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廷樞既是近代中國知名洋務運動者,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慈善家。細論唐廷樞之功績,當以創辦實業、推動洋務運動為著,次為唐氏編著之《英語集全》在中國翻譯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為其慈善事業。 他生平積極參加慈善公益活動,參與普育堂施粥,創設廣肇公所,收養孤兒,參與仁濟醫院管理,興辦格致書院,資助出版勸善書等,涉及賑災濟困、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方面,惠及各階層民眾。 唐廷樞慈善活動之效果 唐廷樞自1870年前后就開始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活動,直至其去世,先后參與仁濟醫院的管理運作,創設廣肇公所,賑濟貧困,收養孤兒等,通過實際參與和捐資兩種方式參與到中國近代慈善事業中。其慈善活動具有傳統和現代兩重性,是中國慈善事業近代化轉型的縮影。 廣泛參與賑濟貧困 近代中國天災人禍頻仍,百姓深受其苦,困境中百姓的生計成為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唐廷樞先后參與組織善會善堂、廣肇公所等賑濟貧困活動救助難民。沈毓桂在《恭祝唐景星方伯七十開一壽序》中稱:“伯舟麥濟故,囷粟饋貧,垂南山之云蔭茲窮鳥,決西江之水活此涸鱗,在人皆已難能,如公更為余事……”這是對唐廷樞參與慈善賑濟的總結。 1870年,唐廷樞以紳董身份參與普育堂施粥活動,“城北施粥,設廠在新閘之魚藍廟,系普育堂紳董吳熾昌、唐廷樞、劉家泗、翟世仁等舉行,于絲捐內提銀,永遠長施,不以年月為限”。1876年,蘇北天災,民不聊生。李金鏞在前往辦賑前,于上海會商唐廷樞等人,獲得廣泛支持。1877年3月初,唐廷樞首先響應英國駐煙臺領事辦理山東賑務之呼吁:“所有山東災荒饑民疾苦之情,已可概見。西人借箸代籌、勸捐辦賑之舉,更可欽佩。本館既嘆西人之難得尤深,愿中國富紳大賈聞此義舉,亦皆踴躍輸將,救拯窮困,實為莫大之功德焉……以贊成唐君景星之美舉也。” 唐廷樞還依托上海輪船招商局轉輸的便利條件,吸收善款辦理義賑。1877年4月初,香港東華醫院紳董交招商局銀7200兩轉寄山東賑濟,至26日,廣東寄交上海輪船招商局善款23460兩;上海同仁輔元堂首事梅益奎交輪船招商局募捐賑濟銀500兩;后上海果育堂亦將善款交由輪船招商局轉輸山東。這一時期上海輪船招商局的主事人即為唐廷樞、徐潤等。故靳環宇稱其為“中國近代義賑活動的最早發起人之一”“上海地區義賑行為(活動)的開端”。除參與義賑和募捐外,唐廷樞還私下助賑。《申報》載:“試用同知李金鏞等攜帶漕臣捐廉銀一千兩,并招商局道員唐廷樞暨該同知等捐資共銀二萬七千兩來東助賑。”唐廷樞對于慈善事業極為看重,他在給盛宣懷的信中稱:“督籌賑務,懋著藎勤……較礦務恰為有益,蓋活人多命,系實在修持也,羨甚忭甚。” 唐廷樞參與了廣肇公所的創建和實際運作。1872年,在旅滬紳商的共同努力下,廣肇公所創建,唐廷樞、唐廷桂兄弟參與其中并發揮重要作用。《創議成立廣肇公所緣起》載:“同治十一年壬申,先時,余與葉顧之、潘爵臣二觀察,合買二擺渡地方吳宅一所,計地基十畝,價銀三萬一千兩……唐景星諸公創捐集款,設席于余之寶源祥號……所短之數,議將產抵于麥加利銀行,繼由唐茂枝、韋文圃、周云甫諸君與余復議創集同鄉三益會陸續籌還。”廣肇公所的創建者為廣肇兩府最負聲望的紳商,參與了多種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救濟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廣肇公所創建前,已辟立廣肇山莊,徐潤稱:“新閘橋之西南,舊有廣肇山莊,乃先伯鈺亭公與梁次琚公、吳子石公、周樂山公初創,置地三十余畝,續經唐景星、潘爵臣、周云卿暨余先后添置,地共九十畝,并起造敦梓堂、地藏殿。”公所成立后,其主要職能中有三項重要內容與慈善事業相關:(1)建立廣肇山莊,以為粵人厝柩之所;(2)創辦義學,為旅滬廣肇子弟提供教育機會;(3)設立醫院,救治寓滬廣肇同鄉。對于旅居上海的粵人多有救助、救治之功。 收養孤兒亦是唐氏慈善活動內容之一。1879年,為安置華北旱災后遺留下來的為數眾多的孤兒,唐廷樞即以領取撫養作為資助。《唐廷樞關于領養唐姓男孩事致盛宣懷函》載:“承囑幼童一事,此系希有功德,輪船回南,自可帶往,毋需水腳,亦是情理宜然……如所來幼孩,乞查明有姓唐者,弟可領一二十人以為宗支繼嗣之選,望開明姓氏年歲,即可由弟發給收養之資,并可幫貼其家。” 捐款資助近代醫院的運作和管理 中國傳統慈善活動包含施醫給藥。鴉片戰爭后,伴隨著西式醫院在中國的建立,此種活動被賦予了新的內容。1843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與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抵滬。經策劃,1844年在上海大東門外南道創建上海第一所西式診所。后因病患眾多及發展需要,雒魏林于1845年花費220元,購買位于后日之山東路與福建路之間的五畝半地,此為上海仁濟醫院之前身,該院自創辦之初就規定“施醫賜藥,毫不索謝”。 據載,1904年前仁濟醫院的捐獻資金除來自上海工部局、法租界工部局以及會審公廨各不同機關外,還有相當部分來自華人士紳捐獻。