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公募基金會中,投資委員會的權利和責任如何平衡?在給出投資建議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投資虧損,理事會怎樣把控?”“建設共同投資平臺,參與投資能否讓我們扛住外部的質疑和壓力?” 近日,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慈善聯合會指導,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和上海匯添富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第二期“基業上善”慈善資產管理研修營項目在北京舉辦。來自金融、法律、公益等領域的專家導師團與全國40位基金會從業者匯聚一堂,針對慈善組織投資理財行業現狀展開討論。 課堂間隙,有研究機構拋出多年慈善組織投資理財觀察報告;也有實操人士指出現存的投資困境……于慈善組織而言,更多問題也亟待釋疑。 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認為,今后在慈善組織評估上,應該對有積極投資理財行為的慈善組織給予加分,反之扣分。 觀察: 理財投資收益增速可觀 2016年至2020年,ABC美好社會咨詢社持續觀察了251家公募和非公募基金會,并以問卷、訪談、業內分享等方式,從投資意愿、投資表現、投資偏好三方面開展調研,抽樣調查選取120家樣本。數據顯示,基金會投資收益增速非常可觀。 ABC美好社會咨詢社籌款條線合伙人劉冠群表示,從2016年開始,公募基金會與非公募基金會投資意愿普遍上升,參與程度高,但動機和目標有所不同。 在“投資表現”方面,大部分基金會參與的都是無風險利率投資,頭部基金會和高校基金會更活躍,投資收益更可觀。在“投資偏好”方面,大部分基金會偏向短期投資,但頭部基金會有比較好的能力做長期投資,可以拿到高額回報。在“投資組合”方面,大部分基金會選擇短期投資加長期投資資產分配,對最終組合收益影響明顯。在投資收益率表現上,2016至2020年間,非公募基金會投資收益率比公募基金會略高。 2022年,ABC美好社會咨詢社調研團隊抽取了120家基金會做點狀圖分析,結果顯示,一些高校基金會收益水平已經高于一年期國債年化收益率,成為投資參與的主體。 數據顯示,從投資偏好上來看,80%的公募基金會偏好“貨幣基金”“一年期內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等穩健短期投資,這些產品能夠較好地滿足基金會流動性要求。非公募基金會偏向于“長期債券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等長期投資,對于資產流動性管理相對公募基金會較為寬松,長期投資能夠為其帶來明顯的超額投資收益。 效果: 投資理財中的“馬太效應” 據了解,目前四類基金會投資態度也各不相同:一是高校基金會,其資金大多來源于校友捐贈,投資標的決策上校友支持力度較大;二是企業基金會,投資決策取決于企業背景,有些基金會并不希望做保值增值,只想做公益項目;三是國字頭基金會,由于自身規模比較大,投資類別較為豐富,保值關注度高;四是社會化基金會,對保值增值持積極態度,投資標的決策主要取決于資管產品本身的風險投資收益特征,能夠比較積極地向金融機構尋求多樣化的金融產品。 數據顯示,2022年,排名前五的高校基金會擁有接近400億元資產,集中度相當高,其發展有非常大的空間。而目前全國高校基金會數量約為500家,約占我國基金會總數的5%。 劉冠群表示,非公募基金會的投資余額比公募基金會高,限制支出條件較少,可用投資資產規模較大,使用的投資工具和產品類型更為豐富,這直接導致基金會投資的“馬太效應”更明顯。 2019年4月1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管新規》(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過渡期于2021年12月底結束。資管新規對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提出凈值化管理、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等要求。 劉冠群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后,基金會投資收益率開始下降,原先以保本理財為主的投資開始轉向凈值化產品。觀察顯示,2021年,七成左右基金會開始保值增值活動。 痛點: 慈善投資的稅收制度 業內人士指出,稅收政策變化、慈善機構有無投資能力、有無專業投資平臺等,均是慈善資產投資增值活動的痛點。 2009年1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于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非營利組織企業所得稅免稅收入范圍的通知》。其中,關于非營利組織免交企業所得稅的收入范圍眾,“孳生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包括在內,但不包括投資理財所獲得的收益。 《慈善法》第79條規定:“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目前,慈善組織的捐贈收入是免稅的,捐贈者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均可享受稅前扣除優惠。但依據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基金會捐贈資產投資理財收益需要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 對此,徐永光表示,一方面,稅收制度與相關法律不同步,慈善組織投資理財收益要繳納所得稅,抑制了慈善事業發展。其次,慈善組織能力不足,壓力不夠。設立理事會投資委員會是機構投資理財發展的趨勢,投資委員會的專業度將大大減低理事會成員承擔的決策風險。理事會在投資決策基于合理合法基礎上,批準投資委員會的投資方案,若沒有違規操作,在投資出現虧損時參與決策的理事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慈善投資的專業服務平臺缺乏,希望聯合影響力投資基金和商業基金,打造慈善資產投資平臺,為慈善組織提供制度設計、合規標準、監測評估等功能。”徐永光談到。 徐永光覺得,今后在基金會評估上,應該對有積極投資理財行為的機構給予加分,反之扣分。 風險: 投資風險與人才供給 慈善資產不投資、不理財是否有風險? 某高校基金會負責人表示,長期來看,不理財就有貶值風險,此外還會面臨組合市場風險。“對每個慈善組織而言,最優組合是什么?很難判斷。” 該負責人表示,慈善組織投資決策委員會投資時應該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超越宗旨和業務范圍的不投,不能把投資理財收入作為主要收入;第二,股權投資有風險,股權投資風險相應升高;第三,非限定資產和暫不需要撥付的限定性資產可以用于投資,對于暫時需要撥付的限定性資產如何使用,需要明確約定,避免產生糾紛;第四,委托第三方投資,需要對對方專業能力做詳細背景調查,如果盲目投資,則隱含風險較高。 另外,專家建議,投資理財中慈善組織的人才供給特別重要,“咨詢人才、執行人才、行業平臺都影響著慈善組織投資發展。” 劉冠群認為,目前投資行業為基金會提供的專業投資咨詢人才及執行人才服務都較為缺乏,基金會投資行為也缺乏相應行業引導。“基金會大類資產配置的工具和產品目前看來還是較為缺乏的,而給慈善組織設定當年風險收益目標、年度策略指引等行為,也不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