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7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殘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殘疾人工作主要安排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了解到,“‘十三五’時期,71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擺脫了貧困,1180多萬殘疾人納入了特困救助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惠及了2600多萬殘疾人。各級財政對殘疾人事業的資金支持比前五年增長90%。 殘疾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也達到了95%,近50%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就讀,實現了融合教育,還有5.8萬名殘疾學生進入了高等院校就讀。 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80%,其中近百萬殘疾兒童得到了康復救助。五年來,共為601.9萬戶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 五年來,新增城鄉就業殘疾人達到180.8萬人。860萬城鄉持證殘疾人實現了多種形式的就業。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活躍,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由五年前的6.8%提高到現在的17.8%。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生活品質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到2035年,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相適應,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1076.8萬困難殘疾人 納入低保 關心關愛殘疾人,是民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據國務院殘工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介紹,“十三五”以來,各級民政部門主要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履行民政兜底保障職責,全面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 及時調整完善農村低保政策,將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離戶的重度殘疾人,按照單人戶的政策,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截止到2020年底,累計將1076.8萬困難殘疾人納入低保范圍,將107.5萬殘疾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 實施了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提升改造工程,并加大了臨時救助力度,累計救助殘疾人和精神障礙患者15.6萬多人。全面建立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為1212.6萬多的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為1473.8萬多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實施“福康工程”項目,為6萬多名貧困殘疾人配置了康復輔助器具,開展手術、矯治和康復訓練。 第二,推進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積極做好失智失能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經濟困難老年人的高齡補貼、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護理補貼已基本實現了省級范圍內的全覆蓋,實施了家庭適老化改造。制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政策,將父母雙方均為重度殘疾人的8萬多兒童、父母一方為重殘的4.79萬名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持續實施“明天計劃”項目,累計投入17億多元,為22.3萬名孤兒實施手術治療和康復訓練。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幫助殘疾兒童等困境兒童解決了基本生活、教育、醫療和監護等問題。推進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累計投入18億多元實施機構建設項目,有關機構已經達到144家,床位6.7萬多張。同時,還積極推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促進精神障礙者回歸和融入社會。 第三,履行行業管理職能,持續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創新發展。 推動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牽頭建立了22個部門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組織25個地級市開展國家級綜合創新試點和社區租賃服務試點,推進康復輔助器具進機構、進社區、進家庭,目前已經惠及16萬多人次,助力殘疾人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康復輔助器具的產業園區和生產基地。 推進殘疾人事業 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殘疾人權益保障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詹成付表示,民政部門要貫徹落實好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立足民政職責,繼續加強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努力推進我國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主要做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在殘疾人民生兜底保障方面下功夫。要扎實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將未納入低?;蛱乩ЧB范圍內的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殘人員參照單人戶的政策納入低保,研究推動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不斷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推動建立補貼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的跨省通辦,提升殘疾人兩項補貼的精準化管理水平。 二是繼續在完善殘疾人服務體系方面下大功夫。鼓勵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面向社會殘疾兒童拓展服務,推動機構內適齡殘疾兒童接受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加強社區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發展助殘方面的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慈善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在扶殘助殘上的積極作用。加強殘疾人服務機構管理,完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社區康復服務廣泛開展起來。 三是繼續在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方面下功夫。要發揮部際聯席會議作用,完善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政策體系,開展第二批康復輔助器具國家創新試點,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著力解決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擴大康復輔助器具產品的供給。建立健全保險、福利、救助、慈善相結合的支付保障體系,加強服務和應用推廣。 進一步提高補貼的 精準化水平 據詹成付介紹,截至2020年年底,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補貼惠及了1212.6萬困難殘疾人、1473.8萬重度殘疾人,已經成為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打贏脫貧攻堅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民生保障制度。 詹成付表示,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是從2015年國務院下發文件開始。經過五六年的實踐,制度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都進行及時的完善和調整,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 一是針對補貼標準偏低難以滿足殘疾人需求的問題,從2019年開始建立了“兩項補貼”的動態調整機制,通過這個機制,盡可能使這些補貼標準能夠及時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當地的財力負擔水平相適應,從而更好地兼顧殘疾人生活的長期性問題。 二是針對補貼申領不方便問題,依托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補貼資格認定的跨省通辦。自今年上半年開始實施,截至今年7月26日,全國已經受理了跨省通辦申請案例363例,經過審定以后,成功辦理了138例。 三是針對補貼發放不精準問題,正在會商有關部門開展動態核查,目的就是使這“兩項補貼”應享盡享、應退盡退,就是你不該享受的就不要享受,這樣就使有關資金用到刀刃上。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8500萬殘疾人仍然是我們格外關心、格外照顧的特殊群體?!笆奈濉逼陂g,我們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財政、發改、殘聯系統,及時足額發放這些補貼,并加強監管,進一步提高補貼的精準化水平,讓殘疾人與全國人民一道,共享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更好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詹成付強調。 加快精神障礙 社區康復服務發展 精神衛生問題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2017年10月,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要廣泛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在開展的精神障礙康復服務的縣(市、區),有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區的康復服務。 據詹成付介紹,“十三五”期間,民政部門重點圍繞這兩個目標做了以下幾件事: 一是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推動將社區康復納入衛生健康委綜合治理系統“雙牽頭”全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指導試點地區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協調整合財政、公安、衛健、殘聯等相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的資源和力量,來共同做好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 二是出臺細化落實措施。主要是怎么做,做什么,誰來做?2020年底,民政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規范》,這就是怎么做。印發了另外一個文件《關于積極推動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是靠誰來做,購買第三方服務,有專業資質的機構人員深入到社區,來開展專業的社區精神障礙康復服務。 三是每年都召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研討會、培訓會,搭建一個平臺,使相關人士和機構來進行很好的交流。基層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同時也需要相互學習,彼此借鑒,來找到很好的康復辦法。發揮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專業社會組織的技術支撐、指導和輻射帶動作用。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根據已經印發的殘疾人保障和發展的規劃,很好地履行我們民政部門的作用,進一步使更多的精神障礙患者提高生活水平,使他們的家庭能夠擺脫痛苦的掙扎?!闭渤筛侗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