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客居金陵久者,當無不知魏八先生。魏名家驊,字梅孫,自署剛長居士者也。”這是南京著名詩人盧前在《冶城話舊》中描述“剛長居士”魏家驊的一段文字。魏家驊是清末“雙料進士”,后積極投身民族工業,創辦“魏廣興”緞號,成為遠近聞名的實業家和慈善家。魏家驊晚年得子,他告誡獨子,“以誠敬為本,能修能戒,則為君子為善人”。 魏家驊(1863—1932),字梅蓀,又字梅孫,復字梅村,晚號貞士,又號剛長居土,江寧(今南京)人,著名慈善家。早年,魏家驊就讀于南京尊經書院,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高中進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中經濟科進士,成為“雙料進士”。魏家驊既有才干又有學問,著有《教務紀略四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山東東昌府知府。民國后,又相繼擔任西南地區法院院長及南京商會會長等職。 初涉慈善 魏家驊肄業于江寧尊經書院,師從有“江南通儒”之稱的馮煦。受馮煦的影響,魏家驊走上了慈善救濟事業的道路。 1902年,魏家驊參與治理安徽無為縣江堤的工作。1903年,魏家驊經考試,被授予編修。8天后,魏家驊又考取經濟特科,奉旨保舉為知府。1904年,魏家驊補山東東昌府知府。 魏家驊任東昌府知府后,積極疏浚運河,造福一方。從山東臨清到東昌一段的運河被疏浚后,來來往往的商人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魏家驊知東昌府期間,東昌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江蘇通志稿·人物志》記載:“東昌所屬十縣,夙稱腴美,頻歲以不得良有司,吏治民事漸即窳敗。”魏家驊以興修水利為第一要務,他知人擅用,盡可能讓下屬發揮所長,并一心為百姓著想。“察屬吏之長厚愛民者,與共從事,周循河道”。作為一方父母官,魏家驊“夜則篝燈制圖,晝則計畝分功”。上任一段時間后,在魏家驊的治理下,東昌府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1906年,魏家驊母親去世。他丁憂去官,回到江寧。這一年,江北的淮安、徐州、海州(今連云港)等地發生洪災,魏家驊應端方舉薦,到淮安賑務、修河堤,以工代賑。其間,魏家驊在南京中華門外見子橋義倉巷創辦了“私立義倉”。其宗旨是冬季開辦粥廠,施材、半賒材、荒年籌辦平糶等。主要以積倉救濟貧窮為目的,完全屬于慈善性質。城南一帶的百姓,也記住了這位慈善家。正如南京著名詩人盧前在其所著《冶城話舊》中所言:“客居金陵久者,當無不知魏八先生。”意思是說,外地的人,在南京住的時間長了,也會知道魏家驊這個人的。 擔當重任 1913年,魏家驊與仇徠之等人創辦了地方公會,聯合舉辦冬賑救濟災民。盧前的《冶城話舊》中說,南京有慈善會也是從魏家驊開始的。 盧前的父輩、祖輩都是文人,在南京城南,與魏家算作世交,兩家“往來不絕”。盧前小的時候,經常見到魏家驊。“居土慈眉善目,須發皓首”,這位慈善家的慈祥面貌,給盧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隨后的日子里,魏家驊及其所辦的義倉、公會,在救濟災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家驊認為,從事慈善工作,既是做實事,又能造福鄉民。這種理念,一直激勵著他去開展各種各樣的賑災救災活動。 1922年,“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在南京創辦,會址設在大香爐。“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成立后,魏家驊眾望所歸,被推舉為負責人。“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的主要職責是賑災、掩埋、救護、施藥、施材、施衣、施米、施粥,并設有貨物救濟處。在魏家驊的主持下,“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成為民國時期南京知名的慈善團體。 這一年,魏家驊得知韓國鈞擔任江蘇省省長,立刻去函表示祝賀:“茲聞公復長蘇,喜出望外,東山再起,蒼生莫大之幸也。”由于韓國鈞任江蘇民政長期間,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深受百姓愛戴。魏家驊十分了解韓國鈞的為人,他向韓國鈞推薦聲名俱佳的浙江人鮑秉忠到省署任職。魏家驊在函中稱,鮑秉忠的品學不僅為馮煦所重,而且鮑秉忠與自己也是“道義深交”,可以說是難得的人才。 1926年,南京人甘仲琴重刊甘熙《白下瑣言》,邀請魏家驊題跋,魏家驊欣然而為。魏家驊說:“予自癸丑來,關于鄉里慈業,與仲琴共事久。”(自1913年癸丑之役以來,關于家鄉的慈善事業,魏家驊與甘仲琴共事的時間最長。)倆人知根知底,交情深厚。從魏家驊的題跋中,可以看出,魏家驊為了家鄉的慈善事業,盡心盡力,鞠躬盡瘁。 熱心佛事 民國十年(1921),魏家驊結識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并于1929年皈依后者。