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召開之際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確要求,為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要深入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一、深刻理解把握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核心要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從實際出發,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深刻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民生工作規律的把握,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普惠性民生建設為發展方向。普惠性,強調保障對象的普遍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惠及全民是民生保障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目前,民生保障以基礎性、兜底性為主,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生保障由補缺向普惠發展,穩步推進服務保障對象從特殊群體向所有有需要的群體拓展,持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以基礎性民生建設為主要內容。基礎性,強調以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為保障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政府必須將民生建設的重點放在保基本上,更加注重圍繞群眾基本需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當前,我國基礎性民生建設仍然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區域間、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不盡完善,設施布局與人口分布不夠匹配,服務可及性和效能有待提高。必須強化政府保基本責任,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好群眾基本需求。 以兜底性民生建設為基本職責。兜底性,強調政府必須承擔民生兜底保障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聚焦特殊群體、加強兜底性民生建設是政府的基本責任和底線要求。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還存在一定數量的低收入困難群體、一些需要政府保障的特殊群體、一些脫貧不穩定戶,還有一些群眾存在突發性、臨時性困難。必須強化底線思維,突出問題導向,分類精準施策,不斷完善兜底保障制度體系,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堅決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下轉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