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這個“媽媽廚房”受歡迎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十三個月內,社區居民一萬余人次就餐
這個“媽媽廚房”受歡迎

    5月21日上午10點半,距離沈陽市和平區南市場街道和平新村社區食堂營業還有1個小時,住在太平里小區的董阿姨早早就趕了過來,“今天是周二,食堂做餡餅,好吃方便又放心,我得早點兒來排隊。”

    后廚里,合居團隊的6位媽媽當值,她們頭戴廚師帽,扎著圍裙,正忙得熱火朝天,拌餡、搟皮、烙餅、煮湯……這場景像極了自己家中冒著騰騰熱乎氣兒的廚房。

    正是有四個媽媽團隊以及多位志愿者輪流守護著這座社區食堂里的煙火幸福,和平新村的社區食堂有了一個溫暖的名字——“媽媽廚房”。

    2023年4月19日和平新村社區“媽媽廚房”開張至今,運行已有13個月了。社區居民1萬余人次享受到了來自“媽媽廚房”的美味,其中60余名困難群體和高齡老人獲得免費餐食;這些從62歲到78歲的可敬的志愿者們,雖然沒有獲得金錢上的回報,但“老有所為”“贈人玫瑰”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卻托舉起每個人內心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試了兩條路都沒走得通

    和平新村社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26個樓院的平均房齡超過30年,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達到居民總數的22%。

    居住在北五經街10號的獨居老人李賽復,肢體一級殘疾,至今未婚,唯一的哥哥幾年前去世。在和平新村社區,這樣的“老大難”居民有67位,他們或獨居、或空巢、或殘疾、或高齡。

    在這里工作了將近20年的社區黨委書記張明偉告訴記者,這些年社區想了各種辦法去幫助他們,比如志愿者上門提供服務、社區工作人員一對一幫扶、對接公益組織等等,然而都是“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對這些居民來說,一日三餐始終是最大的難題。

    還有一個情況是,和平新村社區教育資源豐富,流動人口多,也產生了大量的吃飯剛需。

    2022年10月底,住建部、民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到,自2022年10月開始,試點社區將配建食堂、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社區食堂建設成為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最現實、最急迫的利益期盼的重要舉措。

    這條政策為和平新村社區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社區允許開設食堂后,和平新村社區第一個響應,可社區食堂應該怎么干,誰也不知道。

    起初,和平新村效仿其他社區,引進第三方專業廚師和服務團隊,由社區提供場地和廚房用具。可由于食堂設在小區院內,流動客源少,社區食堂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廚師和團隊的支出,入不敷出之下,和平新村社區食堂“1.0版本”只運行了一個多月就黃了。

    一次外出學習讓張明偉了解到,養老服務機構可以為社區食堂配餐送餐并提供其他為老服務,而且有成功案例。經過調研考察,和平新村社區選擇與一家養老服務機構合作。社區組建了訂餐微信群,機構每天公布食譜,有需求的居民充值辦卡后在群內自行點餐,再由機構安排配送。

    可運行一段時間后,和平新區社區食堂“2.0版本”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微信訂餐對于部分老年人并不友好,有時送餐不及時、飯菜到了之后不熱乎了,盒飯吃時間長了大家覺得都是一個味兒……久而久之,訂餐的人越來越少,配餐的質量也難以保障,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居民提建議咱們自己上

    “咱們社區居民關系好,熱心志愿者多,人多力量大。既然不能靠外力,咱們就自己上。”一次會議上,社區居民王永偉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對啊,是個辦法!我覺得行”“咱們這叫居民服務居民”“我覺得行得通”“我也覺得這個主意好”……大家紛紛贊同。

    依靠居民志愿者來支撐起一家社區食堂,到底行不行?社區工作人員也有些“畫魂兒”,最后大家決定先試著在微信群里發布一條“招募令”,招募有時間、有廚藝、有愛心的阿姨組建社區食堂志愿者“大廚”。看看居民們的反饋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怎么走。

