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縣 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完善市政設施體系,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而推進縣城數字化改造,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5月17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縣域治理研究中心發布《欠發達縣域數字化就業價值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數字化就業為年輕人返鄉創業創造了很多機會,在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增進當地家庭聯結、促進當地女性獨立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數字化為縣域發展 注入新活力 報告指出,欠發達縣域的發展是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發展必經之路。縣域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93%,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4%,包含中國大部分的農村人口。然而,縣域經濟總量只占全國GDP的53%,尤其是在中西部欠發達縣域,存在著產業發展落后、人口外溢、鄉村空心化等問題。 對此,該報告建議,未來應當進一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力量,推進產業數字化和人才數字化的幫扶,探索縣域的內生發展動力;同時,在幫扶模式上,完善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的輪崗駐扎制度,促進人才流動,并創新多種合作模式,實現政府、企業等多個主體的共同獲益。 互聯網+公益,成為提高縣域就業和產業發展、實現企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最佳途徑之一。 近年來,為響應國家號召,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一些互聯網企業先行先試,依托企業資源、品牌、技術等優勢,與欠發達縣域政府合作開展公益探索,且取得了積極效果。如,2021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全面升級為鄉村振興基金,從科技振興、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三個方向推進實施“熱土計劃”。 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縣域治理研究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阿里研究院,在參閱大量材料和數據的基礎上,選取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和張家口市張北縣這兩個欠發達縣域開展了深入調研,通過政府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手段收集了一手資料。調研還圍繞阿里巴巴公益項目探究數字化技術對縣域就業機會和就業環境帶來的影響,提煉出了企業幫扶縣域的模式和方法。 這也是公益力量首次針對數字化就業對縣域發展價值的全方位分析。 以“阿里客服縣”項目為例。阿里巴巴通過在縣域建立數字客服中心,為當地創造了大量數字化就業,員工入職后平均工資遠高于縣域平均收入水平,并且該就業崗位具有良好的社會保障,五險一金覆蓋率達到97.4%。 而除了為就業者提供較為可觀的收入、完善的社會保障以及晉升渠道,該項目對于吸引人才回流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結果表明,數字客服項目員工的平均年齡為28歲,普遍集中在20-35歲之間,是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一批年輕勞動力成員。從教育程度來看,50%的員工學歷為大專或高職,32.8%的為高中中專學歷,有近10%的員工為本科學歷,還有35%的員工從外地返鄉進入到數字客服行業就業。 調查發現,數字客服近四分之三的從業者為女性員工,歇業再就業和首次就業的員工占比29.5%。在女性未就業的原因中,懷孕或哺乳、料理家務或帶孩子、照顧家人等家庭因素的占比超過50%。上班就在家門口,也有助于照顧父母、養育子女,增強和家庭的聯結,促進家庭和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留守子女”“空巢老人”現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就業吸引了一批年輕人返鄉就業,不僅改善了縣域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增強了縣域的影響力,更為當地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機會、提升了縣域整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為鄉村培養留得住的人才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報告指出,欠發達縣域的產業發展面臨較多問題,例如產業結構落后、特色產業不突出、發展程度低等問題,而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在以往的案例中,派遣優秀人才“下鄉”成為支持地方發展、彌補縣域及鄉村優秀人才匱乏的主要方式。