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李慶 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黃柏山林場的磨盤山村,曾 是一個深藏大山、鮮為人知的小村落。隨著“百美村莊”項目的實施,這個昔日寂靜的山村正展現出勃勃生機,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 2024年11月,磨盤山村舉行開村儀式,標志著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和商城縣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百美村莊·磨盤山村”項目正式落地。這一項目為磨盤山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基礎設施到村民生活都發生了顯著的改善。 村民彭業祥見證了村莊的蛻變,他感慨道:“曾經破舊的房屋、泥濘的道路都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修繕一新的房屋和寬敞整潔的道路。”這一項目的實施,不僅讓磨盤山村的村民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也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項目驅動:構筑振興基石 “百美村莊·磨盤山村”項目是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商城縣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國家電投商城縣鄉村振興綜合示范項目。該項目獲得了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500萬元的定點幫扶資金,并引進縣政府配套資金1700萬元,專注于磨盤山民宿的改造升級,致力于將磨盤山村打造成一個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民主和諧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項目通過實施“五維振興”戰略,以精品民宿為產業切入點,引導村民自主經營,有效盤活鄉村閑置資源,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在人才振興方面,項目通過“星村民計劃”和多元培訓體系,吸引和培育鄉村發展所需人才。同時,項目堅持生態優先,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并注重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通過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項目還提高了村莊民主治理水平。 從農文旅融合的角度出發,項目引進頭部專業運營團隊,打造民宿示范標桿,并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引導村民自主經營民宿、餐廳、工坊等。通過“示范帶動,以點帶面”的策略,如運用“設計獎補”等激勵機制,廣泛吸引村民參與,構建起適合鄉村資源稟賦的產業發展體系,有效盤活鄉村閑置資源,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 據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百美村莊項目部主任郝德旻介紹,項目圍繞“產業強、人才旺、文化興、生態美、治理好”五大核心目標,以農文旅融合為突破口,通過高端民宿示范項目的建設,引領并帶動鄉村產業的全面發展。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新希望,更讓磨盤山村這個昔日不為人知的小山村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其成功模式也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示范。 項目的推進成果顯著,經濟效益明顯。據郝德旻介紹,該項目將為集體經濟每年增收至少150萬元至200萬元,農文旅三產融合的年營收有望突破500萬元。這些經濟收益將直接惠及村民,確保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磨盤山村目前取得初步成果僅僅是起點,未來更關鍵的是吸引新老村民來此創業就業。我們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對閑置房屋進行提升改造。”郝德旻表示,這將有助于進一步豐富鄉村業態、拓寬就業渠道、為集體經濟注入新動能。 在效益分配方面,郝德旻介紹了“一個基本、三個原則”體系。項目秉承“全民共享”的基本理念,確保所有村民都能分享發展紅利。同時,項目遵循“多投多得、多勞多得、扶危濟困”的分配原則,“我們建立了積分治理體系,激勵村民通過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獲得積分,可直接提現。”他解釋說,這一創新做法來源于集體經濟的產出,旨在進一步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郝德旻還介紹了項目在磨盤山村實行的“5311”分配機制,其中一部分用于回饋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另一部分則用于村莊的滾動發展,如維修維護和產業擴張;剩下的部分投入公共服務,如垃圾分類和基礎設施改善,以及作為傳導機制幫助其他村莊發展。“我們的目的是讓磨盤山村的成功成為可復制的模式。”郝德旻強調,“同時,我們也希望村民能將收益的10%用于幫助其他村莊,讓善心傳遞,讓效益最大化。” 文旅融合: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引擎 商城縣地處大別山北麓,旅游資源豐富,素有“豫南藥鄉,北國江南”的美譽。在磨盤山村的發展歷程中,文旅產業的融合成為推動村莊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通過深度挖掘和整合當地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磨盤山村成功打造了一個集生態休閑、觀光度假于一體的綠色旅游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公司重大項目總經理耿銀鼎表示,該項目的實施不僅推動了當地基礎設施的升級和人居環境的優化,更實現了老區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有效轉化。這種轉化不僅彰顯了央企的社會責任擔當,也為當地經濟建設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 隨著項目的實施,磨盤山村項目不僅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還創造了諸多就業機會。