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課桌上,20多名學生圍坐在一起,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彩筆繪制書簽。末了,他們仔細地在書簽底部系上一段漂亮的流蘇。 這是不久前位于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小蒜鎮中心學校“童心港灣”里的一幕,孩子們用親手制作書簽的方式,迎接世界讀書日的到來。他們將書簽舉在手里,心滿意足地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陽光映在孩子們的臉上,教室里歡聲笑語。 目前,小蒜鎮只有這一所小學,全校一年級至六年級總共34名學生。校長王凱凌介紹,這些學生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0人。“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又管不好,導致他們學習上缺少主動性,需要老師引導,并給予情感上的陪伴。” 2019年,團中央啟動共青團“童心港灣”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項目。當年,作為團中央在定點幫扶縣的支持項目,“童心港灣”引入到了石樓縣。 小蒜鎮中心小學的“童心港灣”建于2019年12月,有圖書角、兒童活動室,室外有一個大操場。先后有王能花和張小林兩位教師擔任孩子們的“童伴媽媽”。在日常課后時間,周末、節假日及寒暑假,“童心港灣”都會對孩子們開放,組織開展各類活動。 剛接觸“童伴媽媽”工作時,王能花從零開始學習兒童權益保護,留守兒童關愛、權益保障等政策法規,學習兒童心理知識和溝通技巧。為了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她利用清晨、中午、晚上大人小孩全在家的時間登門,對監護缺失、家庭貧困、心理和行為偏差、學習困難、身體殘疾的兒童建檔立卡,重點關愛。 在“童心港灣”的活動室內,記者看到“童伴媽媽”定期整理的談心談話記錄。一個9歲女童父母離異,父親和爺爺在外地工作,她跟奶奶在老家生活,平時通過視頻跟父親聯系。在家做作業遇到不懂的,她就打電話向老師或識字的親戚求助。“童伴媽媽”在總結里寫道:孩子還是缺少母愛,從她的愿望來看,她希望身邊的人能經常陪伴她。 “童伴媽媽”發現這些孩子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性格叛逆,愛打架;有的行為習慣不好,不講衛生、愛說臟話…… “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就是疏于管教。”王能花感到責任沉甸甸的,她平時盡可能多跟孩子交流,通過小事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有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為了把他們從大小屏幕中“拉”出來,“童伴媽媽”想盡辦法設計各種活動。 冬至時,小蒜鎮中心學校“童心港灣”開展“迎冬至 過暖冬”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冬至的由來和習俗,用橡皮泥制作五彩“餃子”;元旦開展“情暖新年 喜迎元旦”主題活動,“童伴媽媽”引導孩子們去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情況,鼓勵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自強、自立;清明節,“童伴媽媽”會給孩子們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跡,教育孩子們緬懷先烈,銘記歷史…… 今年4月,由于家庭原因,“童伴媽媽”的接力棒從王能花交到了小蒜鎮中心學校教師張小林手上。這位性格溫和的女教師表示,她會盡量多安排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手工和運動,讓孩子們都能參與進來,體驗快樂和收獲。 “他們比原來活潑,也好學好問了。”王凱凌校長明顯感受到,在“童伴媽媽”的悉心引導下,孩子們有了變化。有的孩子原來性格比較內向,“童伴媽媽”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交流,他們漸漸變得開朗敢說話了。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對學校很感激。 除了分布于石樓縣各鄉鎮的“童心港灣”,團中央駐石樓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還針對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后扶工作,圍繞親情陪伴、學業輔導等方面,引入了服務社區青少年的“伙伴計劃”項目。 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石樓小鎮的團工委負責人呼旭鵬介紹,通過前期摸排,發現生活在社區的238名幼兒及小學生中,有2/3是留守兒童,存在放學后無人看管、做作業無人輔導的問題。“伙伴計劃”恰好是應對這些問題的“解藥”。 “針對學業輔導,我們在龍山水岸和石樓小鎮兩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開展‘六點半課堂’,由西部計劃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暑期‘三下鄉’大學生等群體,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素質拓展、安全自護等服務。”團石樓縣委負責人霍鈺文說,這些項目不僅實實在在解決了搬遷群眾子女教育的后顧之憂,更增強了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 此外,團石樓縣委、縣少工委結合青少年的成長特點,組織開展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安全自護教育、心理疏導和科普教育等六大類活動,引導孩子們在活動中砥礪品格,增長本領。 (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