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為鄉村培養出適合自己的專業人才,是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與傳統的“輸血式”幫扶不同,阿里公益將商業技術和企業人才引進縣域,利用豐富的市場經驗和電商資源,為欠發達縣域企業設計、產品推廣對接銷售渠道,促進本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引領企業的電商化發展道路。當地政府則將阿里的流量優勢、電商技能培訓等與當地企業、農戶等對接,為當地提供銷售平臺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機遇。這種政企合力推動縣域產業數字化升級和人才教育培養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可持續、可借鑒、可參考的模式,也為企業公益助力鄉村振興樹立了標桿。 陜西宜君寺坪村海拔高,野生植物豐富,是中華蜂棲息地。當地至今保留著漢代土法養蜂技藝。但因為產量低、價格高、銷路差,許多蜂農都被迫轉行。阿里公益設計師的出現,讓一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2021年5月,由阿里駐宜君鄉村特派員牽線,阿里設計公益項目組“尋美”來到宜君。他們充分挖掘當地美的元素,如在國際上獲過獎的農民畫、魏碑上的元素等,經過反復打磨設計,挖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價值,為當地農產品換上新包裝。一系列操作后,當地農產品銷量大增,帶動更多新農人增收致富。 在河北巨鹿,阿里鄉村特派員引進的電商培訓項目,為當地傳統企業培訓了三名電商人員,接觸線上銷售和新零售的方式,幫助企業轉虧為盈。 據介紹,2019年6月起,阿里巴巴公益分三批遴選20多位資深員工擔任鄉村特派員,奔赴全國20多個欠發達縣,從科技、產業和人才三個方向助力鄉村振興。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負責人王威表示,“在面向鄉村振興‘熱土計劃’中,阿里巴巴始終注重把商業經驗和科技能力與鄉村實際發展結合,把人放在核心的關注點上。” 對此,何曉斌評價稱,以阿里鄉村特派員為代表的企業輪崗制度,將其積累的工作經驗、閱歷和能力運用到幫助縣域發展的過程中,補充當地關鍵人才的缺乏,并且整合他們帶來的資源,在產業和就業領域實現“先發展帶后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公益助力 縣域職業教育發展 縣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人才,而教育質量決定人才的供給。然而,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質量較低、培養內容落后于勞動力市場需求,職業教育在地方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較低、不受重視,無法有效發揮對于經濟社會的積極效應。 專家表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于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職業教育也應當融入數字化的內容,以提升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在此背景下,企業及公益力量的介入,為改變職業教育現狀做出了大膽嘗試。 巨鹿縣職教學校原本以幼兒保育、汽修、繪工機械和計算機應用等傳統專業為主,在阿里的幫扶下,近年來數字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影視后期制作等專業逐漸發展起來。其中,影視后期制作培訓班是阿里在巨鹿職教學校重點開辦的特色項目,分為五個月的短期培訓班(集訓班)和三年的專業課程班,各招 40 人。集訓班針對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一項技能;三年的專業班則是完整影視后期技能培養。 記者了解到,上述培訓班由阿里巴巴的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該基金會成立于2018年,重點關注現代職業教育、青少年體育教育及教育脫貧三大領域。在基金會設計下,阿里的專業機構為職校提供師資支持,職教中心的老師跟班并接受培訓,每年開展三次針對教師的拓展訓練,同時安排12名老師前往阿里杭州總部參加免費培訓。目前,第一期短期集訓班畢業,十余名學生已經在北京從事相關行業,部分優秀畢業人才被阿里的相關公司吸納。 而除了捐贈、設施改造提升和優秀貧困生資助計劃等幫扶方式,阿里巴巴還力圖傳授基礎教育的相關理念、提升教師素養和教育質量。如,通過“馬云鄉村校長計劃”為鄉鎮學校校長對接先進地區的學校,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通過“松果公益”等優質線上教育平臺,培養欠發達地區孩子們的課外學習興趣,拓展其知識面、增長見識。這些公益項目的有效推行依托學校和企業的充分溝通與協作,企業對于鄉鎮基礎教育的幫扶有助于實現欠發達地區的高質量育人和教學,從而對縣域未來的人才結構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報告指出,阿里巴巴在欠發達縣域實行的數字化就業支持項目體現出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就業潛力,對于縣域整體的發展以及個體的自我價值和提升都具有積極作用。其通過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企企合作三種模式開展縣域扶持工作,助力欠發達縣域的產業振興和人才回流,并探索出了一條平臺企業可借鑒、可參考、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不過,幫扶欠發達縣域發展的過程并非企業、政府的單向投入,而是一個合作共贏的過程。專家表示,在此過程中,應創新合作模式、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同時借助公益力量鏈接更多社會資源,實現多主體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