如,在民宿主體區設置了保潔崗位,安排了脫貧戶、監測戶等經濟困難人員;廚房安排了多位幫廚阿姨,雖然月收入僅有兩三千元,但足以解決一家的基本生活問題。同時,項目間接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的發展,如菜園的蔬菜得以銷售,山上的茶葉、獼猴桃、野菜等土特產價格上漲,銷量增加,外出務工和經商的人才也陸續回流,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商城縣磨盤山村黃柏山林場黨委書記丁大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項目的實施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人才回流和產業融合成為關鍵推動力。原本空心化的村莊隨著項目的開展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吸引了在外務工、經商的人才回流。這些回流人才不僅帶來了新的觀念和技能,還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積極宣傳推介家鄉,帶動了產業振興。“村里的兩大網紅,一個有近200萬粉絲,另一個100多萬粉絲,他們積極宣傳推介,不僅在經濟方面獲得收入,也改變了村民的觀念,帶動了產業振興。同時,項目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實現了多種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打造產業融合示范村莊提供了有益借鑒。”丁大軍說。 在構建鄉村治理體系過程中,文旅產業發展也對鄉村治理產生了積極影響。丁大軍認為,文旅產業的發展讓村民有事可做、有收入可期,從而減少了社會矛盾。同時,隨著環境的改善和游客的增多,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得到了提升,為鄉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磨盤山村的發展過程中,商城縣磨盤山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合作社于2021年5月成立,旨在更好地管理和運營由公益項目帶來的資源,并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與合理性。 磨盤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長李俊表示,合作社依托村兩委,緊密聯系黨員群眾,整合當地閑置的房屋和土地等資源。這些資源被流轉到合作社中,用于民宿改造和其他附屬設施的增設。 李俊強調,合作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合作社不僅推動了民宿等旅游設施的建設,還促進了當地種養職業的發展壯大。此外,合作社還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參與村莊環境的提升改造,并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從“個人自掃門前雪”轉變為具有整體和大局的意識。 村民見證:共享振興成果 在郝德旻看來,“百美村莊·磨盤山村”項目的建成充分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磨盤山村的深入實施,該項目通過全面的規劃和設計,不僅推動了鄉村的整體振興與發展,還促進了生態與經濟的協同進步。在保護當地獨特生態環境的同時,項目成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動力,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和諧共生。 項目的示范效應也十分顯著,其模式引發了周邊地區的學習與效仿。當地村民自發對房屋進行升級改造,探索新的產業方向。這種以點帶面的引領方式,為其他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發展路徑,推動了鄉村振興在更大范圍內的深入實施。 丁大軍深刻感受到了項目實施以來村莊發生的巨大變化。他談道,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村民回流,增加了就業崗位,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村民的觀念,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改變在鄉村治理中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減少了社會矛盾,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 作為項目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村民們對項目的實施效果有著最直接的感受。村民彭業祥表示,項目開展之前村莊環境破舊不堪,道路泥濘難行,現在村莊變成了美麗的莊園,道路鋪上了石板路,出行變得安全又舒適。更重要的是,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更加完善。 磨盤山村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村民張黎對村莊的未來充滿期望。她很高興見證磨盤山民宿項目開村,希望村里越來越好,能夠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財富,讓村里人氣越來越旺。“在持續推進產業融合和鄉村振興過程中,希望磨盤山村能夠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李俊表示,目前村里仍有部分道路未修通、集中供水等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他希望能夠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傾斜和扶持,讓紅色旅游資源得到更好發展,并帶動當地高山茶、油茶等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 郝德旻向記者透露了接下來對項目的支持計劃,包括在磨盤山村建立全國民宿管家培訓基地。“這將為周邊地區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推動民宿旅游的發展。”他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將持續關注這個項目,確保它走得更穩、更遠。” 據了解,“百美村莊”項目自2013年開展以來已累計籌集善款2.92億元,政府配套資金超過11億元,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和當地居民的投入。項目已惠及全國16個省份的38個村莊,累計受益人數超過16.1萬人次,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益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