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看,姐姐給你帶來了上次你想要的玩具熊貓,咱們一塊牽手熊貓跳舞吧。”在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兒童工作督導員的鼓勵下,來自北京通州的10歲女孩小麗終于鼓足勇氣站到了眾人中間一起跳舞。而從早前的悶悶不樂到現在的喜笑顏開,中間的轉變并不容易。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普通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逐漸成為社會性議題,不容忽視。 醫療水平提升、社會關注增多,普通青少年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資源不足,現有幫扶手段較難改善困境青年群體心理狀況,個體融合發展專業性較低。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被寄予希望,通過專業手段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發展困境,成為政府、民間協同發力的目標。 叩開困境兒童的心靈之門 北京市通州區的張麗(化名)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弟弟屬于心智障礙患者,父母對其關愛有加,這讓尚在成長期的姐姐時常對父母抱怨,情緒低落,家人多次開導未果。兒子每月大量治療費用本就讓一家人一籌莫展,女兒的“鬧騰”更讓這個家庭苦不堪言。最終,張麗的丈夫外出打工,她自己在家照料孩子。 當地民政、居委了解情況后上門探望,但幾乎每次都未能成行。女兒不愿意開門配合讓張麗很是頭疼,導致自己也慢慢自閉起來。 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了解到這家人的遭遇后,開始“問診”“開方”,但第一次探訪吃了閉門羹。隨后,督導員拿著民政部門早前入戶調查表上的統計信息,通過專業方式制定幫助計劃,開展第二次探訪。這次督導員帶著張麗女兒喜歡的玩具陪她玩耍,游戲互動,不經意間完成了對張麗女兒的情緒評估。 游戲中,女兒真實輸出了自身情感,評估兒童工作督導員獲得了真實信息,這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體現。之后,張麗也逐漸打開了心扉。從最初的回避,到如今隔著老遠就與督導員打招呼,拉著聊家常,張麗一股腦將多年生活的積怨全部倒出,督導員們的傾聽讓她有了很好的情感釋放。 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方式溝通讓困境者心理紓困成本降低。 “如果入戶都問一些敏感問題會刺激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評估。”春暉博愛聯合創始人邢戎表示,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有一套專業方法,比如上門探訪,老師會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在冊材料,有針對性地帶上相應的玩具,見到孩子后先跟孩子游戲,再慢慢讓孩子進入狀態,這有利于走進孩子心里,增強評估效果。 “春暉博愛老師多年與孩子打交道,有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通過游戲方式很容易與孩子建立起信任感。上門帶著玩具前往,很快就能與孩子打成一片,用孩子的語言溝通消除彼此不對等。”邢戎補充道。 打造專業評估和融合發展路徑 據介紹,春暉博愛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南,設計了一套標準化的評估量表,以評估困境兒童所面臨的多重挑戰。 邢戎表示,評估不是目的而是開始,是幫助全面了解兒童生活狀態和挑戰的工具,基于評估給兒童制定一對一個性化支持計劃。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在困境兒童基礎評估中發現,自我認知和家庭支持最困擾兒童成長,近六成的困境兒童自評生活質量處于中下等,低自尊、低自信,學業、社交、師生關系都需要提高。親子溝通、親子依戀也都成為困擾兒童和家庭重要課題。 除了運用個性化方式精準“紓困”困境兒童心理,打造融合發展觀,增強兒童和家庭抗逆力,解決人格發展困境,也是春暉博愛專業性的另一方面。 邢戎介紹,“兒童活動中心就是一種日常生活場景的再造,為困境兒童在原有主要生活場域之外建起一種新的人與人相處的場景,并在場景中接納兒童、建立自尊、給予認可、融入群體。在這樣的氛圍中,兒童原本扭曲、萎縮、壓抑的內在自我和人格逐步得以舒展、療愈與發展。” 社會組織與政府有效協同 2019至2020年,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分別承接了貴州省兒童福利機構重大風險評估、貴州省兒童福利機構兒童心理健康和德育基本狀況評估、銅仁市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養育狀況評估三個評估項目,摸排了解了困境兒童面臨的諸多挑戰及養育現狀。這為基金會擴大服務群體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 2021年,基金會與貴州省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工作服務項目在銅仁市落地,以銅仁市江口、沿河兩縣為試點地區,著力打造兒童福利服務示范中心,為試點區域兒童提供專業化服務及支持。 在一次篩查中,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遇到一個特殊的案例。某家庭有兩個女兒,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因性侵大女兒被判刑,刑期即將結束,但回家后父親還將與兩個女兒一同居住。這讓督導員看到了風險,他們評估后立即將情況報告給了民政部門,并強烈建議相關部門關注這個問題。