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皮磊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本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力推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布局優化、資源投入整合強化、服務內容提質增效,促進患者回歸和融入社會,增強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庭獲得感、幸福感。 《意見》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在規劃制定、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統一部署,協調推進。搭建跨部門合作機制和服務平臺,引導和激勵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組織、家庭和個人參與服務。 二是堅持統籌推進,分類指導。整合民政、衛生健康、公安、財政、人社、殘聯等部門資源,形成政策合力,強化基層實踐和創新,構建分類指導、穩妥推進、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三是堅持需求導向,強化服務。聚焦服務對象實際需求,以促進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綜合運用各類康復服務資源、方法和技術,拓展服務內容,推動形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 四是堅持示范帶動,提質增效。聚焦提高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連續性,提升服務對象覆蓋率,引導在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領域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的服務機構發揮示范作用,提升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效果。 《意見》明確,通過開展為期三年的“精康融合行動”,到2025年,基本形成服務網絡布局合理、服務主體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樣靈活、轉介銜接順暢有序、管理機制專業規范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 《意見》提出,著力健全服務網絡。結合本市各街鎮社工站建設和職能定位,強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機制,逐步構建完善社區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有條件的街鎮可設置精神衛生專業社工站。 同時,大力培育精神衛生社會工作者隊伍,動員組織具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知識和技能的社會志愿服務隊伍,發揮精神科醫師、康復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公共衛生醫師、護士等專業技術人才優勢,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提供人力支持。到“十四五”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機構中具有精神衛生、社會工作、心理健康相關專業學歷的從業人員應占30%以上。 此外,《意見》提出,引導社會資金籌集和使用。注意更好發揮第三次分配調節作用,引導鼓勵愛心企業、慈善組織、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開展公益捐贈,支持符合條件且認定為慈善組織的精神康復類社會服務機構依法取得公開募捐資格,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激勵保障措施,落實慈善捐贈的相關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提供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