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社會工作,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這是“社會工作”第六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社會工作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 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作為以社區層面推動居民改變生活方式、助力改善社區環境的行動策略,對推動構建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垃圾分類是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關系到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與萬科公益基金會發起了“公益1+1”之綠緣計劃——北京社會組織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賦能項目(以下簡稱“綠緣計劃”),經過近一年半的實踐努力,探索出多方聯動的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模式。 “五社”參與可持續社區發展的探索 社區作為場域。一方面,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場景,會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產生,是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場所之一;另一方面,社區居民涵蓋兒童青少年、中青職業群體以及老年群體等多元人群,通過在社區開展推動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工作,培養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及減量等環保意識,影響其日常生活習慣,對于居民在其他公共場所持續踐行環保具有深遠影響意義。 社會組織作為引領者。社會組織作為構建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其中以服務民生為主的社會服務機構、社區社會組織,扎根社區,具有良好的在地社區動員、服務與組織優勢。然而大部分在社區開展工作的社會服務機構主要服務領域集中于兒童、老人、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等方面,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議題的資助往往局限于環保類組織,對范圍更廣的社會組織資助比較少。而在可持續社區環境建設相關工作方面,其專業性還有待提升。 公益資源作為動力。在良性發展的公益生態中,基金會定位為資源供給者,籌措資金和資源;社會服務機構定位為服務供給者,在基層為社區提供專業服務。如果沒有基金會,前端服務者將成為無源之水;如果沒有社會服務機構,資源束之高閣,問題和需求則無從下手。近兩年來,社會服務機構資金來源受到較大沖擊,部分社會服務機構難以為繼,亟需資金注入,支持扎根社區的社會服務機構渡過難關。盡管各級政府已經將年度財政預算向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及減量等方向上傾斜,但有關社會組織在垃圾分類及減量方面的能力建設并未有所涉及。 社區志愿者作為重要力量。社區志愿者立足于社區,服務基層民眾,社區志愿服務是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通過促進有效參與、發揮社區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結合他們各自的優勢和資源使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的社區,也是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需要以專業的方法持續動員和賦能實現的。 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力量。如何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優勢,使“五社”能夠有效聯動有效協作、在社區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發揮關鍵作用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作為國內成立最早的社會工作機構之一,北京協作者也是民政部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單位。2013年,北京協作者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在朝陽區農委支持下,在朝陽區東風地區開展“三社聯動”試點工作,該探索也成為“三社聯動”在全國范圍內推開的基礎。 北京協作者認為,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服務力量,重點是推動社區內外各類組織之間、各利益群體之間、各社會力量之間的良性互動,引進社會慈善資源,以社區為資源配置平臺,以社會組織為組織載體,以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專業支撐,培育社區志愿者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化配置多方資源,構建促進社區參與的多方聯動機制。 2020年,為讓社會組織找到急需的資源,讓社會資源找到優秀的項目,在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指導下,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發展服務中心”)及其運營方北京協作者啟動了“公益1+1”資助行動,希望打造一條“政府提供政策指導、資助方提供資源支持、支持性組織提供專業支持、社會服務機構專注于服務行動”的公益生態鏈,探索構建資源共享、伙伴共生、價值共創的公益新生態。 2020年12月,在萬科公益基金會支持下,北京協作者和萬科公益基金會聯合啟動“綠緣計劃”,支持社會服務機構開展垃圾分類與減量、環境教育、社區營造等多方面的社區環保工作,促進社會組織參與首都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化,推動可持續社區建設。 資源,要用得有效 項目期間,北京協作者開展了包括項目實施方案輔導、專題培訓、實地走訪監測、圓桌輔導會、一對一咨詢等各類專業支持服務活動超過90次;提升社會組織項目管理專業能力以保障項目實施質量,推動21家社會組織發揮各自所長,用專業視角充分挖掘和調動社區資源,促進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攜手探索并創新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服務方法和模式,推動社區治理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綠緣計劃”項目負責人、北京協作者專業支持部主任楊玳瑁表示,“北京協作者希望通過多年來積累的支持性監測評估的經驗,傳遞社會工作機構需求,支持基金會開展更有效的資助,發揮資源鏈接者的角色,把兩頭鏈接起來,讓1+1>2。” “綠緣計劃”不僅是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嚴謹的項目管理流程,該項目還開展了與可持續社區環境議題相關的賦能培訓,保障資助項目的質量,也激發各資助項目實施團隊的信心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林虹表示,“北京協作者的強項是協調各方。他們雖然不是做環保工作的,對環保議題可能不太了解,但他們能夠很好地將基金會資助支持的北京在地環保領域的伙伴動員起來,讓參與工作坊的社會組織目標更加明確,設計的項目內容也更貼近利益相關方。” 探索社會多元主體協同 “綠緣計劃”支持對象、北京市東城區三正社工事務所(以下簡稱“三正社工”)長期扎根前門街道開展社區治理支持工作,有著廣泛的社區群眾基礎。“綠緣計劃”發布后,三正社工創始人彭佑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綠緣計劃”資助前的賦能工作坊。在工作坊里,彭佑軍堅定了申請“綠緣計劃”的意愿,項目書經過四次打磨,最終立項。 在項目實施中,三正社工以“零廢棄”院落建設試點為行動主線,鏈接自然之友、零廢棄聯盟、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等多方資源,探索社會多元主體協同以院落居民為行動主體的微更新實踐模式的可行性,在多方參與下建成了首個“零廢循環”院落,提升了參與“零廢棄”院落試點建設居民的居住環境品質,居民們的環保理念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周邊住戶和來訪者的認可。 同時,三正社工以專業化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為突破口,培育的社區志愿者——“A2Z”環保先鋒組織成員,對“零廢棄”從不知到知、從知到踐行,成為推動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提升的重要力量。目前,“零廢棄”院落探索積累的經驗不僅得到了前門街道的認可,也獲得了東城區民政局的關注。 社區社會組織顯身手 “綠緣計劃”不僅面向社會服務機構,還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作為生長在社區里的居民自治組織,雖然相較社會服務機構而言職業化和組織化水平較低,但其成員就是社區居民,服務的就是自己的小區。 “五社聯動”,意味著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賦能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充分發掘和利用社區公益慈善資源,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綠緣計劃”的執行機構北京協作者多年來秉持社會工作賦權增能的核心理念,并將該理念融入專業支持工作的行動中。 在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的政策指導和萬科公益基金會從資金到環保技術及資源全方位支持下,北京協作者充分發揮平臺優勢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為社會服務機構提供了一攬子專業支持計劃,保障社會服務機構的項目質量,以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綠緣計劃”的實施本身即是多方聯動、相互促進、激發基層潛能的實踐過程。該項目目前進入了總結階段,期待其能夠在可持續社區這一議題上繼續探索,繼續發揮“五社聯動”的優勢,為可持續社區發展以及生態社會建設助力。 (楊玳瑁,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專業支持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