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為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和服務產業。鼓勵殘聯、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實施助殘慈善項目。 為進一步促進殘疾人公益事業發展,集中宣傳展示一批貼合殘障人士需求、影響力和帶動力強的優秀助殘公益項目,引導社會公眾關心、支持、參與殘疾人公益事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于近日發布了《集善助殘公益項目案例集(2023)》(以下簡稱《案例集》)。 《案例集》整體展現了助殘公益事業的發展水平,具體來看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項目受益群體廣,面向殘疾兒童、心智障礙者、孤獨癥群體項目數量多;二是項目類型涵蓋助困、助學、助行等七大行動,助困行動最多;三是2021年以來啟動的項目最多,近半數項目執行周期在1-3年;四是四成項目總收入超過千萬元,現金收入類項目占比高。 為殘疾人提供 更多專業服務 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兼殘疾人事業研究中心主任成緋緋介紹,案例征集面向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系統開展,專家組在45個申報案例中推選優秀案例10個,入圍案例12個。 “此次推選的優秀案例在規范性、專業性、創新性、示范性、可持續性都有比較好的體現,但又各有特色和亮點。”成緋緋表示。 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的“集善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項目為例,項目以就業為導向,以促進殘疾人“通過就業邁向樂業”為實施理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 一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以數字化崗位的形式輸送至西部就業困難的地區,搭建起殘疾人與企業間有效對接的通道,實現企業與殘疾人的雙贏。 二是建設融合就業基地,對殘疾人提供持續性的支持、培養和管理,同時規避互聯網任務漏斗式管理模型帶來的弊端,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融入社會。 三是通過聯合地方殘疾人互助組織,對其進行標準模式輸出、駐場輔導等賦能支持,引導更多企業關注殘疾人就業,從而打造出適合殘疾人就業的生態環境。 項目實施五年,為4000余名殘障人士及其家屬提供了就業技能培訓,創造了上千個就業機會,累計為殘障群體創造收入達1500余萬元。 “項目在就業扶持方式、參與主體、管理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不僅僅提供物質幫助和就業培訓,更重要的是通過‘共建+共管’以及社會企業運營的方式,建立就業基地建設、技能培訓、就業崗位資源鏈接以及持續賦能的項目機制,實現東部地區提供崗位、西部地區解決就業的跨區域調度。”成緋緋表示。 同樣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的“聽力重建·啟聰行動”則更具示范性。自2005年開展以來,項目已累計為3200余名聽障兒童提供了人工耳蝸植入以及語訓康復服務,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項目執行體系以及醫療康復網絡,進而推動了國家財政資金支持開展“七彩夢-人工耳蝸國家項目”。2018年,項目又間接推動國家出臺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 此外,集善殘疾兒童助養項目、“八雙筷子一個家”項目等在可持續發展上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徑。這兩個項目從特定殘障群體的需求出發,用先進的理念和模式,探索激發公眾及企業線上線下籌款,形成了綜合幫扶、多方協作、多渠道籌款的經驗。 實際上,這樣的項目還有很多。據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龍墨介紹,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集善工程”品牌已形成啟明行動、助聽行動、助行行動、助困行動、助學行動、無障礙行動和文化助殘行動等一批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益項目。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共籌集款物近90億元,幫扶殘障人士超過千余萬人次。 “與其他公益項目相比,助殘公益項目能夠對殘疾人進行直接幫助,行動性更強,效果立竿見影;同時這些項目特別注意機制上的創新,社會價值體現得特別明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 推動助殘公益項目 可持續發展 本次所征集案例不僅公益性強、領域分布廣泛、助殘方式多樣,其中還有很多持續時間長的項目。從項目的執行周期來看,有9個項目執行周期在10年以上。結合啟動時間來看,2005年到2014年啟動的項目實施周期都持續10年以上,是延續性較好的助殘公益項目。 成緋緋分析認為,這些助殘公益項目能夠長時間實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有突出的社會需求,完全靠政府資源或者家庭難以全部負擔,需要通過慈善的方式進行有效的補充。例如,集善陽光鹿童項目,重點面向的是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需求。 第二,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了規范的流程和標準,形成了一套執行體系和網絡,為持續有效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能夠隨著慈善事業發展的新特點和趨勢,對項目進行總結和再設計,推動項目自身的升級迭代。例如,有些物資類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轉變成物資+現金的模式,還通過公眾籌款的方式,助力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項目的持續實施為殘疾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可以說社會力量在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社會力量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助殘組織規模是偏小的,而且專業化程度很低,與殘疾人的規模相比,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表示。 王振耀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殘疾人需求從基本生存、物質保障向發展需要、服務保障轉變,需要發達的社會服務網絡。“殘疾人福利事業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但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形成一套很強的網絡,實施更廣泛的社會行動,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具體來說,助殘公益的下一步發展,需要建立更多樞紐性服務與轉化平臺;需要引入數字化技術;需要與更多的基金會建立起伙伴關系;需要廣泛發展基層社會服務機構網絡。 “我覺得,高質量發展第一要先看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殘疾人的生活好起來了,這個社會就健康了。”王振耀強調,“要讓扶持殘疾人的事業走在其他慈善事業的前列,引領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