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李慶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做好殘疾人權益保護工作,助力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9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民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發布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行政檢察典型案例。 該批典型案例共5件,包括謝某勝訴山東省青島市某區自然資源局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檢察監督案、蔡某文訴黑龍江省大慶市某區某村委會行政賠償檢察監督案、龔某訴湖北省某縣社會保險管理局社會保險行政給付檢察監督案、浙江省杭州市某區人民檢察院督促煙草主管部門依法履職檢察監督案、江蘇省無錫市某區人民檢察院督促糾正錯誤行政處罰決定檢察監督案。 記者了解到,在最高檢開展的“全面深化行政檢察監督依法護航民生民利”專項活動中,各級檢察機關行政檢察部門立足行政檢察監督,以化解行政爭議為牽引,以凝聚治理合力為抓手,聯合民政、殘聯等部門主動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聚焦涉殘疾人就業、社會保障、治安管理、產權保護等重點領域及殘疾人領取補助獎勵、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繳納等重點環節,辦理了一大批以該批典型案例為代表的行政檢察案件,為殘疾人紓困解憂。 日前,最高檢第七檢察廳廳長張相軍、副廳長張步洪,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中國殘聯維權部主任周建就該批典型案例的背景、意義等回答記者提問。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張相軍強調,此次發布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行政檢察典型案例,一方面是展現專項活動開展以來,檢察機關聯合民政、殘聯等部門主動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做好殘疾人權益司法保護工作,助力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并通過發布典型案例推動專項活動走深走實的成效;另一方面是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各級檢察機關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充分發揮行政檢察既監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又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一手托兩家”作用,綜合運用監督糾正、以抗促調、促成和解、司法救助等方式,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共同推進構建殘疾人群體法治保障“同心圓”。 據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近年來民政部在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增進殘疾人福祉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殘疾人福利事業頂層制度設計。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是民政部牽頭起草的我國保障特殊人群權益的第一部法律,也是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母法。民政部先后參與起草或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以及《殘疾人就業條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等法律法規,并參與制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歷次殘疾人事業五年發展綱要等重要規劃和綱領性文件,完善了我國殘疾人權益保障政策法規,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殘疾人福利事業發展方向。 二是建立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為逐步解決殘疾人額外生活支出和長期照護支出偏重問題,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建立了國家層面第一個殘疾人專項福利補貼制度。為貫徹落實該意見,民政部會同財政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持續出臺殘疾人兩項補貼配套制度文件,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落實落細。為推動工作落實,出臺《民政部 中國殘聯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的通知》,對各地部署落實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印發《民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平臺建設規范〉的通知》,為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建設提供規范化支撐。為完善制度內容,出臺《民政部 中國殘聯關于貫徹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有關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明確了政策銜接的原則和部分政策銜接要求。印發《民政部 財政部 中國殘聯關于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逐步滿足殘疾人群體生活和護理的實際需求,促進補貼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印發《民政部 財政部 中國殘聯關于進一步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明確了補貼對象范圍、政策銜接、動態調整和補貼退出等具體要求,完善了補貼自愿申請、審核權限下放、“跨省通辦”、主動服務等措施,提出了加強數據共享和比對、生存驗證、殘疾人證管理等要求。為促進便民服務,印發《民政部辦公廳 中國殘聯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的通知》,首次利用全國統一信息系統實施跨省業務辦理,開創了全國民政系統使用統一信息系統辦理業務的先河,也開創了民政、殘聯全國范圍內數據共享、工作協同的先河。印發《民政部辦公廳 中國殘聯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全程網辦”的通知》,通過在線直接受理申請,真正實現了“一次都不用跑”和“不見面審批”。為加強精準管理,印發《民政部 財政部 中國殘聯關于加強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管理的意見》,從政策宣傳、落實完善政策銜接規定、強化數據比對和動態復核機制、補貼發放資金監管、補貼檔案規范化管理、提升保障能力、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等方面進一步提出了要求,使有限的補貼資金更公平、更有效地惠及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群體。印發《民政部辦公廳 中國殘聯辦公廳關于印發殘疾人兩項補貼部級數據核對與督導工作機制的通知》,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實施的精準性。 三是著力完善殘疾人福利服務體系。一方面,民政部加強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指導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民政部等四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社會服務設施兜底線工程實施方案》,支持空白地級市建設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支持現有機構改善設施設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爭取到2025年,每個地級市都建有1所專門的精神衛生福利機構。目前,全國共有精神衛生福利機構142個,床位7.2萬張,在院服務對象約7萬人。另一方面,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80%以上的縣(市、區、旗)廣泛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隨后,會同財政、衛健、殘聯等印發《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規范》、《關于積極推行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促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規范化發展。2022年,為深入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民政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精康融合行動”的通知》,擬利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務主體多元、形式方法多樣靈活、轉介銜接順暢有序、管理機制專業規范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回歸和融入社會。截至2023年8月,已有19個省份出臺了“精康融合行動”具體實施意見。此外,民政部還會同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指導地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托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或社會化照護服務,截至2022年底,16個省份累計為500萬人次困難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或社會化照護服務。 四是創新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首次將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作為一個獨立業態進行專門部署和系統安排,目前30個省(區、市)已出臺具體實施意見。2017年,民政部牽頭建立由22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已累計召開6次全體會議。2017年以來,民政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共選取47個地級市開展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和社區租賃試點,建成49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區,設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實體店400余家,惠及人數870萬。截至2022年底,第一批試點地區累計投入2.26億元,第二批綜合創新試點地區累計投入77.3億元,產業營收190億元。此外,民政部還通過制訂《中國康復輔助器具目錄》并建立常態化修訂機制,研究起草《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等加快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不斷滿足我國殘疾人、老年人和傷病人的多層次、多樣化康復輔助器具配置服務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