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皮磊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征,特別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記者注意到,其中有多項內容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養老、醫療、教育等。此外,綱要中也涉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慈善事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等內容。 如,在“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方面,綱要提出,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適應人口老齡化進程,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 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衛生體系,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鼓勵發展全科醫療服務,增加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有效供給。 提升教育服務質量。健全國民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全面規范校外教育培訓行為,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 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愿互助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供給,持續提升社區服務質量,提高社區服務智能化水平。支持家政、養老、托幼、物業等業態融合創新。提升社區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 綱要中明確,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健全綠色低碳產品生產和推廣機制,促進居民耐用消費品綠色更新和品質升級。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推進綠色社區建設,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理念規劃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持續推進過度包裝治理,倡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推動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 綱要提出,完善社會民生基礎設施。補齊醫療領域建設短板,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持續改善縣級醫院設施條件,補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醫療設備配備,全面改善疾控機構設施設備條件,健全口岸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快補齊教育資源短板,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增加普惠性養老和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完善婦幼健康服務設施,積極規劃建設嬰幼兒照護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機構及設施。提升縣級公共文化設施水平,加強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等設施建設。加快高品質、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建設。提升體育場地設施水平,持續改善群眾身邊健身設施。 綱要強調,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內需發展后勁。 其中明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健全慈善事業發展體制機制,規范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完善慈善褒獎制度,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愿服務組織,壯大志愿者隊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探索建立文明實踐積分銀行,將志愿服務活動、踐行文明行為等納入積分管理,促進形成志愿服務良好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