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封面報道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羊城社會組織深耕鄉村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封面報道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羊城社會組織深耕鄉村
帶領村民建設美麗家園

    仙娘溪的匯耕田合作社做生態農業技術示范

    仙娘溪的村民制作的生態姜粉

    ■ 余和 何小花

    6月中旬以來,廣州市同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項目負責人小梁發現,同心社工發起的‘善美鄉村’籌款隊伍接收到了越來越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捐款。

    善美鄉村是廣州市慈善會響應2021年廣東扶貧濟困日發起的公益項目,透過暢通網絡捐贈、組織籌款活動等形式籌集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其中一大亮點,在于每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都能組建自己的募款隊伍,生成自己的募捐二維碼和頁面,同時制定自己的幫扶計劃。

    ‘一百、五百、兩千……項目得到100多人次支持,完成85%的籌款目標了。’小梁說,同心社工計劃為善美鄉村項目募集65000元,支持貴州畢節鄉村教育和學生,通過教育提升人口素質,助力鄉村振興。

    不僅社工組織已經組隊,在廣益聯募互聯網募捐平臺上,廣州公交集團、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四家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相繼成立自己的籌款隊伍。與此同時,不少廣州社會組織更是深耕一線,在涉農地區開展一系列的文化、產業幫扶和支持,帶動村民建設美麗鄉村。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而6月30日舉辦的‘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今年也步入了第11個年頭。

    這一次是廣州同心第一次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小梁回憶道:“過去,廣州同心更多是通過專業的社會服務,為燒傷病友等困境群體鏈接資源和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此外,通過一系列技術支持,和畢節市首家社工機構設計了適應當地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服務。”

    今年6月,當獲悉廣州市慈善會設立了“善美鄉村”項目響應廣東扶貧濟困日,資助廣州對口幫扶扶貧濟困和鄉村振興項目后,同心社工決定申請。該項目除了在廣益聯募互聯網募捐平臺開設募捐渠道外,還在廣益聯募平臺善行板塊開通“善美鄉村”組隊籌款通道,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單位組隊的形式發動更多人獻愛心,行善舉,并可定制屬于自己的項目計劃。

    “畢節所在的貴州,恰好是廣東對口幫扶。我們希望進一步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攜手畢節市社會組織和廣州市羊城公益文化傳播中心,共同組隊參與廣州市慈善會善美鄉村活動,募集社會資源,以實際行動幫助畢節市困境兒童緩解就學壓力。”小梁說。

    令小梁印象深刻的是,當組隊完畢,并通過多個渠道進行宣傳,發動親朋好友一起為自己的隊伍籌款時,眾多愛心人士表達了自己的捐贈意愿。“其中一位熱心人士以已去世的母親名義,找到我們說要捐贈1.8萬元,以完成母親的心愿。”小梁回憶道,“這位熱心人士的母親生前是一名孤兒,也是文盲,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開始通過學習學會寫自己的名字,終其一生都在引導后代要重視教育,并幫助那些沒機會接受教育的人。”

    而這一位熱心人士多年來,也一直致力于為困境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出一份力,恰好看到廣州同心組建了籌款隊伍,希望直接對畢節市范圍內的孤兒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提供助學支持,并為幫助當地困境兒童尋找個人價值,樹立人生目標時,立即找到了小梁,通過廣益聯募,為這支隊伍捐贈了上萬元善款,“更多則是小額的捐贈,目前在各方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募集到55000元善款。”小梁說。

    與此同時,不僅僅是社工機構發起了籌款,包括廣州公交集團、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廣州市醫療保障局、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也紛紛通過組建隊伍的形式為善美鄉村籌集善款。

    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幾年,大家可能都是通過一次性地捐款參與到扶貧濟困的活動中,但這次,我們希望號召企事業單位組隊籌款等形式匯聚愛心,在籌款隊伍進行勸募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和關注。”

    同時,為增加大家的參與深度,“善美鄉村”項目所籌善款全部用于廣州對口幫扶扶貧濟困和鄉村振興項目,由發起組隊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與廣州市慈善會簽訂合作協議。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每支隊伍都有自己的幫扶計劃和歷史幫扶故事,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方式,進一步籌集資源,拓展幫扶領域,并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從被幫助到自助的鄉村

    距離從化區60公里的丘陵里,山路彎彎,有一座名為仙娘溪的村子,即使車到了山腳,繞進山也要40分鐘。

    因為它的偏僻與隱匿,這里在過去的一段漫長時間里,青年勞動力逐漸流出、村落祠堂逐漸落敗,重復著一個貧困山村的衰落命運。而改變,發生在2009年。彼時,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選擇了仙娘溪開展一系列鄉村幫扶項目。在經過幾個月的村民走訪后,幾個社工在仙娘溪建了社工站,正式入駐。