    通知剛一發出,微信群里就“開鍋”了:“我做紅燒肉拿手”“我烙餡餅好吃”“包餃子誰也包不過我”……

    “我們的居民是多么可愛可敬的一群人啊,沒有一分錢報酬的志愿服務,我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發布的招募通知,馬上就有二三十人報名,真是沒想到。”每每回憶起大家在群里“舉手”報名的情景,張明偉都會眼圈泛紅。

    有了“大廚”,食堂場地和廚房用具也是現成兒的,“3.0版本”的和平新村社區食堂算是有了“眉目”,這次要好好捋一捋社區食堂的經營思路,穩扎穩打才走得長長遠遠。

    起步要從一個叫得響的名字開始。由于先期報名的志愿者都是60余歲的媽媽,社區食堂想要像家里的廚房一樣給人溫暖的家的味道,“媽媽廚房”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志愿者媽媽們按照居住的小區劃分成四個志愿服務隊,分別是和平新村媽媽團、振玉里媽媽團、迎賓媽媽團、合居媽媽團。上灶之前,社區先組織媽媽志愿者們體檢、辦理健康證、購買意外險。

    為穩妥起見,前期,“媽媽廚房”和養老服務機構并列運行:每周二、周四,媽媽廚房現場制作午餐。每周一、三、五,依舊由養老服務機構配餐。四個媽媽團排班上崗,從包包子、做餡餅這些媽媽們最拿手的面食開始,一周供應兩次午餐。

    在試吃階段,媽媽們邊學習邊摸索邊積累:蒸包子的面粉不能用最貴的五得利八星面粉,容易“蒸開花”,五星面粉最適合;肉餡剁碎一些,方便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每份餡餅4張、每份包子4個正合適,按老年人的飯量一頓吃倆,老兩口買一份就夠吃一頓……

    幾十位媽媽真把事兒做成了

    2023年4月19日“媽媽廚房”第一次營業,媽媽們做了整整20斤面粉的大包子,很快被搶購一空。當天中午社區食堂的10張桌子,坐滿了吃飯的居民,10元一份4個大包子,還贈送小咸菜和湯。現場的一聲聲“真香”和社區群里一個個點贊的大拇指,讓媽媽們體會到了“首秀”成功的幸福。

    隨著運行得越來越順暢,社區繼續擴大志愿者隊伍,春節后正式將食堂“2.0版本”迭代至“3.0版本”——每周一、周三、周五的午餐也由“媽媽廚房”接手現場制作,提供套餐服務,一葷兩素贈送湯,12元一份。

    “就跟家里做的一樣”“這手藝太好了,有媽媽的味道”“感謝這群志愿者們,讓我們到‘家’就能吃上熱乎飯”……好評從社區的四面八方傳來,讓媽媽志愿者們干勁兒十足。

    被居民們交口稱贊的好味道,既來自廚房里的煙火氣,也來自社區對食材的高標準嚴要求——“比給自己家買東西都認真。”面粉、食用油、調味料由居民志愿者從沈北新區一家大型農副產品超市采購,全是大品牌的;蔬菜來自每天清晨的八一早市,挑最新鮮的買;西塔派出所幫助對接了沈陽副食集團十二線市場的一家肉類供應商,每天專供。

    駐街愛心企業也被“吸引”過來

    記者在社區食堂公布的健康檢查合格證明上看到了媽媽們的年齡,一群花甲、古稀的老人來做志愿者,并且讓社區食堂運轉得井然有序,在全市所有社區食堂中“獨一份兒”。

    “退休了在家里也沒啥事兒,廚藝還可以,就到這里來發揮一下余熱”“大家能一起為居民們做點事兒挺好,不累”……廚房里,合居媽媽團的志愿者們對自己的付出輕描淡寫著。但顛大勺、和面、搟皮、扛大米的辛苦,即便年輕人時間長了也受不了,這些老年志愿者們卻只字不提。