徐潤稱:“上海醫院以山東路仁濟醫院開設最早,設有中外董事,唐景翁與余亦董事之一。此外,輔元堂、清節堂、仁濟、元濟堂、格致書院,唐與余并為董事。”可知唐廷樞和徐潤二人作為香山杰出代表,已經作為該院董事參與醫院的管理,并為醫院的建設和運行捐獻資金。故王爾敏稱:“仁濟醫院建置于上海商業區,給于地方居民就醫極大方便,華人防除病患趨之若鶩,而熱心公益之地方巨紳,亦往往出錢捐助,并出力為醫院貢獻其德慧才智。” 興辦近代教育機構,宣傳慈善思想 慈善教育是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慈善活動中重養輕教的狀況。唐廷樞在參與廣肇公所興辦教育的活動外,還參與興建格致書院。1874年麥華陀(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等籌議創設格致書院,成立董事會選舉董事,西人四位,為麥華陀、福弼士(F. B. Forbes)、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傅蘭雅(John Fryer),華董為唐廷樞。格致書院類似于晚近時期之學堂,“其意欲令中國便于考究西國格致之學、工藝之法、制造之理”唐廷樞同徐潤一道為格致書院“助洋一百元”。不僅如此,唐廷樞還作為“監院”參與格致書院的管理。 唐廷樞還以捐助出版慈善書籍的方式宣揚慈善事業。1869年,余治輯錄的《得一錄》刊行,得到吳宗瑛和吳熾昌、蔡桂培和唐廷樞的資金捐助。《得一錄》作為一部推廣教化救急的善書,對促使慈善理念的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 綜上,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唐廷樞廣泛參與到慈善救濟、慈善救治和慈善教化活動中,不僅從身體上進行救治,更進一步從思想上進行教化,豐富了慈善活動的內容,對于中國慈善事業的近代化轉型具有促進作用。 唐廷樞慈善事業之特色 唐廷樞利用自身的身份地位和社會影響廣泛參與到慈善救濟、慈善醫療和慈善教育等活動中,在具體執行時又將三者結合起來,這也就使得唐氏的慈善事業具有了明顯的特征。 以實業與商業為經濟基礎 作為一名買辦及洋務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唐廷樞自1861年開始代理怡和洋行生意,其中包括航運、茶葉、保險、鹽業、鴉片、食糖、大米等業務。 唐廷樞還先后創辦了多家機構,1858年在香港開設兩家當鋪,“前后搞了四年,每年能賺取25%-45%的贏利”,1863年開設修華號棉花行,盡管市場不盡如人意,但是仍能“轉虧為盈”;1866年,唐廷樞與林欽接辦楊坊的當鋪,“三十萬兩的營業額,每月利息按3%計算,毛利就是十萬八千兩,除去營業開支和保險費用一萬六千兩以外,凈收入為九萬兩,即40%的投資盈利”。 1873年唐廷樞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同時還陸續創辦崇德錢莊、仁和水險公司和濟和水火險公司、對外貿易銀行、宏遠貿易公司、開平煤礦、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投資池州煤鐵礦、天津煤氣公司,開設長源泰和長發兩棧,接辦熱河承平三山銀礦,與鄭觀應、徐潤等商辦佛山碼頭,唐氏在每個機構均占有股份。1885年唐廷樞退出招商局后,先后創辦開平鐵路公司、唐山細棉土廠,增開林西煤礦,投資建平金礦,接辦香山天華銀礦。他還與鄭觀應等集資在廣州修建輪船碼頭,運銷開平煤,僅此一項便獲利巨大——碼頭投入股本銀3萬兩,至1903年前后,已價銀240余萬兩。 在眾多的商業和實業機構中,以上海輪船招商局成效最著。十余年間,唐廷樞等為輪船招商局贏利便達397000余兩。雄厚的商業資本和實業的創辦成為唐廷樞從事慈善事業的根基,也為他的慈善事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以養教兼施為指導理念 中國傳統的慈善行為多為臨時救濟,但是唐廷樞所從事的慈善活動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就注重“教”和“養”兩個方面。除仁濟醫院的創辦以及后來所從事的義賑活動外,他還積極參與格致書院的創建及運作,以使“中國士商深悉西國之事,彼此更敦和好……以便訪求新法,格致機器小樣,并購買泰西新出書籍,邀同西士,講解理法……將來風氣日開,人才愈眾,再行推廣,于各省會另設分院,自可無借西人矣”。唐廷樞在其慈善活動中著力培養國人學習西方科技知識,符合當時洋務運動的需要。 以創設機構為重要依托 從唐廷樞的慈善經歷來看,其所參與的慈善事業兼及賑災,創設慈善機構,創辦近代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在上述事業中,他多次捐獻巨款,創設各種慈善機構,救濟災民,其中發揮較大作用的主要有仁濟醫院、普育堂等。唐廷樞還依托上海輪船招商局轉輸的便利條件,吸收各地善款,辦理義賑事務。 《申報》曾稱贊唐廷樞:“西人既有是舉,中國人必不讓其專美,唐君果有是舉,其余紳富必不令其獨任。”1892年,唐廷樞去世,《北華捷報》載:“他的去世,對于中國人和外國人來說,都是一個永遠的損失。” (節選自《唐廷樞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