同時,春暉博愛為孩子和其家庭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持,及時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督導員在給民政部門匯報的同時還給孩子進行了心理評估。測評顯示,孩子屬于邊緣性心理抑郁,自我價值認同感很低,處于崩潰邊緣。督導員在評估階段與政府協同推進,干預階段則需要政府部門鏈接不同部門資源,落實低保、事實孤兒補貼等政策。 篩查、評估、干預、預防……每一步動作,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都會攜手政府一塊完成。邢戎談道,在篩查中有些孩子看起來較為正常,但評估結果顯示他很可能處于心理抑郁邊緣。“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首先告訴相關政府部門,因為不干預可能導致事態朝著嚴重方向發展。如果是普遍現象,政府會要求兒童工作督導員制定一套幫助方案。可以說,每個階段都離不開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密切協同,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產生很好的互動和互信。” 專業人才亟待補充 人才匱乏是社會組織發展中遇到的最大挑戰。 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進駐貴州開展項目時,在招募人員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現實問題讓基金會始料未及。 據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很多當地人熱衷公務員考試,一些項目團隊的人員進來時甚至直接表明,備考公務員是個人目標,而平均工資低也難以留住人員。 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經研判后,通過提高項目人員工資標準以及提升人員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獲得感等方式,想方設法留住人才。 “我們會提供相當于當地教師水平的工資,也積極與政府部門合作,爭取把這些崗位納入公益崗位,讓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也注重人員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讓其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專業度,讓員工有被需要的感。可以說,工資+情感雙向留人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邢戎表示。 田曉燕是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第一次困境兒童家訪中,困境兒童屋中的異味令她十分震驚。簡單交流后,她發現孩子們心理特別脆弱。而一些看似生活、學習兩不誤的獨立孩子,從三年級開始便一個人生活,堅強背后難掩恐懼。這些無不時刻困擾著孩子。 在田曉燕的干預下,困境兒童心理狀況逐步改善,從之前郁郁寡歡到喜笑顏開,從獨自活動到團隊共融,孩子們的變化也讓她喜上眉梢,自己也真心愛上了這個工作。 邢戎表示,從數量和質量上看,當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童福利和保護服務需求。“一是當地兒童工作督導員招聘困難,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的兒童工作督導員類的人才特別缺乏,很難招聘到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兒童工作督導員。二是下沉到社區、鄉村人員的工資待遇較低,留不住人才,培養一段時間后,有一定經驗的人才容易流失。三是人員流動性大,主要是基層兒童工作督導員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職業發展前景不明確,造成人才不安定,流動性大。” 據了解,基金會貴州項目中共計有24名春暉博愛兒童工作督導員。按照春暉博愛的項目設計,團隊服務期滿撤離后,培訓的當地員工要能夠繼續執行項目,落實幫助困境兒童成長目標。 目前,貴州省已明確,項目實施三年后,政府將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繼續支持運營。 公益產品化可復制推廣 可否復制、推廣是檢驗公益項目社會化效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十余年間,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與民政部門開展了一系列互信共贏的業務合作關系,在貴州省、河南省及北京市擁有多年困境兒童及家庭關愛服務經驗,依托30余名擁有10到20年專業兒童工作經驗的專家隊伍,建立起了一整套困境兒童家庭關愛服務流程和評估工具。 “在形成公益產品的過程中,部分評估工作和依據已經形成公益產品并逐步推廣。如兒童福利機構重大風險評估、家庭監護能力狀況評估、未成年人家庭監護能力評估指南系統等。”邢戎透露,基金會計劃三年內在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分別選擇一個試點省份探索模式,并逐步向全國推廣,同時建立起政府政策引領與社會組織專業指導相互結合的示范工作機制。 邢戎表示,基金會將依據評估結果呈現的個性化需求,為困境兒童提供系統個案跟進、小組活動、社區服務等不同形式的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增能培訓等服務,推動建設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為基地的家庭教育支持平臺;打造困境兒童家庭支持體系,增強其風險抵御能力,促進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已有九家社會組織開始應用家庭監護能力狀況評價估量表,未來也將在春暉博愛的指導下在其他地區進行復制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