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鄉村教育,一直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心結,無論他走到哪里,始終對農村教育、農村孩子念念不忘,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給予關懷和支持。 在俞敏洪看來,他是鄉村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他堅信,真正優秀的教育能夠改變孩子的命運。雖然他始終在努力為村小的孩子們描繪一種可抵達的遠方和不設限的人生,但他自己卻憂傷地認為,鄉村小學在近幾十年的衰落趨勢難以逆轉。 ‘我后半輩子至少花一半時間,為農村和山區孩子得到均衡的教育機會去努力。’在前不久開展的“做有根的教育·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俞敏洪再次強調了他尋找鄉村教育出路的決心。 近年來,他一方面到偏遠鄉村走訪考察,一方面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通過調研形成提案,推動鄉村教育政策的變革。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建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國內外優質英語教學資源,消除地域教學資源與教學水平的差異。他還建議修改《義務教育法》,切實保障流動兒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學;將‘就讀率’的穩步提升作為衡量各地教育部門落實流動兒童入學情況的關鍵指標;保障流動兒童入學待遇同城化,增加公辦學校學位供給;關注流動兒童特殊需求,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解決流動兒童校外學習問題…… 兩會剛剛結束,俞敏洪就牽頭主辦了——做有根的教育·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有很多人關心鄉村教育,希望能為鄉村教育做點事情。但這件事需要有人挑頭,我很愿意來充當挑頭的角色去帶動大家行動起來。’ 未來鄉村教育將走向何方?在鄉村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分別可以做些什么? 俞敏洪向《公益時報》記者透露,未來新東方公益將兩條線并行,‘第一條線是通過現代科技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給鄉村學生和老師。第二條線是集中全國城市里最優秀的資源對鄉村校長和老師進行培養和培訓,推動其教育理念的創新。’他表示未來將在后者投入更多資源。 ‘我從鄉村來,此心歸鄉村。’俞敏洪說。 鄉村教育“軟環境”建設仍面臨困境 《公益時報》:你在剛剛舉辦的“做有根的教育·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表示,希望把研討會上凝聚的共識形成幾個具備執行性的提案提交給相關主管部門,請問現在是否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提案? 俞敏洪: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比如我認為需要加強對于鄉村陪伴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教育,現在鄉村教育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脫節,很多家長無法在孩子身邊陪伴、照顧和教育,事實上,把孩子的父母留在鄉村將孩子教育成人比給學校配備硬件設施更加重要。所以,我覺得這方面需要引起國家的重視,國家在做轉移支付預算時可以考慮撥付一定款項用于培養一批家庭教育師,或者每個地區、每個縣配備三到五個家庭教育師,巡回到各個鄉村給孩子家長或老人講課,可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研討會上大家探討的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聯盟也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公益時報》:在新東方的業務發展過程當中,發現鄉村教育存在哪些問題?你認為國家、企業和公益組織能夠做些什么? 俞敏洪:鄉村教育“軟環境”建設仍面臨困境。所以,我認為鄉村一級學校的學生人數還會減少,未來以鎮一級為核心的住宿制學校可能將成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常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國家能做的是如何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如何讓優秀的老師到鄉村去工作。我在多年以前就建議鄉村老師的工資比城市老師工資高出30%。據了解現在鄉村老師的工資比城市老師高出10%左右,但10%依然沒有吸引力,30%就構成吸引力了。國家應該確保鄉村學校交通、住宿、學習環境、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健全。 社會力量能做的事情,比如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傳播優質的教育資源,包括優秀的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像英語課程,大部分鄉村老師的語音、語調還不夠標準,通過人工智能虛擬教學優勢很明顯。比如音樂課、繪畫課,我們可以嘗試邀請中央美院、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請他們對農村地區學校進行遠程的音樂、美術輔導,講音樂、美術的基本知識,我覺得這些是像新東方公益基金會這樣的公益組織可以做到的。