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會組織,協商民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不少專家看來,其在社會性、專業性、群眾性、靈活性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利于社會訴求的有機整合、公共政策的科學制定、政策執行的有效評價。 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和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社會組織協商的制度化探索,著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社會組織的發展,由此成為觀察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的最佳窗口。 日前,以“浦社精彩 引領發展”為題的滬上社會組織媒體開放日(浦東專場)活動舉行。深耕基層治理、為老服務、鄉村振興等不同領域的社會組織“擺攤吆喝”,亮出特色手作、伴手禮,讓與會者更直觀地了解其鮮活生動的實踐探索。該活動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導,上海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浦東新區民政局主辦。 首家以“社區規劃”為名的社會組織,孵出1000余名規劃師 活動現場,東明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的攤位頗為吸睛。各色卡通鑰匙扣一字排開,而設計靈感均來自其參與策劃的社區活動。 其中一款名為“小遛”的鑰匙圈,靈感就來自曾在奉賢區奉浦街道舉辦的拾椅遛彎節。以“拾椅”為關鍵字,該活動囊括了百椅特色展覽、生活圈建議征集、公益活動和四條遛彎打卡線路等,鏈接了校園、醫院、社區、城市等。 在負責人朱月月看來,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最關鍵的正是因地制宜,找到“關鍵媒介”。以奉浦街道為例,該團隊尋覓到的媒介正是公共座椅。借由座椅功能提升、內涵挖掘,使其不僅成為休憩場所,更成為社交活動、人際互動的發生地。 與之相似的是,該團隊在東明路街道舉辦的社區花園節同樣以花為媒,撬動社區自治共治力量。不久前,東明公園內上演的開場秀,從主持、舞臺到攝影、攤主,統統來自社區居民。據初步統計,自2022年10月成立以來,該團隊已累計為39個居民區培育出1000余名社區規劃師,充分撬動多元社會力量參與。 朱月月認為,除在地社區規劃師的培養挖掘外,更難能可貴的還是治理理念的轉變。“剛進社區時,部分居委會還秉持著傳統觀念,認為第三方社會組織就是‘施工隊長’,應該‘包圓’所有活動策劃、組織。”可在她看來,這一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旦項目結束或社會組織退出,那么后續就很可能面臨“無人維護”的窘境,最終致使一切回歸原點。而如今,社區培育出在地自治力量,即便社會組織適時退出,這些團隊也能實現“自運轉”。 年均百萬籌款額,明星社區基金會如何煉成 成立于2013年8月9日的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是上海首家由街道發起成立并獲得公募資格的社區基金會。十余年過去,這一被視為率先“吃螃蟹”的社區公益基金會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截至2023年,累計收入1200余萬元,公益性支出金額超1000萬元。其中,目前年度動員公益善款金額約120萬元,常規項目24個、專項基金4個。 在最新出爐的《浦東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報告(2023)》中,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任艷萍生動揭秘了社區公益基金會背后的運轉訣竅。與大多數街道面臨的情況類似,該基金會也沒有找到“龍頭資助方”。這意味著,其需在社區內動員更多小額捐贈。這無疑增添了勸募的難度系數。 因此,基金會成立之前,該團隊曾耗時一年摸排社區需求,立足主要矛盾,完成了洋涇社區居民需求報告。正是基于全方位的“需求體檢報告”,因此在開展“洋涇慈善公益聯合捐”活動中,該團隊才能更精準地制作社區公益項目彩蛋,為企業和居民團隊定制個性化公益服務,捐贈額也逐年上升。 在任艷萍看來,想要持久地激發居民籌款意愿,還需要更精確完整地回答好三個問題——錢花在哪里?花多少?怎么花?為此,其探索了上海首個“居民區參與式預算”實驗項目。自項目立項開始就讓百姓參與進來。社區居民就像打理家產一樣,參與預算制定。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的社區項目決策機制,更利于激發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據《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