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我的想法很明確,就是希望通過自己這么多年在外經商的社會資源,幫助村里經濟快速發展。”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趙莊子村的村支部書記韓春光在“工作坊”的申請表上重重寫下這句話。 “鄉村‘空心村’問題較為嚴重,我們現在正在打通產業經濟的堵點,帶領村民致富,希望得到校方幫助。”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咀頭村的第一書記齊向宇在課堂上鄭重提出訴求。 7月9日至11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社會行動與創新實驗室、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共同發起的首期“鄉村振興·村長工作坊”(以下簡稱“村長工作坊”)在北京舉辦,來自全國7省1市的15位村支書、村主任,作為鄉村振興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與專家學者們一起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共同問道鄉村發展。 15名村支書、村主任入選 韓春光是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趙莊子村的村支部書記,1977年出生的他,早年在外經商,干過工程,開過建材商店,積累了些社會資源。2012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他在“村長工作坊”申請材料的個人背景一欄中寫道,希望通過自己這么多年的社會資源,幫助村莊發展,并給出治理計劃。 第一個3年,轉變觀念(已完成)。該村風貌煥然一新,村民自愿加入志愿服務,成了全民義工村;第二個3年,社區營造(已完成),村內建起了養老住宅、社區學堂等;第三個3年(進行中),社區發展。規劃建立鄉村民宿在內的8大鄉村發展模塊,正在進行招商工作。 申請材料很快被遞交到了公益委員會評審組,希望發揮自身優勢帶動村莊發展的強烈訴求吸引著評委。最終,韓春光順利通過評審,成為“工作坊”的學員。 齊向宇是中國銀行扶貧隊派駐到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咀頭村的第一書記,在此之前,他在中國銀行總行全球市場部從事外匯交易工作。作為第一書記,齊向宇帶領村民堅定信念、敢闖新路,通過招商引資振興村集體產業經濟。 當前,農村一些地方“空心村”現象(青年出村,老少留村)較為嚴重。齊向宇想辦法為村里建起活動室,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引入外部社會力量活化鄉村。 齊向宇的申請被遞交給多位評委,經過嚴格評估成為學員。 與韓春光、齊向宇一樣,“村長工作坊”在全國錄取的15名學員都有著共同特點——具有強烈的使命感,立志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這種主觀能力性是能夠入選必備的條件。 傳道、授業、解惑 成功入選,有著較好的鄉村治理“業績”,但韓春光、齊向宇也面臨著煩惱。 咀頭村已進入到社區發展階段,規劃建立了鄉村民宿在內的8大發展模塊,急需資金引入。 “接觸過一些企業,也與部分企業正在洽談,有的已達成投資協議,但我們還是希望有更多社會資本能夠有序參與,大家共享社區發展治理的成果。”韓春光說。 與韓春光煩惱不同的是,齊向宇看到村里“空心化”嚴重,正想著如何利用村里現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青年回鄉,參與鄉村振興。 “青年勞動力都出村了,剩下的就是老人、兒童,這讓村子發展較為受限。推行何種產業能夠助力鄉村發展,成為當前急需要跨過的門檻。”齊向宇說。 “通過學習,我們對鄉村振興的國家政策、現有規劃、未來發展有了全景式了解,今后工作發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確,但更希望校方能對現有需求有個對接。”韓春光說。 “村長工作坊”讓15位學員均提交了“行動計劃”,公益委員們將會對這15位學員的愿望開展針對性研討,提出解決方案,對接相應資源,共創發展。 根據“村長工作坊”安排,他們的訴求將被從“點”、“面”兩方面予以回應。 “面”上,向全國鄉村發出招募邀請,組織專家評審了解需求,選出一批優秀支書、村長,通過公益委員會培訓賦能。 “點”上,后期公益委員會在賦能鄉村中選出3至5個村作為特色村,納入北大國發院重點助推對象,通過校方智囊、公益委員、社會行動與創新實驗室等多方資源共創協作,打造北大國發院公益教學案例,讓特色村變成“網紅村”,帶來更加正面的發展優勢。 公益委員 家國情懷 2018年12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公益委員會成立。從2000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至今的歷屆畢業生中挑選了50名成員,作為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首屆公益委員。這些委員在不同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又有著公益理念和情懷。 擔任公益委員會會長的劉京是北大國發院EMBA2000級學生,作為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他在公益領域馳騁20多年,有著對公益的深刻理解和個人情懷。 余毅是北大國發院BiMBA的一名畢業生,后被選為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秘書長。 王超,北大國發院教授、社會行動與創新實驗室創始人,擔任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學術主任。 余毅坦言,最初主持這個公益委員會之時還有很多顧慮,50位公益委員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認知,大家對公益的理解各不相同,相互“磨合”就成了家常便飯。 