再比如研討會上大家討論得出的結論——鄉村小學校長的水平決定了學校的發展,因此,我覺得對鄉村小學校長的培訓怎么重視都不過份,對鄉村學校校長的培訓也將作為新東方公益基金會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與此同時,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有建言獻策的渠道,所以,不管是政策還是任何對鄉村教育發展有好處的建議,我都會努力向上反映。 亟需提升鄉村教師的穩定性及教學水平 《公益時報》:就你多年對鄉村教育的觀察,你覺得鄉村教育最需要改變的現狀是什么? 俞敏洪:最需要改變的現狀是老師整體水平的提升和老師的穩定性。簡單來說,就是給農村老師漲工資,這樣老師的穩定性就會相對好一些。 漲了工資后老師們會覺得這份工作比較珍貴,再對老師提出考核要求和學習要求就會相對比較容易。然而,當下的現狀是即便不考核老師也不愿意留在鄉村學校發展。 《公益時報》:針對這一情況,新東方下一步有什么樣的助力改變現狀的計劃嗎? 俞敏洪:我們正在規劃做幾方面的事情,首先,對老師和校長進行培訓,原來主要是側重對老師的培訓,今年我們會加入對校長的培訓,這也是這次研討會給我的最大的收獲之一。我們可以請有經驗的鄉村校長來進行經驗分享;其次,繼續加大對鄉村學校學生的直播課程的投入力度,現在新東方只覆蓋了幾百所學校,未來還會擴大范圍;最后,將計劃成立“鄉村校長聯盟”,讓十幾萬個校長能夠自愿加入,給他們建立平臺用來學習,平臺上學習表現最好的由新東方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包括出國的機會。通過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校長不斷提升自我,從而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有示范性的鄉村校長。 《公益時報》:你近年來常常去一線調研鄉村教育的情況,接下來還有哪些調研計劃? 俞敏洪:對于我來說,必須對鄉村的現狀和未來進行思考,如果我不了解鄉村和鄉村教育的現狀的話,那么我的思考就沒有著落點,這也是近幾年我跑鄉村比較多的原因。今年我還會去很多鄉村學校,以往發達地區我從來不去,因為我自然地認為發達地區的鄉村教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通過兩天的研討會的探討我才知道,發達地區的鄉村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所以,下一步我也會去發達地區的鄉村做調研。 通過這樣的調研可以讓新東方的資源真正落到有用的實處,否則就是打著名號在支持鄉村教育而已,事實上并不知道對于鄉村教育應該支持什么,或者支持得對不對,做沽名釣譽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怎么重視都不過份 《公益時報》:我們看到有很多公益機構和企業都在開展扶貧或鄉村振興相關的項目,你覺得如何才能精準施策,讓這些力量發揮價值,而不是走走過場,湊個熱鬧? 俞敏洪: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需要確保公益機構關注的方向確實是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募集來的資金花在刀刃上,避免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我認為全國涉足鄉村振興、鄉村教育的公益機構可以進行橫向聯合,比如成立相關領域的公益機構聯合會,每年聚在一起開1-2次的會討論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大家能做些什么,從而形成良好的分工與合作。 《公益時報》:你怎么看鄉村振興,如果要真正的實現鄉村振興的規劃和目標的話,在你看來重點是什么?或者說重要的基礎是什么? 俞敏洪:鄉村振興太重要了,簡單來說,只有鄉村達到現代化的水平,鄉村教育實現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且跟城市教育沒有差距的情況下,中國的整個社會結構才是穩定的,反之,就會形成社會結構的傾斜或撕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鄉村振興、鄉村教育怎么重視都不過份。 《公益時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你每年都在為鄉村教育建言獻策,今年你在兩會上提了三個提案,其中關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鄉村小學英語教學水平這個提案你的初衷什么? 俞敏洪:舉個簡單例子,孩子們的英語教學是從ABCD開始教,現在人工智能虛擬教學已經基本可以跟學生形成完整的互動了,它基本能夠回答學生在英語學習的最初2-3年所問的所有問題。而且人工智能可以隨時隨地、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問題只要能夠產生互動,其實學生并不在乎其背后究竟是真人還是人工智能。 給鄉村孩子送去優質教育資源 《公益時報》:2017年11月新東方和好未來共同發起成立了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的成立你希望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經過三年多的實踐你認為是否達到了初步的預期? 俞敏洪:其實就沒有預期,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鄉村孩子送去新東方和好未來相對比較現成的教育資源。從目前來看,已經惠及了幾十萬個學生,我們的目標是未來能惠及100萬個學生,當做到100萬的量級時,基金會還將會進一步的擴大。 《公益時報》:據了解,雙師課堂是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的品牌項目,目前新東方公益基金會也在大力推進該項目,這主要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俞敏洪:之所以還要在新東方公益基金會做雙師課堂項目,一方面是因為該項目一直主要由新東方在提供師資支持,另一方面,情系遠山由新東方、好未來發起,后來其他機構也積極參與,目前有15家理事單位。我希望情系遠山能按照自己的節奏,相對獨立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