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鄉村逐漸成為很多人休閑娛樂的首選。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以鄉村為主題的優質創作內容不僅屢屢成為爆款,更成為鄉村“流量變現”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聯網及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更成為影響和改變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新工具。 日前,由抖音公益和浙江省商務廳聯合舉辦的“鄉村守護人助農對接會”在杭州落地。此次活動吸引了120組來自全國各地的抖音鄉村創作者,他們現場與浙江省內128家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電商、鄉村文旅、農資企業等開展了對接合作,共同助力浙江特色鄉村產業發展。 這些鄉村創作者中,有抖音平臺粉絲將近580萬的新時代農民,也有從紀錄片導演轉型為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的美食博主,還有走遍家鄉貴州88個縣的旅行博主。 細細分析每一個人的故事我們會發現,他們并不同于其他的帶貨主播或電商平臺主播:拍視頻、開直播只是他們助農的一種展現方式;從更深層次來說,他們來自鄉村、熱愛鄉村、了解鄉村,他們以短視頻為新農具,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發現并傳播鄉村的美麗,深入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之中,影響并帶動更多人投入到美好鄉村建設中。 這些鄉村創作者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和身份:“抖音鄉村守護人”。其背后,是以抖音等短視頻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深度參與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一系列成功探索和實踐。平臺流量的加持,在將美麗鄉村展示在更多人面前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礎上的平臺賦能和由此產生的流量變現,也正在我國廣闊的鄉村地區激發持續的深層裂變。 “湘野紅姐”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湘野紅姐”本名叫龔紅玉,來自湖南山區。大學畢業后,她做過電視編導,后辭職創業,拍過紀錄片和網劇。選擇回到鄉村發展,是源于對家鄉的熱愛。 剛剛以自媒體創業時,在抖音集團組織的新媒體訓練營幫助下,她和團隊的視頻內容逐漸得到認可,平臺粉絲也從最初的不到兩萬逐漸增長到幾百萬、上千萬。而從最初的嘗試拍攝美食視頻、直播賣貨,到發展成興趣電商,再到后來開始探索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帶動家鄉產業發展……她的經歷,深刻詮釋了鄉村守護人的意義。 而這一切,都源于兩年前的一場“實驗”。2021年起,抖音集團基于平臺優勢及業務能力,推出了“抖音鄉村計劃”,以“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為核心目標,圍繞“人、貨、景”三方面,打造了山貨上頭條、山里DOU是好風光、鄉村英才計劃、鄉村守護人等一系列公益項目,助力山貨銷售、文旅推廣及人才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守護人”便是“抖音鄉村計劃”針對鄉村人才培養設置的子項目。該項目以助力鄉村發展的“人”為基礎,通過鏈接社會各界資源,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以培訓、創作者扶持的方式發掘本地鄉村創作者,激勵其圍繞鄉村風貌、美食特產、特色民俗、生產勞作等內容方向進行長期創作,并通過電商直播等形式將流量導向鄉村產業,推動鄉村發展。 兩年來,已有1.5萬余名創作者報名加入“鄉村守護人計劃”,30萬名抖音用戶參與過“鄉村守護人”話題互動,帶動鄉村優質內容傳播超3500億次。當然,參與項目并不是最終目的。在“鄉村守護人”項目激勵下,更多人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不斷將項目的意義擴大化,創造出了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如,在龔紅玉和團隊的努力下,當地特色紫蘇美食被打造成了短視頻中的爆品,村里的紫蘇種植和加工產業因此增收;當地原本不起眼的丑紅薯,現在成了村里種植面積每年都會翻幾番的產業;村里原本即將消失的老品種花生,現在也成了種植面積達數千畝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他們還通過舉辦豐收節的方式,讓粉絲看到了“豐收大地美如畫,勞動人民笑開花”的熱鬧和喜悅,同時也讓更多農產品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對鄉村來說,培養熟悉鄉村、愿意扎根鄉村的人才才是改變的開始。40歲的農民楊軍昌在抖音平臺擁有574萬余粉絲,他的故事也十分典型。楊軍昌家三代都是茶農,他最初開通抖音賬號也是為了賣茶葉。前期,楊軍昌通過發布手工、繪畫等具有農村特色的短視頻吸引了很多粉絲關注,后來逐漸與當地茶企、茶農及政府部門建立起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并成立了自有品牌,跑通了茶企帶動加工點的產業模式,為家鄉解決了上千畝茶園荒廢的問題,帶動了茶農增收。 從“輸血”到實現“自我造血”,再到向外“賦能”,我們從“鄉村守護人”身上看到了一個公益項目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事實上,自2023年起,抖音公益開始嘗試聯合各地政府部門發起鄉村守護人助農對接會,首站已于2月落地廣東,浙江為第二站。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助農對接會通過搭建公益平臺,為優質鄉村創作者、鄉村守護人和助農企業創造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網紅”自帶的高流量和來自鄉村的好產品、好產業實現了無縫銜接,各方資源的整合為鄉村發展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熱愛鄉村的青年人才成為“鄉村守護人”,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