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中提出,‘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支持建立鄉鎮(街道)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機制和設立社區基金會等協作載體’。 據最新統計,截至2021年7月1日,中國境內共有187家社區基金會。與我國社會組織整體發展速度及數量相比,社區基金會雖然數量不多,但近些年的發展狀況一直備受行業關注。尤其在參與社會治理、滿足社區個性化需求以及推動社會創新等領域,社區基金會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 不過,社區基金會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甚至呈兩極分化狀態。由于自身定位和屬性,社區基金會發展遇到的‘堵點’很多,一些社區基金會不能充分發揮公益平臺優勢,也無法充分體現自身公益價值,逐漸成為‘空殼’。也有一些社區基金會突破發展瓶頸,得到了公眾及社會認可。那么,作為離大眾生活最近的一類公益組織,社區基金會發展究竟如何,未來該怎么做? 有效鏈接社會資源與社區需求 隨著暑假的到來,不少公益機構陸續啟動了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公益項目。幾天前,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千禾社區基金會”)城市支教項目品牌活動——橙汁書袋活動2021年第二期正式啟動。 據千禾社區基金會品牌籌資部總監章嶸介紹,該項目主要是關注珠三角流動兒童教育公平,面向全社會招募志愿者,為城中村的流動兒童提供教育陪伴服務。項目將在廣州、佛山、深圳、珠海等12個城市招募300支共計1200名城市支教志愿者。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目前已成為千禾社區基金會在社區教育領域的一個品牌項目和產品。 作為中國首家社區基金會,千禾社區基金會自2009年成立以來,一直以珠三角地區為立足點,關注社區面臨的生計、教育和環境等問題,通過動員并聯結基層政府、企業、基金會、慈善團體和研究機構等力量,持續開展社區服務。尤其在服務城市流動兒童方面,千禾社區基金會近年來有著自身的實踐經驗。 據介紹,2018年,千禾社區基金會針對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發起了城市支教公益項目,通過為珠三角地區關心兒童教育、關注自我成長及希望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社區媽媽賦能,支持她們在社區開展以親子家庭為主體的社區服務。 此外,依托社區媽媽的力量,千禾社區基金會有效盤活了社區資源,建立起了固定開放、安全友好的社區空間——小禾的家,激活本地社區力量,組建本地社區召集人團隊運營空間,讓城市流動兒童在社區家長互幫互助的環境中成長。截至2019年年底,先后有322位志愿者加入了城市支教隊伍,其中有221人是來自社區的家長;18個“小禾的家”在廣州市的十個社區及佛山等地成立。 目前,千禾社區基金會在社區公益領域的核心業務版塊有四個,包括社區公益行動支持、社區公共空間共建、社區公益人才培養、社區資源平臺打造。“事實上,在2018年以前,千禾還沒有自己的公益產品。我們之前做資助比較多,城市支教這個品牌是在社區教育版塊衍生出來的一個公益產品。我們這幾年也一直在思考機構的轉型,開展一些產品化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汲取的一線豐富經驗也支持我們更好地明確機構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章嶸告訴記者。 聯合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意見》提出,完善支持社區服務業發展政策,采取項目示范等方式,實施政府購買社區服務,鼓勵社區服務機構與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合作。從現有案例來看,依托社區公益平臺,社區基金會在動員社區企業、志愿者及其他各方力量參與社區環境治理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這一點,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陸家嘴社區基金會”)已有成功探索。街區更新是該基金會品牌項目之一,項目以參與式社區規劃為理念,通過微改造和微更新,發動社區居民和企業及其他志愿者力量,共同改善街區公共空間,滿足居民提高社區居住環境的需求。 “跑道花園”是陸家嘴社區基金會深度參與社區治理的一個典型案例。2016年3月,上海福山路一家健身房向陸家嘴街道提出,希望利用門口的街道和建筑后退空間建設健身步道,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作為中間人將其納入了環梅園公園“翡翠指環”整體改造方案中。 據介紹,健身步道推進主要是以居委會、業委會為主體。在福山路城市更新項目參與式規劃沙龍上,陸家嘴社區基金會邀請居民、設計師和專家對方案進行討論,由同濟大學團隊進行設計,采取“政府出一點、眾籌一點、基金會籌一點”的資金籌措辦法,由商戶承擔部分跑道管理維護的責任,組織各類健身主題活動。 