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冬時節,天高云淡,走進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鎮利民村,陽光穿過紅葉灑在曲折蜿蜒的水泥路上,也灑在溫馨整潔的鄉村小院里,和花草綠植映襯成一幅悠然祥和的鄉村畫卷。 利民村的羅大姐與鄰居隔著一條溝渠聊著天,不時傳出爽朗的笑聲。這條溝渠的“所有權”問題曾是橫在他們心中的一道“坎”。“關鍵時刻”,兩家針鋒相對,爭到面紅耳赤。村干部與鄰長的調解,破除了兩家的心結。 “家庭和美、鄰里和睦、村里和諧……”羅大姐“數”起村里的好,滿足感和幸福感溢出臉龐。 從鄰里矛盾突出到與鄰為善、鄰里和諧,利民村的變化,是角山鎮創新居民自治,打造共治模式成效展現,更是石鼓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探索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立足本土實際,深化社會治理領域改革,創新構建了“1+1+N”基層治理模式,即:建立“五中心合一”平臺、推行“情理法融合”工作法、探索N項調解機制。“1+1+N”基層治理模式是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石鼓版,正逐漸成為石鼓區打造平安穩定社會環境的特色品牌。 “五中心合一”平臺: 進一家門 解百家憂 “萬事以和為貴,有理讓三分……”走進石鼓區社會矛盾糾紛治理化解中心,墻上的偌大友情提示顯得溫馨莊重,這些飽含寬容友善的名言警句,營造出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 記者看到,中心設立了無差別受理窗口、信訪糾紛窗口、行政爭議窗口、涉法涉訴窗口、警情糾紛窗口、法律服務窗口等各類矛盾糾紛處理窗口和便民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正熱心地為群眾答疑解憂。左邊的墻壁上掛著一幅大大的樓層索引牌,讓到這里群眾更容易“走對門找對人”。 “在這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雙方當事人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的‘反轉劇’。許多當事人怒氣沖沖而來,最終高高興興而歸。”石鼓區社會矛盾糾紛治理化解中心相關負責人欣慰地介紹道。 石鼓區地處中心城區老城區,人口密集、商鋪林立,社區民意錯綜復雜,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了巨大壓力,社會治理難度大。 各類矛盾問題交織疊加,大部分需要對應的職能部門解決,有的需要多個部門聯合解決,很多群眾找不準解決矛盾問題的職能部門,一些群眾跑了不少冤枉路,也延誤了處置時機,導致一些小矛盾激化為大問題。 為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進得了門,找得對人,解得了難題,2018年,石鼓區創建集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信訪維穩中心為一體的“五中心合一”管理服務平臺,一站式解決群眾上訪接待、矛盾糾紛化解、不穩定事件研判、治安形勢分析、群眾尋求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問題。 五中心合一后,上門辦事的群眾川流不息。為了更好地接待好信訪群眾,有效緩解信訪接待力量不足的問題,石鼓區綜治中心推行“1+2+3”的輪班接待模式,即每天1名縣級領導帶領2名科局級領導和3名科級后備干部輪流到綜治中心接訪,區委書記、區長帶頭,20個縣級干部輪班接訪。群眾來訪后,先由科局級以下干部處理,處理不了的問題再形成材料上報給值班縣級領導批示,調度解決并及時反饋給來訪群眾。當天沒有解決的問題,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會在群眾下次來訪時,繼續交由當天值班領導干部跟進督促解決,確保群眾來訪問題解決到位。 “五中心合一”平臺模式運行以來,共接待群眾3000余人次,受理矛盾2250起,成功化解2160起,化解糾紛成功率達96%。 “情理法融合”工作法:案結事了人和 實現辦案最優解 辛苦了一輩子,本該安享晚年的李老遇到了“煩心事”。 年過七旬的李老和老伴育有二子,可如何贍養老人,兩兄弟互相推諉。萬般無奈的李老來到石鼓區檢察院尋求幫助。 受理該案后,檢察官通過詢問當事人、到社區核實、走訪當事人親屬等方式詳細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隨后聯系到其兩個兒子,從法理情的角度進行勸說,希望他們能坐下來好好協商解決老人的贍養問題,但未果。 檢察機關認為,李老之子不履行贍養義務的行為,損害了老人的合法權益,遂作出支持起訴決定,并向區法院發出支持起訴書。法院判決支持了李老的訴訟請求,兩個兒子每人每月支付800元贍養費。 案件辦理至此,本已經可以結案。 “李某二老的兒子是否遵守法院判決,如約履行義務?”“李某二老在生活中是否還存在需要解決的難題?”“老人和兒子們的關系是否得到了緩和?”對于承辦檢察官來說,只有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案件才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檢察官再次從法律和道德層面對老人的兒子進行勸導,并多次和老人促膝交談,直至雙方冰釋前嫌、重拾親情,他們才放下心來,奔赴下一個案子。 一紙判決解了“法結”不一定解得了“心結”。 近年來,石鼓區人民檢察院在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化解中,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破除傳統“結案了事”“就案辦案”的辦案思維,堅持以“情”為先、以“理”為主、以“法”為盾,構建了“情理法融合”化解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法,在辦案時把人性情感與法律理性同時注入調解過程,注重對困境群體的保護,體察公眾普遍認可的公正要求,幫助老百姓打開“心結”,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近三年來,石鼓區檢察院辦理涉法涉訴案件42件,已辦結42件,辦結率為100%。 N項機制:多元解紛 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 “感謝幫助協調解決小區遺留問題,讓我們順利拿到房產證。”在衡陽市石鼓區社會矛盾糾紛治理化解中心,旺茗居小區居民李女士代表小區業主送來錦旗。 房產,歷來就是人民群眾重要的家庭財產,購房辦證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然而,由于政策變更、監管不嚴等種種原因,房地產“辦證難”問題曾一度成為群眾反映強烈、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心病”。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石鼓區堅持把化解房地產辦證信訪突出問題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民心工程,建立項目主體抓落實、主管部門抓指導、行政執法抓違法、包案領導抓調度、領導小組抓統籌的“五位一體”問題整改工作機制。房地產辦證信訪問題得到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截至目前,石鼓區共摸排符合辦證條件的房地產遺留問題項目51個,截至目前,已辦結項目42個,化解戶數13950戶,項目化解率達82%,已完成辦證8468戶。 房地產辦證信訪突出問題的化解只是石鼓區創新基層治理機制,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的一個縮影。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夯實基層平安底座,石鼓區涌現出各具特色的基礎治理創新機制。 ——四訪工作機制。通過開展接訪、約訪、下訪、回訪的“四訪”機制,將開門接訪與俯身下訪相結合,及時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之難。 ——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掛牌成立縣級社會矛盾糾紛治理化解中心,設置五大功能區塊,引入法院遠程音視頻調解、速裁科技法庭,集信訪調處、調解、仲裁、訴訟、法律援助、困難幫扶、司法救助、心里安撫等功能于一體。 ——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開展云治衡陽平臺試點,科學設置274個網格并配備專(兼)職網格員302人,建立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的運作機制,切實加強基層社會矛盾調解工作。 …… 各種創新機制“不拘一格”,百“花”齊放,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構筑社會“大平安”。今年以來,石鼓區黨政領導干部接訪下訪217次,解決矛盾問題145余起;區法院委派人民調解員調節糾紛2810件,訴前調解成功率74.34%;區檢察院涉法涉訴案件辦結率100%;110總警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10.67%、46.21%、58.65%。 (據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