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29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聯合發布《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2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建立起與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城鄉一體的精準養老服務體系。到203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9.5張,全面建立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和市區養老服務聯動支援機制,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獲得優質高效的長期照護服務,老年人可享受便捷可及、品質較高的養老服務。 《規劃》分7章26節,共提出87條具體舉措,涵蓋了規劃背景、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完善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創新養老服務體系結構、織密養老服務供給網絡、培育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規劃實施等內容。 其中,直接點明社會工作共有5處,具體表述為: 在健全人才培育機制方面,提出“強化養老服務業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養老服務、醫療護理、社會工作、健康管理、康復治療、康復輔助器具應用、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專業學科體系建設”。 在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提出“加強專業化老年人社會工作者團隊建設,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開發老年人心理專業崗位,重點為獨居、失獨、失能等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門的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 在明確四方(家庭、社會、市場、政府)責任方面,提出“到2025年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機制基本實現全覆蓋”。 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關愛保護和殘疾人的服務保障方面,提出“著力推進兒童救助保護、生活照料、教育支持、醫療康復、社會工作等的一體化發展。” 在促進人才向基層有序流動方面,提出探索“‘街道招聘、社區使用’的用人機制,強化街鄉鎮統籌整合專業社工、志愿服務、鄰里互助等力量,推動形成共建共享的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 該《規劃》對社會工作重點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支持老年人參與社會建設。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潛能和優勢,鼓勵老年群體參與經濟社會實踐。建立街道老齡工作評價機制,完善公眾參與科學決策、民主監督的工作機制。鼓勵老年人自發自愿組建學習類、藝術類、職業交流類、行業協會、志愿服務團隊、社會組織等社會團體。發揮老年協會在促進社會發展、調解涉老糾紛、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大力發展志愿服務。推進志愿服務工作發展。實施《北京市志愿服務條例》,廣泛發展睦鄰互助養老服務,發揮各類志愿服務組織的積極作用,引導社會各界開展多種形式的助老惠老志愿服務活動。制定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政策,構建養老志愿服務時間儲蓄體系。支持引導志愿服務組織依托“志愿北京”等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發布養老志愿服務項目,招募志愿者開展養老志愿服務,動員引導更多社會力量以志愿服務形式參與養老服務。推動引導養老服務機構根據需要設置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崗位,主動招募接納志愿者開展常態化、專業化養老志愿服務。鼓勵低齡老年人到養老服務機構或者社區,積極參與幫扶高齡老年人的志愿服務。 第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在街道層面建設具備集中入住、臨時托養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等綜合功能的養老照料中心,在社區層面建立養老服務驛站,就近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形成市、區級養老服務設施為引領、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主體、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為補充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 (據北京市民政局門戶網站、“中國社會工作”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