愿者的加入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機構人手不足的情況。機構尤其需要有社區環保經驗的志愿者參與,以節省培訓成本。(蘇石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