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顯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今年兩會期間,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中提到,我國將組建國家數據局。數據被重視的程度逐年增加,數字時代的潮流不可逆轉。組建國家數據局將會給公益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是否可能改變目前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現狀,注入更為積極蓬勃的新興力量? 對此,易善數據總裁陶澤認為:“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可能會對公益行業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會刺激公益數字化轉型意識,另一方面會進一步推動公益數字化的進程。” 公益數字化轉型 需求迫切 目前大部分公益機構并沒有真正實現信息化和數字化。公益慈善活動大多依靠人工在線下進行,如活動簽到、募捐動員、捐贈反饋等。數字化在公益行業并沒有獲得廣泛的應用,公益機構對數字化轉型投入比較保守,還處于觀望狀態。根據2021年騰訊基金會聯合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21公益數字化研究報告》,19%的公益機構沒有對數字化進行資金投入,47%的公益機構對數字化投入金額僅占募捐總額的1%。 盡管投入不多,但公益機構對數字化和數據共享的迫切需求早已顯現。 “在5年前就已經有公益機構探討數據共享并開始行動了。”據陶澤介紹,2018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自然之友基金會等13家公益基金會共同組建了環境資助者網絡,目的是希望網絡里的基金會都可以共享數據,例如工作計劃、項目信息、受益群體信息等。 隨著互聯網工具的普及,公益機構也在使用線上辦公軟件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公益涉及領域廣,普通線上辦公軟件并不能滿足公益機構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公益項目執行效率。《2021公益數字化研究報告》顯示,近7成的公益機構負責人迫切希望可以提升機構數字化程度,仍有46%的負責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將數字化建設融入機構發展規劃中。靈析公司是一家為公益行業提供數字化服務的機構,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郭潤苗曾就這種情況表示,系統開發者、數字化服務商、機構負責人、傳播官,人人都在討論數字化,人人都有標準,往往難以達成同頻。 工具數字化的同時,更需要思維數字化。 “用數字化的思維去完成公益機構信息化和數字化的轉型,一開始就要考慮未來。”陶澤告訴記者。 他還表示,公益機構不能簡單地認為數字化是使用互聯網工具來完成工作,而是一開始就要考慮用未來推動整個機構的科學決策。“先考慮需要一個怎樣的數據結構,再倒推采集什么數據,利用什么采集工具。”陶澤指出,收集有價值的數據放入數據庫中,可以讓一些中小機構或者尚無數字化技術的機構有機會進行彎道超車,更快進入公益數字化,享受其帶來的紅利。 目前,可查詢到的官方公益數據平臺是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平臺只對公益機構的基本信息進行公開,對于項目經驗,項目進程,和資金流向等信息,平臺沒有進行更詳細地披露。 對此陶澤表示,如果公益行業可以認識到國家組建數據局是對數據資產的足夠重視,讓更多的公益機構進入到數字化大浪潮中來,將會對整個公益行業產生非常大的好處。“首先,公益的透明度能得到提升;其次,做公益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最后,公益機構之間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多。” 縮小信息差 提高公益效率 由于掌握的資源不同,大公益機構和小公益機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數字鴻溝”。大機構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數字化的建設中,先進行了數字化轉型,產生了大量數據,而中小機構面臨人財兩缺的狀況,在數字化轉型的起步階段缺少數據來源,轉型時間更慢,大機構和中小型機構數據不互通,由此還產生了“數字孤島”。 “我們希望未來成立國家數據局以后,公益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能夠更小一些。不要因為信息不對稱,或者機構太小,沒有能力去掌握信息,而導致其執行公益項目時效率下降。”陶澤表示,相信在國家數據局成立后,會有策略地推動公益行業的信息公開,在這樣的頂層架構下,中小機構和個體也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陶澤向記者提到,目前傳統公益行業還存在同一項目向多家資助者重復申請而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通過數據公開和共享,可以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公益機構之間可以在對應的領域里共同制定戰略計劃,減少公益機構單打獨斗的局面,從而幫助到更多的人。 而對于捐贈者來說,數據透明的公益機構更具公信力。有效的數據可以幫助捐贈者做出科學理性的判斷,使捐贈資金高效投入到所需項目中,減少資金浪費。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曾表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組織生存發展的根本,透明度是公益慈善組織通向公信力的必經之路。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數據共享也會帶來數據安全風險問題。對此陶澤認為,公開的數據信息分為兩種:一種是公益機構依照相關法律必須公開的信息,這樣的信息進行共享不存在數據安全風險;另一種是受益者信息,若公開則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因此公益機構未來在數字化推動進程中,還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來保護受益人的信息安全。 陶澤強調,公益機構要想完成數字化轉型,在動力,資金和人才方面都還存在一定困難。公益機構數字化轉型初期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中后期也需要資金、專業的人才和技術來維持機構數字化的持續運轉,然而目前熟悉公益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稀缺,截至2019年底,可以為公益機構提供數字化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僅十余家。愛佑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叢志剛曾提到,公益行業普遍支付能力較弱,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公益行業,在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商業機構看來不一定劃算。《2021公益數字化研究報告》顯示,以政府、企業和基金會為主要資方的公益機構,數字化程度并不影響資金來源,類似的公益機構并沒有動力進行數字化轉型。 資金和技術人才缺乏,動力不足等因素都延緩了公益數字化全面到來的時間。 “我對這個時間期待還是蠻保守的,估計還需要5—10年。短期內還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理想狀態。”陶澤說道。 (據《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