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余和 2021年11月的一天,廣州荔灣區中山八路10號的華潤萬家慈善空間一片熱鬧。在一間臨時課室內,擺著一塊白板和十余張桌椅,十多名心智障礙青年在學習職業技能;已經20多歲的他們,過去很少機會接觸到這些培訓,進而通過就業融入社會。 “慈善空間”創益計劃,正是近年來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與廣州市慈善會共同推出、助力慈善之城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 如今,各區慈善空間發起的常態化公益慈善活動,已經涵蓋了扶貧助困、鄉村振興、為老服務、社區發展等多個領域,“人人慈善為人人”的慈善氛圍逐漸下沉社區,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們看來,只要將公益慈善融入日常的空間,都是慈善空間,它沒有限制參與方式和關注領域。我們希望越來越多慈善空間在這座城市涌現,讓公益慈善變得觸手可及。”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秘書長徐丹分析道,這座城市一直充滿愛心,有人關注志愿服務,有人定期助困助學,還有人聚焦教育和閱讀,但如何讓這些愛心通過公益慈善有效釋放,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開端: 慈善正被更多人看見 實際上,慈善空間的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于是,整合社會資源、凝聚各方力量減少或清除社會發展的障礙,便顯得尤為重要。廣州鼓勵公共場所設置慈善空間的初衷,正是希望通過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慈善空間,打通廣大市民參與公益慈善的“最后一公里”,讓公益慈善觸手可及,營造出“人人可慈善”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構筑和完善慈善生態,將廣州建設成為真正的“慈善之城”。 為此,廣州在2016年5月便啟動了慈善標志創建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已創建慈善街道、慈善社區(鄉村)、慈善廣場等慈善標志超過200個。比如北京路步行街每年都會舉辦公益慈善嘉年華,廣州塔會舉辦慈善垂直馬拉松……豐富多樣的慈善活動,一次次點燃廣州市民參與慈善的熱情,讓慈善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創建慈善標志,其實只是第一步。《2020年廣州慈善榜分析報告》指出,近年廣州個人捐贈比例偏低,應進一步推動慈善氛圍的構建,實現慈善活動的廣覆蓋和常態化,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尤其是提升公眾參與慈善、支持慈善的熱情。同年,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與廣州市慈善會推出“慈善空間”創益計劃,明確慈善空間申報條件。 慈善空間并不限制慈善捐贈額和慈善活動范圍,而是鼓勵申報的公共服務以及商業場所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已有資源,將自己的公益慈善計劃付諸日常實踐。因此,無論是慈善募捐、志愿服務,還是公益沙龍,或是垂直領域的公益行動……只要融入公益慈善元素,都可以申報慈善空間,從而讓越來越多的市民有機會接觸公益慈善并參與其中。 據南海食街慈善空間負責人許明標透露,在南海食街慈善空間,“越來越多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慈善火花,比如結合長者飯堂送餐配餐,利用大屏幕推廣從化慈善項目,結合從化米粉的銷售籌集慈善資金,或者由社會組織舉辦鄉村老人生日會,讓更多困境老人感受到關愛等。” 廣州圖書館慈善空間相關負責人亦對慈善空間的發展頗為期待,“對廣州圖書館而言,無論是推廣閱讀,還是助力殘健共融,都不能光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慈善空間可以引入更多對口資源和項目,一同推動相關議題。” 而令畢業后公益基金秘書長李忠黎印象深刻的是,畢業后公益基金站慈善空間作為白云區首個慈善空間正式揭牌不久,便引起不少街道或企事業單位的關注,希望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投身公益慈善,“慈善空間正被更多人看見,發現‘公益慈善’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現狀: 數量增加,關注領域多元 核對條碼、推銷產品、協助結賬……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9時,數十名來自廣州各地的心智障礙青年便會準時到達華潤萬家慈善空間,參加華潤萬家與廣州市心友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一同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公益職業課堂。 