魏家驊學佛之后,對于佛教慈善事業作出了不少貢獻。 民國十一年(1922)農歷十月,印光大師到南京,適值魏家驊與其老師馮夢華,以及王幼農、龐性存、妙蓮、心凈等諸善士,鑒于殺劫彌漫,想辦法挽救,商議購買南京三汊河若干畝田地,開辦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場。 決議通過后,大家請印光大師作法云寺發起人,并請大師撰《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一則募緣,二則普勸一切人戒殺放生。魏家驊叫人把《放生池疏》刻板普遍流布。同時按照印光大師的提議,議定章程,法云寺作為專修凈業道場,長年念佛。 魏家驊非常希望人們戒殺放生,他將《云棲法匯》中凡屬戒殺放生的語句,通匯一冊,名為《云棲戒殺放生匯錄》,刻板流通。把印光大師的《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也附在后面。 民國十三年(1924),江浙交戰,魏家驊避居上海。印光大師將《二十二史感應錄》寄給魏梅蓀,勸他遍閱二十四史,選擇因果報應顯著的事跡錄為一書,以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鑒。魏家驊后曾多次與印光大師商量編輯辦法,終以年老精神不給,又無力請人代勞,悵然中止。1930年,由他人編輯,印光大師親自校對,最終出版善書《歷史感應統紀》。 民國十六年(1927),魏家驊偶得明代善書《閨范》一本。其卷一,節錄四書五經,及諸傳記訓女之嘉言;二三四卷,詳細記載賢女、賢婦、賢母的善行。而傳前有圖,傳后有評。魏家驊認為此善書有助于提倡婦女道德和家庭教育,于是倡印一千本,并請印光大師作序。 1926年,魏家驊又與鄧兆馥等人在三汊河地區開辟了一塊空地,建起了佛教慈幼院,專門招收貧苦人家的孩子。“收貧家子弟之無怙恃者,以養以教,授以謀生之藝。凡數歲,成材者及千人”。魏家驊等人創辦的“佛教慈幼園”這個民間慈善機構,相當于今天的孤兒院,對貧苦人家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印光大師對于魏家驊的善舉善行頗為贊許,他在《復卓人居士書》中說:“于慈善事業,不惜精神,極力提倡。若立慈幼院,若每年施粥。若近二年來,戰事發生,收養老弱婦女于法云寺,打數十間席棚令住,為之煮粥。戰事畢,量其遠近,發給路費令歸。一次有千多人,一次二千多人。每日吃了粥,令彼各念佛及觀音。三四次打仗,絕無一人受傷,且無一人生病,亦可謂難得矣。” 傾盡一生 1931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水災,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聯合江蘇振務專員辦公處,在江蘇各縣成立了查放局(專門統計、調查災情,發放捐贈物資的機構),征集到的物品有衣服、面粉、米、面包、蘆席、稻草、醫藥、燃料等。 設在南京的“江寧查放局”由三位江寧人魏家驊、蘇民生、潘哲人組成,時年68歲的魏家驊挑起賑災的重擔,擔任查放長,蘇民生和潘哲人則任副查放長。各界向江寧查放局捐資5萬元、捐衣服10442件,很好地幫助了水災災民。 1931年的洪災救濟過程中,魏家驊起早貪黑,因“昕夕籌劃,因以致疾”,再加上其弟家驥去世,他的情緒十分低落。或許是自感到時日不多,于是在農歷的除夕之夜,魏家驊奮筆疾書,寫下了《剛長居士自述》一文,要求子孫“以誠敬為本,能修能戒,則為君子為善人”。 1931年4月,南京80多家同業公會,改組成立了南京市商會,一致推舉魏家驊擔任商會會長。同年,魏家驊還被“南京市政府”聘為“南京市糧食委員會委員”。此時的魏家驊,不僅是出色的慈善家,還是成功的實業家。 魏家驊在從事慈善事業的同時,還積極投身民族工業,他創辦了“魏廣興”緞號。正如盧前所說:“今吾寧緞業已衰,舊日所謂賬房者,漸次零落,惟高崗里魏廣興巍然尚在,亦可謂積善之家有余慶矣。” 到1937年時,“魏廣興”緞號有機數150架、工人450人。這樣的規模,僅次于胭脂巷的“李久大緞號”,名列第二,在民國南京緞業占有一席之地。據民國《中國現代實業志》透露:“魏廣興絲織廠,每年產量在2000匹,每年產值80000元。” 1932年夏,魏家驊因病不幸去世,終年69歲。 作為南京城的名門望族,魏家后代子孫綿延,誠敬為本的慈善家訓也隨之代代相傳。魏家驊的兒子魏之霨(1916—1962),在抗戰后曾任善后救濟總會主任等職。魏家驊的孫子魏大年,為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南京市建筑行業高工評委,曾于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奔赴受災現場給予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并踴躍捐款。在南京的魏氏族人聞訊,也紛紛慷慨解囊,承續了魏家的慈善之風。 “百行以德為首”,以誠敬為本,揚慈善之舉,南京魏家守望和呵護的家訓至今亦不失時代的溫度。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等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