在該項目中,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作為連接街鎮、專業人士、媒體、企業和居民之間的橋梁,推動了整個項目的進展。跑道長70米,跑道上還畫了一個個小方格,作為兒童“跳房子”的游戲區,跑道一側還擺放了長凳供行人休息。經過精心設計,該跑道集運動、游戲、休憩等功能為一體,改造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支持和肯定。 與之類似,在參與社區治理及環境提升方面,深圳市南山區蛇口社區基金會(以下簡稱“蛇口社區基金會”)也有一些成功的探索。 2020年6月,深圳市南山區城管和蛇口社區基金會選擇四海路和工業八路路口西北角的閑置綠地,計劃建造社區共建花園,為周邊居民提供一個綠色的公共活動空間。討論方案的過程中,四海社區提出要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可以放心玩耍的花園。 考慮到這個問題,基金會方面邀請了當地中學師生參與設計工作坊,并聘請了專業的景觀設計師團隊提供專業指導。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們分組討論,查找資料,并對社區居民進行調研,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花園設計稿確定后,學生們和社區居民共同開展了花園共建活動。 此外,為賦能社區居民,培育社區自組織,蛇口社區基金會還發起了“社區種子計劃”,聘請具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專家,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線下專業培訓,在真實社區環境中賦能社區居民,讓他們能夠自信、從容、有創意地激活社區自組織,同時組織一些可持續的社區活動。 易善數據近期發布的《中國社區基金會數據報告》顯示,從2009至2019年社區基金會的收入情況來看,政府補助收入占比約20%。由此可見,政府與社區基金會互動密切,支持力度較為樂觀。可以說,在營造基層治理良好氛圍方面,社區基金會發揮了積極作用。 推動公益人才培養及行業建設 事實上,除了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基金會近年來在推動公益行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 2009年,成立不久的千禾社區基金會就設立了“千禾學人基金”,通過培訓、游學、論壇、沙龍、導師制等方式,根據扎根社區的公益人不同成長階段,提供不同階段的公益教育。章嶸談道,“育人為本”“支持人的成長”是千禾始終堅持的理念和使命。 2017年,千禾社區基金會與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廣州公益慈善書院等合作,為慈善領域從業人員、商界、媒體、教育、政府、法律等各界具有公益慈善理想和志趣的人員研發公益慈善領軍人才研修班課程,培養既具國際視野又扎根社區,兼具人文關懷與戰略思維的新時代公益慈善領軍人才。 為更好地推動社區基金會發展,千禾社區基金會還聯合南都公益基金會、正榮公益基金會和成都錦基金等機構發起“禾平臺”,通過提供非限定經費和社區基金會領導型人才培養等方式,推動社區基金會專業化發展。對一些初創期的社區基金會或小型的社區基金會來說,“禾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章嶸表示,千禾社區基金會認為社區公益的發展與進步,不僅需要依靠有公益理想與人文情懷、有行動力、好學開放的仁人志士加入,更需要依靠眾多扎根社區,有著社區為本理念的一線行動者成長來推動。 在她看來,這些行動者可能就在公益慈善領域中或者跨界行業之外,也可能低調地耕耘于日常樸實的公益行動之中。“千禾社區基金會通過組織、合作、資助等方式,推動開展系列社區領導力課程、社區發展議題學習、經驗梳理與研究及搭建交流網絡,支持了數十家公益機構和志愿者團體、數千個積極居民成長和實踐,共同建設可持續的社區。” 在北京,北京市思誠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思誠社區基金會”)開發了社區公益服務時間銀行平臺。該平臺基于互聯網技術,通過商城、時間儲蓄、兌換、激勵等機制,將社區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時間存儲交換為核心,通過第三方時間存管平臺,探索創新并實踐基于公益類銀行賬戶體系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新模式。 據思誠社區基金會秘書長王衍臻介紹,時間銀行平臺主打志愿服務,培育社區志愿者、社區社會組織。“因為很多社區社會組織都是自發成立的,不太規范,我們希望對其進行規范和資助,加強其內部建設。” 該模式首先在朝陽門街道新鮮社區試行。2020年4月,新鮮社區志愿者團隊入駐時間銀行平臺,開始進行“信息化、智能化”團隊管理升級,運用平臺繼續為社區居民提供志愿服務,積攢時間幣,兌換服務和物品,并對志愿者進行自主激勵,讓志愿者們也感受到了被服務的感覺。 “思誠社區基金會和街道社會工作聯合會通過‘雙輪驅動’的工作模式,在資金及項目管理上對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支持,通過開展社區公益微創投大賽,培養社區公益人才。