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廣東,哪些人會成為活躍志愿者?志愿者是男性多還是女性多?年輕人和老年人誰更愛志愿服務?各地市和高校的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得如何?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本月,在2022年廣東學雷鋒全民志愿服務行動月的啟動儀式上,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發布了基于“i志愿”系統及廣東志愿服務交互系統的2021年度廣東(“i志愿”系統)志愿服務發展指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在重構人與人、人與社會彼此關聯形態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化發展是推動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東較早起步“志愿服務+互聯網”工作,“i志愿”系統是全國第一個完整覆蓋一個省域的志愿服務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對志愿者身份、志愿服務時長等數據的采集標準嚴格、透明。2018年起,伴隨著廣東大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注冊志愿者證、“i志愿”入駐“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和擁有超1.5億注冊用戶的“粵省事”一起加速邁進數字化新時代。 畫像: 青年是志愿者主群體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全省注冊志愿者超1407萬人,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超13.2萬個,累計服務時長超過7億小時。廣東志愿者體量居全國前列,平均每十個廣東人就有一位志愿者。 廣東志愿者的群體畫像可從多個角度刻畫。從志愿者性別領域來看,女性志愿者占比稍高,占比52%,男性志愿者占比48%。 從志愿者年齡來看,14至40周歲區間的志愿者人數占比74.92%,即接近3/4的志愿者是青年。年輕世代的志愿參與意愿較高,如2021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在不到2周的時間就吸引了75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報名,冬奧會、廣交會等青年志愿者都充分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勇擔時代重任的群體責任、使命感和公益品格。 從志愿者政治面貌來看,黨員、團員志愿者占比43.76%,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其一是黨團員多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尤其2021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發起了大量“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服務;其二,近年來志愿服務已上升為黨內法規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都明確規定要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此外,共青團中央《關于推動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的意見》明確“參與志愿服務是體現團員先進性的具體表現,組織團員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應該成為團組織的一項經常性工作”。 從志愿者星級來看,符合一星及以上志愿者認證條件的(志愿服務時長累計100小時以上)占比9.11%,符合五星志愿者認證條件的(志愿服務時長累計1500小時以上)已有71752名,很多志愿者已成為“一生志愿者”。廣東自2014年起依托志愿服務記錄進行廣東省星級志愿者資質認證管理工作,志愿者注冊后參加志愿服務時間累計達到100小時的通過認證程序認定為“一星志愿者”,達到1500小時的通過認證程序才能認定為“五星志愿者”。志愿者星級與志愿者表彰和激勵措施掛鉤,肯定、激勵志愿者持續參與志愿服務。 趨勢: 指標數據逐年增長 2021年度廣東(“i志愿”系統)志愿服務發展指數,圍繞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團體)、志愿服務時長、志愿服務活動數等4個維度,建立“注冊志愿者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有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當地本年度人均志愿服務時長”“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的志愿服務組織數占組織及團體數比例”“有開展活動的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數占當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本年度開展活動數占當地常住人口的比例”“辦理注冊志愿者證人數占注冊志愿者人數比例”等7個指標,析毫剖厘,觀測各地市與高校的志愿服務實際。 “注冊志愿者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反映志愿者的參與度問題,2021年各地市中位數為16.28%,廣州、珠海該項比例分別為26.65%、27.44%。2019至2021年,達到13%以上常住人口注冊成為志愿者的地市個數分別為7、13、14個,越來越多市民參與志愿服務。 “有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反映志愿者的活躍度問題,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5.76%,從2019至2021年穩步增長,深圳該比例最高,已達到12.64%,志愿者的參與度逐漸轉化為活躍度。值得一提的是,“i志愿”系統上線志愿服務時間證書打印功能后,志愿者記錄時長的意愿有明顯增長。 “當地本年度人均志愿服務時長”表征本地居民的志愿服務貢獻度,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0.78小時,對比2020年的0.21小時,增速明顯。韶關市民的貢獻度一直較高,2021年人均服務1.6小時。 “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的志愿服務組織數占組織及團體數比例”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1.96%,可見大部分志愿服務集體還是以團體隊伍的形式運作,社會化程度高。廣東志愿服務組織團體總數達13.2萬個,在大基數的情況下該比率較上一年度仍有增長,表明志愿服務團體登記意愿較高,規范程度加強。 “有開展活動的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數占當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反映出組織團體在當地的覆蓋率。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0.038%,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江門,達0.102%,志愿服務組織團體密度較高。 “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本年度開展活動數占當地常住人口的比例”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0.72%,但“志愿者之城”深圳該比例達到4.5%,即活動對市民的覆蓋率、活動在城市的密度可觀。 “辦理注冊志愿者證人數占注冊志愿者人數比例”2021年全省中位數為35.53%。是否選擇辦理志愿者證既是志愿者的身份認同問題,也與當地注冊志愿者證的應用場景豐富程度有關,以廣州為例,美宜佳、珠影集團等商家的持證志愿者優惠多在省會廣州落地,廣州該項數值達46.32%。 轉變: 積極滲入社會治理 志愿者更偏好參與哪一種類型的志愿服務活動?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這個答案一定是“青少年服務”。關愛少年兒童向來是志愿公益的主陣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國情世情的變化,這個答案有了變化。 數據顯示,自從2020年“i志愿”系統上線“志愿防疫”這一活動類別以來,2021年度開展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數已經和青少年服務活動數達成持平,均為15萬多個活動,共同位居志愿者喜愛的活動類別的前列。 志愿服務以社會真實需求為前提,2021年全省70萬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這樣的數據和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志愿服務需求激增和志愿服務對疫情救助的積極介入有關。以各項指標綜合排序位于全省前列的高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該校多語言志愿服務隊組織超過15000名師生提供翻譯志愿服務累計達一百萬小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們組建多支戰疫翻譯分隊,穿上防護服,在“珠三角”各地配合入境防疫翻譯,守護“國門”第一線。 “環境保護”“便民服務”“敬老助殘”“公共文明”等類別的活動數量也穩定維持在較高水平。2021年,廣東出臺了退役軍人管理、消防、社保、市場監管等多個行業領域的志愿服務指引,并逐步落到實處,例如佛山市南獅退役軍人志愿救援隊馳援河南水災、東莞“河小青”志愿者參與巡河護河、深圳建設有社保志愿服務U站等。側面可見,在刻板印象中的“看老人、掃大街”之外,志愿服務事業早已滲入了社會治理與公共管理的各個角落,成為了增進民生福祉的時代特征。 甚至在扶弱幫困的傳統陣地,也有一些轉變發生著。曾經教孩子們功課的志愿者,開始為鄉村的小朋友普及性知識、用藝術幫助殘障兒童融入社會;曾經去養老院探訪老人的志愿者,現在開始給老人拍婚紗照、為老黨員撰寫口述史……志愿服務的豐厚和精細越來越凸顯,志愿服務含寓主流價值的引領一直在提升。 新征程: 數量與質量的問題 從數據來看,廣東志愿服務已經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高漲,無論是志愿者人數、志愿服務組織團體數、志愿服務活動項目數、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都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但仍顯示出一些需突破的瓶頸。 首先,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城鄉社區之間志愿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變。以“注冊志愿者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為例,2021年指標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19.35%,差距較大。 其次,志愿服務體量大,但活力仍有待激發。2021年度廣東注冊志愿者每人平均服務4.45小時,40.53%的廣東注冊志愿者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活躍度有提升空間。 再次,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從活動類型來看,“應急救援”“禁毒”“法律援助”“衛生健康”“社區矯正”等專業服務的項目活動數量不高。 立足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志愿服務的體制機制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和五中全會《建議》中,都明確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強調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暢通和規范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顯而易見,廣東志愿服務事業迫切需要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也應有足夠信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將數量追趕變為質量追趕,將快速發展的數量優勢轉變為不斷增強的質量優勢,提高志愿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等,都成為“志愿廣東”亟需破解的命題,成為廣東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工作者未來不懈奮進的新征程。 (據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