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習實踐活動結束后,不善言辭的沈葉悄然摸出家鄉帶出的羌族小禮物,靦腆地塞進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志愿者老師們的手里。心里模擬了多次的致謝言辭依然緊張的道不出口,但難掩的激動讓沈葉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又一步成長。 和大多數同行的同學一樣,這是沈葉第一次踏入上海這片繁華的土地,甚至是首次走出群山環繞的家鄉。充滿現代感的車展、井井有條的汽車銷售流程、富含科技元素的新能源汽車工廠……三天的上海之旅讓這個來自大山的姑娘第一次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仿似來自“未來”的震撼,也越發堅定了她的汽車職業夢想。 而這恰恰是這場實踐之旅的意義所在,感受更前沿的行業,瞰見更廣博的世界,勾勒更遙遠的未來。2023年4月,“賦能未來”-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助學項目的學習實踐活動在上海車展期間開啟,三十名中、高職院校汽車相關專業的學子受邀由五個不同省份匯聚上海,沉浸式體驗上汽大眾經銷商店和新能源汽車工廠,并走進上海車展現場了解汽車行業最新產品和前沿技術趨勢。相似的經歷和共同的夢想之上,同學們很快走近彼此,相互激勵,連同快速拓展的視野和知識一起,成為“賦能未來”發展的財富。 事實上,這不僅僅關乎個體的成長與逐夢,更是基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更深層次的響應。2021年來,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賦能未來”-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助學項目,通過為來自家庭經濟困難的職校學生提供經濟資助與能力指導,以企業及基金會聯手的創新公益模式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為縣域城鎮化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到今年年底,將有3000名來自鄉村的中高職學生先后通過該項目獲得經濟、技能、視野等多維度支持,伴隨汽車產業所搭載的希望,向美好未來再進一步。 “我們始終相信,技術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人才決定未來。”正如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公共事務與合資企業事務部負責人劉云峰博士所言,“依托大眾集團在汽車領域的資源和優勢,我們以‘授人以漁’的形式,全面支持學生們的能力建設,以此提升專業技能,開闊他們的眼界,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并以人才為引擎推動鄉村振興,持續助力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從不冰冷, 幫扶更有溫度 2022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 用發展的辦法走出“困局”是我國多年來創新扶貧的生動實踐,而教育扶貧作為多維扶貧政策的一部分,讓千萬鄉村家庭改寫命運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然而,城鄉教育“知溝”之下,接受職業教育的寒門學子們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項目開展的受助學生調研報告(以下簡稱“項目調研報告”)顯示,受益學生“普遍來自非優勢家庭”,而不同的地域與家庭背景指向了同樣的教育困境——沉重的經濟壓力、單薄的信息獲取渠道、較為落后的知識結構、缺失的職業發展指導、貧乏的社會資源與實踐機會……多重要素映射到學生個體身上,往往便成為制約其長遠發展的鴻溝。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困境正在被看見和改變。近年來,國家在促進職業教育、支持鄉村振興發展方面不斷出臺支持政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并提出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23年6月,國家發改委進一步釋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改革信號。政策的支持不僅拓寬了企業參與并支持職業教育的通道和途徑,也鼓勵企業整合資源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這便促成了諸如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與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這樣“1+1>2”的創新公益模式,從實際痛點出發,通過經濟賦能、需求驅動、就業發展助力等多個維度,將公益的涵義從發展的視角無限拓寬,讓學生、家庭、社會、企業和行業多方受益。 “鄉村振興的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時間跨度長,地域覆蓋廣,因此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來說,參與鄉村振興比參與脫貧攻堅的挑戰也會更大、更持久。這就會促使企業需要以一種創新的方式,用與過去不太一樣的路徑和方法來履行社會責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創新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在調研中指出,“企業一定要發揮自身懂產業、懂市場的優勢,始終抓住產業興旺這個抓手。” 作為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這樣的舉措又似乎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素有“工業中的工業”之譽的汽車產業零配件多、產業鏈長,對上下游企業帶動作用明顯,能提供相對較多的就業機會。而另一方面,迎著智能制造與數字化發展的春風,汽車產業正迎來強勁的綠色發展大勢,也正存在著巨大的專業人才缺口,為鄉村職業教育提供了加速窗口期。 作為企業深度參與助力職業教育發展的樣板路徑,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也開始收獲更多正向的反饋。項目調研結果顯示,受助學生所在學校對其綜合素養評價、基礎知識掌握及專業技能學習的評價得分均超過75%。在接受項目拓展視野的知識分享學習或實地實踐活動之后,受助學生們表示“更喜歡用觀察思考、探索實驗的方式學習”,也表現出對汽車相關專業更濃厚的興趣以及對自身更多的自信,這映射出助學項目對學生能力發展的顯著效應。 在實踐中強化理論,提升能力,以觸達夢想來反哺職業理想,讓學生們打破環境限制,造就更多可能。“MEB工廠的智能化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工廠設備高度自動化,非常高端和先進。而且我一直很喜歡機車,在車展看到炫酷的杜卡迪,特別激動。”談及上海訪學之行,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的劉世皓興奮不已,“仿佛是書本上的知識照進了現實,能在車展上更深入地了解和觀察汽車。” 從“能上學”到“上好學”再到“全面發展”,當大山的孩子們沿著興趣與理想前行,他們所能擁抱的世界也越來越遼闊,開始成為一個“支點”,撬起家庭乃至家鄉的振興與繁榮。 經濟資助、賦能支持,不僅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以溫暖和創新的助力措施,將人才培養轉化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扶生活之困到扶能力之困、扶技能之貧,扶智、扶志相結合,賦予學生們看見遠方、抵達遠方的能力,幫助他們扭轉命運的舵盤,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更肥沃的土壤, 更遼闊的未來 “賦能未來”項目不僅要實現學子們個人成長的加速度,更是要創造一個開放寬廣的成長環境,而這無疑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除了經費投入保障不足、學生發展需求多樣化難以滿足等長期挑戰,“面對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職業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上存在著不適應。”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全國職業高等院校校長聯席會議共同發布的《2022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特別指出。教師作為企業生產管理一線人才的培養者,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教學形態的變化以及學生多途徑獲取知識的現狀。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著“教師能力不適應數字化轉型”這一挑戰。 (下轉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