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10月16至17日,2021年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順利舉行,今年考試報名人數躍升至82.9萬,比上年增長36%,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我國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已達到66萬余人,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超過44萬個,各級成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超過1.3萬家。 11月5日,民政部舉行2021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副司長陳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披露了上述數據。 陳軍表示,社會工作者廣泛分布在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社會救助、社區建設、衛生健康、應急處置、矯治幫教、禁毒戒毒等眾多領域,通過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已經成為服務保障民生、加強基層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支重要專業力量。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務中均有出色表現。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就有20多萬名社會工作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各類人群上千萬人次,心理熱線累計服務200余萬人次,有力服務了抗疫大局。 據陳軍介紹,下一步,圍繞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還有三方面打算: 一是完善制度設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制定有關政策,推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積極推動社會工作國家立法,用法律法規明確社會工作者的職責權利、規范職業行為,逐步建立法規政策標準相互銜接、基本成熟定型的社會工作發展制度體系。 二是加快人才培養。會同教育部門積極發展社會工作學歷學位教育,加強社會工作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引導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加大城鄉社區和相關機構等直接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員系統化專業培訓的力度。不斷擴大專業人才隊伍數量,優化專業人才結構。 三是深化服務實踐。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暢通和規范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要求,推動社會工作在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糾紛調解、應急處置等領域加快發展,推動社會工作由注重特殊困難群體服務向所有有需要的社會成員延伸,不斷擴大社會工作服務的受益范圍和惠及程度。 據陳軍介紹,去年的推進會召開以來,民政部加快推進政策、資金、人才資源在鄉鎮(街道)聚合,目前,全國已建成1.2萬余個鄉鎮(街道)社工站,3萬余名社會工作者駐站開展服務。各地鄉鎮(街道)社工站緊密圍繞服務困難群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發揮作用,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注重規劃引領、打造體系服務。《“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構建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按照“有場地、有設備、有人員、有服務功能、有工作流程、有規章制度”標準,規劃建設鄉鎮(街道)社工站。民政部辦公廳印發專項通知,各地民政部門積極響應,將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均出臺了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專項政策或實施方案。 二是聚焦“五社聯動”、推動制度創新。圍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關于“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的要求,在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中,民政部重點指導地方面向基層、立足社區,實踐“五社聯動”服務機制。目前,浙江已將“五社聯動”納入了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工程,內蒙古、湖北、河北等省、自治區已印發了實施意見,以社工站為陣地帶動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務資源向基層下沉,服務觸角向基層拓展,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區治理共同體,推動基層治理創新。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保障民生。各地依托鄉鎮(街道)社工站把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落細落實,為群眾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社會服務,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比如,廣東將“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打造為重點民生工程,截至目前,累計服務各類民政對象38387人,直接服務130萬人次。湖北在210多個鄉鎮(街道)實施“五社聯動”項目,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00余個,發展社區志愿者7000余人,156.8萬人受益,有力助推了疫后重建工作。四川把全省34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大型社區(村)所在鄉鎮(街道)納入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引入專業社工開展服務,助力搬遷群眾“穩得住、融得進、過得好”,均取得較好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