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皮磊 為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暢通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渠道,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五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要求,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強化信息共享,推進融合發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協調配合、資源統籌、優勢互補、融合高效的新格局,合力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銜接工作機制。《實施意見》提出,建立聯席協商機制,健全主動協調機制,建立會商研判機制。依托各級社會救助領導小組、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由各級民政部門牽頭,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群團組織)和本級慈善會(總會、協會、聯合會)等行業性、樞紐型慈善組織協同,每年定期召開聯席協商會議,掌握慈善幫扶工作情況,協調慈善組織鏈接資源、對接需求,優化慈善項目設置,為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提供組織保障。 二是加強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對象銜接。依托各市、縣(區)樞紐型慈善組織,建立市、縣(區)、街道(鄉鎮)三級慈善幫扶網絡。縣級民政部門作為本級慈善幫扶統籌協調部門,應落實本轄區慈善幫扶主體責任,可根據現有慈善項目,積極篩選符合幫扶條件的困難群眾,幫助申請慈善項目幫扶。加強與慈善組織溝通,指導慈善組織積極承接政府轉介的慈善幫扶服務。 三是加強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信息互通共享。依托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等業務信息系統,匯聚困難群眾救助幫扶需求及其接受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的相關信息,建立高效便捷的供需對接平臺,推動形成“困難群眾需求收集—政府救助兜底—慈善幫扶補充”多維社會救助體系。 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民生服務中心(社工站)、網格員、入戶核查員、駐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收集困難群眾需求信息,及時發現救助需求,鏈接慈善資源,促進供需對接,為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精準高效幫扶困難群眾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創新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途徑方法。動員引導慈善組織依據章程、業務范圍和自身專長優勢,針對困難群眾實際需求設立慈善項目,提高慈善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慈善力量有益補充。精準匹配慈善資源,鼓勵慈善組織針對困難群眾多元化需求,開展多種慈善服務項目。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增強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能力,不斷拓寬慈善資源匯聚渠道。依托行業性、樞紐型慈善組織鏈接區外慈善資源,拓寬區內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捐贈渠道,多種途徑爭取慈善資源,切實幫助更多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注重發揮行業性、樞紐型慈善組織在培育慈善項目、協調慈善資源、引導慈善行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倡導慈善組織創新工作方式,有序開展幫扶活動。以“中華慈善日”“志愿服務月”等重要節點為契機,鼓勵支持慈善組織圍繞社會救助主題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慈善幫扶活動,打造一批面向困難群眾的特色慈善活動和品牌項目。 《實施意見》強調,各地要充分發揮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作用,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推進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相銜接作為構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內容,牢牢把握慈善幫扶和政府救助的性質特點,積極研究制定慈善幫扶相關配套措施。建立慈善資源對接和發布機制,鼓勵引導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通過設立社會救助專項基金、慈善冠名基金等方式參與慈善幫扶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