    看到廚房里熱氣騰騰的場面,社區的一些“爸爸”也坐不住了,加入到“媽媽廚房”的志愿者隊伍,如今,這個團隊已有56名志愿者。

    王大舜、董艷菊是一對夫妻組合,董艷菊是廚房里的“大廚”,王大舜則是一顆“螺絲釘”,跑腿、扛煤氣罐、和面樣樣都行,哪組臨時缺人他馬上頂上;

    75歲的志愿者張俊鵬已經搬家到了鐵西區,但每周一輪到他上灶時都會準時從鐵西趕過來,紅燒肉、軟炸里脊、鍋包肉都是拿手菜;

    71歲的崔英明負責開車采購米面油等大件兒,自己往里搭油錢……

    志愿者們不圖回報,但他們的熱心和愛心需要得到回應,才能促使社區志愿服務長效化、常態化發展。為此,和平新村社區推出了志愿激勵回饋制度,實施積分管理。媽媽們每次提供志愿服務后要填寫記錄表,按照服務時長積分。每個季度,志愿者的積分可以兌換一次禮品。“媽媽廚房”的故事,吸引駐街單位、愛心企業的社會資源匯聚而來,向社區提供積分兌換獎品以及慰問品。5月12日母親節這一天,愛心企業沈陽壹方集團特意送來了兩個大蛋糕,給“媽媽廚房”的志愿者們過節……

    “媽媽廚房”有一本良心賬

    “媽媽廚房”順利運行一年有余,并且能夠繼續往下走的重要原因,就是走對了居民志愿服務居民的路。在這種模式下,居民志愿者負責采買、做飯做菜,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兩人輪班幫廚、打掃,可以節約下大量人力成本,微利運行。

    目前“媽媽廚房”每周售賣五天午餐,每頓午餐固定份數,在保證扣除原材料、水電煤氣成本(無房租、設備、桌椅、人工成本)后,在幾乎沒有什么盈余的前提下,把料用足,讓居民在其他地方吃不到這么健康實惠的午餐。

    有賬不怕看。記者看到,“媽媽廚房”每天在微信群中公布食堂采購進庫單和收入賬目,采購單細到每種食材的單價和重量,經手人要一一手寫簽名,收入賬目分出微信支付還是現金支付等等。

    有了盈余不亂花,全部投入到食堂運營中。今年春節之前,“媽媽廚房”每周經營兩天的盈余全部補貼給了養老服務機構;春節之后,“媽媽廚房”每周經營五天,賬上的盈余用作每位志愿者新一年的意外傷害險、體檢。“再攢一攢錢,準備把蒸包子的籠屜換成電的,現在的電餅鐺一次只能烙8張餅,也準備換個大的,一下子就能出來二三十張那種。”在張明偉的計劃里,還想給“媽媽廚房”接通煤氣管線……

    運作模式或可復制推廣

    可以說,和平新村社區通過“媽媽廚房”這樣以居民服務居民的志愿服務,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在實際中為社區食堂運營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在這種模式下,志愿者們源于社區的服務和引領,貢獻力量回饋鄰里和社會。社區利用食堂低成本的運營和募集的社會慈善資源,又以積分兌換的形式“獎勵”志愿者,形成有動力的良性循環。社區的細致服務和“媽媽廚房”物美價廉的餐食滿足居民就餐的需求。據統計,“媽媽廚房”志愿者團隊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服務了10000多人次,賣出愛心餐食13000余份,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門100余份。

    如今,在社區“孵化”下,4支媽媽志愿團隊備案成為社會組織,更加專業有序。社區根據實際需求,建立志愿服務簽到簽退、物資采購、食材定點采購、明廚亮灶、食品留樣、餐具消毒等措施和制度,確保食品安全和品質。社工排班幫廚,送餐上門。駐街單位、愛心企業社會資源紛至沓來,捐贈各種物資。可以說,在和平新村社區的“媽媽廚房”,形成了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的生動實踐局面。(據《沈陽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色综合网站|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综合色婷婷|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欧美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青青草原桃花久久综合| 欧美大战日韩91综合一区婷婷久久青草|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激情综合丁香五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分享|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 综合 第五页|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欧美αv日韩αv另类综合|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青青综合在线 |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