另外,作為社區基金會,我們非常重視專業建設,也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培養社區工作者,開展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王衍臻談道。 未來發展如何破局是一大挑戰 據《南方周末》早前報道,自2014年起,深圳、上海、南京等多地試點社區基金會,發展社區基金會逐步上升為國家層面推動的政策,社區基金會開始快速增長。尤其是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寫入了發展社區基金會的內容。但該報道也指出,除了少數明星基金會,更多的社區基金會生存狀況堪憂。 易善數據發布的《中國社區基金會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社區基金會區域發展差距顯著。截至2021年7月1日,中國境內總計有187家社區基金會,其中2017年成立數量最多,達到51家;上海、廣東、浙江社區基金會數量位列前三,上海社區基金會數量達到85家,占比45%;上海社區基金會開展項目數量最多。 而在年度收入及支出方面,社區基金會之間的差距更為明顯。2019年度社區基金會收入最高的是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為3418萬元;千禾社區基金會2019年度收入為923萬元,排在社區基金會前六位;而排在第十名的上海長興社區發展基金會2019年度收入僅為476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社區基金會的項目確實解決了社區矛盾和需求,滿足了社區需求,那么其推廣起來會比較順暢,也能夠得到社區及政府層面的認可。不過,雖然國家層面逐步重視社區基金會在基層社區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其發展還是面臨很多挑戰。 章嶸談道:“社區基金會其實就是一個載體,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對于本地社區的理解、實踐經驗積累是否足夠,是否能夠探索出一個有效的本土化的路徑,對于很多社區基金會來說都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另外,如何充分調動本地力量和本地社區資源,也是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這考驗的是我們的社區工作是不是做得足夠扎實,居民是會用腳投票的,如果要得到他們的認可和信任,就需要耐心的陪伴和良好的項目設計。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在王衍臻看來,社區基金會在解決社區問題中確實能發揮一定作用。王衍臻曾經在街道工作數年,對于社區治理和發展問題非常熟悉。“社區的基本職能包括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便利化服務等,社區在發展過程中主要靠政府出資,但在整合社會資源和資本方面,缺乏合法的途徑和平臺,特別是缺乏公益慈善平臺,而社區基金會的成立恰好能夠為社區發展提供這樣的平臺。” 但他坦言,自己對思誠社區基金會的發展并不是很滿意。 思誠社區基金會成立于2015年,是北京市第一家社區基金會,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深圳)、愛德基金會(南京)共同出資發起成立,注冊資金400萬元,出資單位/出資比例為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62.50%、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25.00%、愛德基金會12.50%,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提供辦公場所。 王衍臻表示,當時成立社區基金會的初衷是為社區服務,因為他們覺得社區需要這樣一個公益平臺,社區也需要整合社會資源,把資源變成發展的資本。但社區基金會在真正融入社區治理、發揮其應有作用方面還不夠。此外,基金會在調動社會資源方面能力也還不足,社區居民對社區基金會的認可度不高,而政府部門的態度及相關政策對社區基金會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目前基金會處于人手匱乏及資金壓力兩難境地。我們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服務社區,一方面也要自己做項目,服務和資助都要做。對社區治理而言,社區基金會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但現實問題是,社區基金會發展面臨的堵點太多,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不能脫離實際,而應系統考量。未來,我們還是要強調社區公益服務,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展捐贈渠道。”王衍臻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