經過多輪商討,“基礎教育”“公益體驗”“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4個方向被公益委員們認定為發展方向,而“鄉村振興”主題又被公益委員會推崇首先實施。 2021年5月14日,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調研團,來到位于河北中部雄安新區的安新縣,開展為期一天半的“村長交流坊”活動,與周邊七個村莊的村委會主任深入座談交流,并到部分代表村莊進行了實地走訪,傾聽需求、優化資源、助力幫扶。 經過反復打磨,“村長工作坊”項目孕育而生。作為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第一個對外公益項目,項目通過向公益委員會委員征集和社會招募的雙重形式接受申報者,每位申報者都面臨5位面試官“拷問”,綜合測評得出結果。 7省1市15名村支書、村主任入選首屆“村長工作坊”。學員分為3類,包括“基層工作多年的支書、村長”“高等院校畢業選調生”“基層掛職的第一書記”。 余毅表示,面試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面試者要有帶領鄉村發展的強烈訴求,這一點被最為看重,我們期望是授人以漁。 余毅表示,這只是公益委員會從0到1的過程,也是走出的第一步。“村長工作坊”是一個長期性項目,后續將打造“村長班”進行定期培訓,時間規模都將有所變化,計劃更長遠。 強大師資 傳道賦能 劉京在“村長工作坊”開班儀式上表示,“村長工作坊”主打“共創”概念,需要參與者共同創造、創新、創優。村支書、村長,公益委員,課程教授都是“共創”成員,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應對挑戰、彼此成就。 劉京指出,鄉村振興20字方針中,“產業振興”不忘“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對應“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成為最終目標。第一是產業,第二是治理,產業振興需要商業模式,治理有效需要資源整合。 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通過在“產業+治理”兩方面為鄉村賦能,將鄉村資源發揮至極、優化配置、協調關系,尋找解決鄉村振興中的社會問題。打造經典案例,形成參照標準,共享發展成果。 北大國發院助理院長王敏表示,開展“村長工作坊”十分重要,人才是鄉村振興中重要的一環,學校方面將優化資源配置,全力支持公益項目開展。 “工作坊”主辦方之一,北大國發院教授、社會行動與創新實驗室創始人王超帶領學員開場破冰,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是知識生產過程中的創造者,并給出4點提議,第一回答問題不應給自己設限;第二不用急于判斷對方對錯;第三讓自己生產更多想法;第四在他人想法基礎上創造改進,引得學員積極投入。 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副司長王賓作《鄉村振興的若干重要問題》報告,回顧了中央文件對鄉村振興的描述、認識、目標及愿景。鄉村振興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基層人員及社會各界共創推進。他指出,鄉村振興并非將農村建為城市,而是要將鄉村在建設中創新發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生態文明研究促進會特邀咨詢專家、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原副書記陳存根作《鄉村振興的產業政策與落地實踐》授課,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將大力支持“三農”產業項目,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地。以扶持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產業強鎮等重大項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作《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報告,他以“試錯中總結出的鄉村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主題,講述了自己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同事們在四川大涼山、四川德陽民樂村、青海甘達村等地實施各個鄉村扶貧項目實施的經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以“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為主題,從當下鄉村的現狀、第一類村莊的振興“農村產業振興與鄉村體面”、第二類村莊的振興“鄉村活化與鄉村價值提升”等三個方面,對鄉村振興進行解讀。 北大國發院公益委員會秘書長余毅表示,選擇鄉村振興作為公益項目的落地方向,因為我們正在探索中國社會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這需要專業方法和科學體系。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50位校友愿以“村長工作坊”為契機,大家合力、攜手共創、賦能鄉村、共促發展。 7月11日,歷時3天的北大國發公益首屆鄉村振興村長工作坊正式結束,3天研學中,學員們還去往北京市大興區趙莊子村參觀,舉辦鄉村振興共創座談會,開展學院行動計劃等。 在“村長工作坊”班級群里,來自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的村支部書記胡氣新留言道,“把問題變成優勢、把短缺變成資源、把需求變成驕傲,王超教授和國發院的老師把金鑰匙交給了我們,是鄉村振興中不是答案的答案。感謝您們辛勤的付出!” “看到這樣的反饋,感覺我們‘村長工作坊’的方向是對的,我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余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