由于特殊教育體系未涉及具體的職業技能培訓,當心智障礙人士走出校園的象牙塔,想要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并不容易。目前,廣州逾萬名成年心智障礙者因為缺少一技之長,在就業路上屢屢碰壁。針對這一痛點,華潤萬家慈善空間結合了商場用工需求,與心友會聯動開展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資助項目——心智障礙青年就業培訓計劃。 每天上午,體驗了商場入職培訓的特教教師針對報名參加培訓的青年特點,分解后勤、倉庫、專柜、保潔等工作任務,至今已有四十多名青年進入課堂學習。而在華潤萬家支持下,其中十多名青年更是進入商場,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實習,部分青年成功轉正,獲得一份正式工作。 華潤萬家慈善空間負責人透露:“該公益項目將長期開展,定期輸送實習工作崗位。而通過職業培訓適應工作環境的青年們在商場內備受同事喜愛,這給很多家長帶來了希望和方向。” 實際上,廣州還有不少類似的慈善空間。各種不同的慈善空間,涵蓋了公益慈善的各個細分領域。 廣州從化區南海食街企業慈善空間發起了“松柏”行動,化身愛心飯堂,每周三中午,大廚為當地長者搭配免費營養餐,服務員陪老人嘮家常;而一月一次的長者生日座談會更是在當地掀起尊老愛老新風潮。 位于天河區的廣州圖書館慈善空間,不僅設立了視障服務區,也為未成年人設立專門服務區域,并針對老年人、來穗人員等提供電腦培訓,讓閱讀和文化推廣更加無障礙。廣州白云區青年之家畢業后公益基金站慈善空間,則結合自身特色打造融合社區閱讀、困境青少年扶智扶志、志愿者培育、公益項目合作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公益平臺…… 202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鼓勵公共場所設置慈善空間。同年,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與廣州市慈善會為全市慈善空間頒牌。而率先掛牌為慈善空間的,則多是早前已經融入公益慈善元素的公共或商業場所,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亮點,從殘健共融、為老服務,到閱讀推廣、兒童保護…… 如今,廣州市慈善空間掛牌數量正持續增加,關注的領域日漸多元,每個空間都在聚焦各自關注的社會痛點。 未來: 配套激勵機制,打造品牌 廣州是一座有愛的城市,這里的企業和市民雖然都有著樂善好施的傳統,但務實的做事風格讓他們在參與公益慈善時,更喜歡選擇低調而為,極少聲張。目前,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正積極在全市推廣慈善空間,引導更多“低調”的愛心企業和公益慈善組織設立慈善空間,希望借此向社會各界進一步傳遞“人人慈善為人人”的理念,通過慈善空間告訴更多人,再小的善舉都可以大聲說出來,都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客觀而言,盡管慈善空間創建工作已經開展一年多,但其覆蓋范圍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更有慈善空間的負責人指出,慈善空間的設立還需要配套更多的激勵機制。 “當我們想要設立慈善空間,把心智障礙青年請進商場并提供就業支持時,這已經不是一個部門就能決定的事情,各個部門都會考慮和權衡人力、客戶、成本等諸多因素。”華潤萬家慈善空間負責人說,“我們從2016年開始已經深度參與服務,并獲評2019年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大家看得見改變和效果,所以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而對于更多準備設立慈善空間的機構、團體或社區而言,能否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激勵機制,依舊重要。 對此,未來廣州將為優質的慈善空間引入傳播資源,并直接推薦參與一年一度的廣州慈善榜活動;同時,也將不斷推動慈善空間品牌建設,發動街道社區、商業廣場、圖書館、連鎖門店、游客中心等設置慈善空間,將慈善空間打造成廣州市的品牌慈善項目。 同時,廣州還將推動同類慈善空間開展更多的互動與聯動,匯聚優勢資源,把各自的公益慈善項目做好,將公益慈善的故事講好,并引入更多社會資源,更好地指導和支持優質慈善空間及其公益項目的發展。 “我們也希望慈善空間可以在不影響自身運作的基礎上,開放給優質的慈善活動或項目,而慈聯發揮平臺作用牽線搭橋。”徐丹說。(據《善城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