    和眾多的貧困村一樣,因為交通不便、沒有特別的經濟來源,仙娘溪的村民比較貧困。村里的阿文回憶道,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母親一大早便去菜地種菜、摘菜,一個上午就過去了;接著山上砍木頭,忙到夜色降臨,但最多一天也就賺三十多元錢。阿文也要經常幫忙,小小的身體種花生種到哭,拉木頭拉到怕。

    綠耕的項目負責人甘傳還記得,初進仙娘溪時,“村民不知道什么是社工,大家稱呼自己為老師,看似尊稱,其實更多是一種身份地位上的仰視,一種隔閡。而很多幫扶項目脫離村子實際,很難受村民認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融入鄉村。在仙娘溪開展工作,必須突破這一瓶頸。”

    于是,綠耕跳出了到村立即如火如荼開展幫扶項目的傳統邏輯,而是提出了“三同——同吃、同住、同勞作”的要求。幾個綠耕的社工從此扎根在了社工站,隔三差五和村民一起吃飯,一起耕田,一起聊天,沒過多久,便熟悉了村里的狀況。那時,村里的人依然不知道“社工”一詞,只是看著綠耕的小伙子如此可愛,從“老師”的稱呼換成了“大學生”,愿意和他們齊心協力做些事情。

    在獲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后,綠耕開始了營造社區公共空間、發育村民組織、改善村民生計的系列規劃。圍屋修繕、設立社區公益金、先后組織鄉村旅舍婦女小組、生態種植小組、青梅產品加工互助組、返鄉青年文化導賞小組等村民組織,并注冊為合作社,發展起多元可持續的生計方式……

    仙娘溪因為一群新村民的到來,又開始多了喧鬧聲。大家聚餐,跳舞,游樂,將彼此獨立而苦悶的個體連接了起來。

    “如今,綠耕社工的點已經從村里撤出,現在是村民組織和帶頭人在管理運營,社工主要為村民小組的事務提供協助和分擔,充當同行者。”綠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現在,更多時候,村民們開始自己尋找方法維持自我生計與村落生機,比如注冊企業,比如生產生態種植的農業產品,而此前培育成立的各合作小組聯合成立了匯耕田,進行生態農產品以及社區服務的統籌,并為其他小組提供相應支持,希望能夠一起走出一條在家鄉安居樂業的路。 

    “紅種子”帶來的變化

    正在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仙娘溪。七境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北部,曾是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三團的聯絡點。村子下轄21個村,總人口約4000人,很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落下很多留守兒童。

    2012年,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馮綺霞和義工一起到七境村開展志愿活動,村里的留守兒童引起了馮綺霞的注意,“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平時除了上學,課后時間做什么是很大的問題。”這些留守兒童課余時間可以做什么?如何長期有效地幫助他們?這些問題困擾著馮綺霞。

    2014年,馮綺霞帶頭在七境村發起“紅種子”項目,項目最初將村里的東江縱隊聯絡點改建成一座“幸福小屋”,120平方米,兩房一廳。在項目啟動當年,七境村發生了一場水災,村民損失嚴重。為了幫助災后重建,“紅種子”項目在村里租借了30畝土地,建起了螢火蟲慈善農園。農園聘請留守在當地的婦女工作,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幸福小屋”建起來后,志愿者常常到村里開辦活動,在課余時間為鄉村的小孩帶來第二課堂,暑假還會組織大學生前來支教。其中子項目“音樂伴我成長——音樂進鄉村”受到村里兒童的熱捧。這個項目從廣州市區邀請擅長樂器的志愿者定期進村,在“幸福小屋”給兒童開展音樂課堂。“我們希望培養小朋友的興趣,帶他們到外面表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馮綺霞說。

    結合村子的紅色文化,2018年,“紅種子”項目組在村里組建了一支七境紅色志愿宣講隊,由村里一名老黨員、一名長者和10個小朋友組成。平日,由老黨員對小講解員進行培訓,每當有團隊進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時,這支宣講隊就會給游客講解村里的紅色文化。來村里辦活動的次數多了,有時志愿者還沒到,孩子們就圍在“幸福小屋”外面等待,看到這樣的場景,馮綺霞覺得當初的困擾有了答案。

    隨著項目不斷成熟,志愿者加深對村子的了解,關注到了村內困難老人的問題。2017年,“幸福小屋”里增設了長者食堂的功能,逢周一到周五,飯堂為村里困難長者和高齡長者提供無償或低償午餐,二肉一菜一湯。

    來到項目落地的第八年,馮綺霞希望能在更多村子復制七境村的模式,擴建更多的服務基地,讓更多的村民受益。同時,她希望引入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幫扶城鄉困難群體的公益活動當中。

    (據《善城》雜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激情综合网五月|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激情五月综合综合久久69|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柠檬导航|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狠狠色综合久色aⅴ网站|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激情综合网五月|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丁香婷婷|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丁香五月网久久综合|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