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年時間,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日臻完善。 最高檢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十年來,辦案規模穩健增長。自2017年7月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至今年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09.3萬件,全面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今年,中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探索迎來十周年。 十年來,隨著公益訴訟案件辦案質效不斷提升,辦案領域不斷拓展,已從最初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4個法定領域,逐步拓展到“4+11+N”的履職格局,充分彰顯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的蓬勃活力。 最高檢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始終堅持正確的辦案理念,樹立將審前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作為優先目標的理念,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爭取最佳辦案效果,累計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78.4萬件,絕大多數行政機關自我糾錯,回復整改率98.7%。對于到期未整改案件,則堅持以“訴”的確認體現司法價值引領。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6063件,99.3%得到裁判支持。 針對公益損害問題往往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的特點,結合綜合治理整體性、協同性、復合性要求,統籌發揮一體化辦案、跨區域協作、專項監督引領作用,促進相關領域綜合治理。 在流域綜合治理方面,2020年最高檢辦理的萬峰湖專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徹底清理了跨貴州、廣西、云南3省5縣(市)的網箱養殖污染問題。2021年最高檢辦理的南四湖專案,用八個月時間治理了橫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4省8市34縣區,流域面積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污染問題。最高檢辦理的長江船舶污染治理專案,解決了長江經濟帶11省市、長江流域3500條通航干支流的船舶污染問題,長江成為全世界第一條基本實現船舶零排放的大江大河。檢察公益訴訟的這些生動實踐,有力證明了公益訴訟在破解流域治理等世界性難題上的獨特成效。 在礦業污染綜合治理方面,針對污染往往時間跨度長、違法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遺留問題多、行政機關職責不清等難題,通過指定管轄,分級立案排除阻力,開展調查,綜合運用磋商等方式,督促上下級多個行政機關全面履職,依法追究違法主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湖南省檢察院辦理的“錳三角”礦業污染案,涉及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安全生產、飲用水安全、水土流失、農產品質量等多方面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既發揮行政公益訴訟的督促、支持、協同功能,又發揮民事公益訴訟的直接追責功能;合理劃分政府代為治理不當導致損害擴大的責任,監督和支持政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依法保障污染企業正當權益,為礦業污染綜合治理提供了法治樣本。 最高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將一體抓實抓好“三個管理”,探索新的業務管理模式,以更高水平管理促進高質效辦案,推動公益訴訟檢察在新起點上向更高質量發展。 (據《長江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