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皮磊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強調,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作為“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再次為社會經濟發展、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指明了前進方向,重申了“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的重要性。 事實上,有關“企業家精神”的探討近年來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新發展、敢干敢闖敢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 什么是企業家精神?社會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精神?不同類型企業應該怎樣履行社會責任?可以說,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企業一直都被寄予厚望,不可缺席。 多元參與 第二十一屆(2024)中國慈善榜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民間積累的財富不斷增長,以慈善捐贈的形式參與并支持慈善事業,已成為財富人群和責任企業的共同選擇。全國工商聯2024年10月發布的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中,有67%的企業參與了“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85.80%的企業參與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捐贈活動。 當然,慈善捐贈只是企業公益最為直接和常見的一種表現方式。在公益慈善理念不斷被大眾接受和理解的背景下,企業公益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其對公益事業的實踐也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 一方面,共創、共建、共享,正成為更多企業開展捐贈及相關公益事業的深層考慮。 例如,2024年9月,牧原股份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捐贈1億元,其中對于捐贈資金的用途規劃也印證了上述觀點:1億元中,6000萬元留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用于資助西湖大學人才建設、學科建設、基礎建設、學生培養、學術交流、科研與其他人員薪酬獎勵補助以及與動物營養、智慧農業、生命健康等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4000萬元用于資助西湖大學參與支持共建的南陽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的建設及發展。 此外,以技術造福社會,讓科技更有溫度,也成為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借助自身優勢、踐行公益的共同選擇。 例如,聯想、快手等互聯網企業借助技術優勢,通過AI等手段賦能教育事業。其中,聯想發起“夢想未來”公益項目,從智慧教育設備、智慧教師升級、學生科普實驗和活動、教師賦能等維度出發,開展教育公益賦能行動;通過面向鄉村兒童開展科學實踐課等公益活動,幫助當地兒童提升科技素養??焓謩t通過“啟智未來·可靈AI課堂”,通過科技的力量彌補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幫助鄉村兒童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其探索興趣。 再如,在醫療公益領域,阿里巴巴探索將AI前沿技術應用于衛生健康領域,在助力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4年2月,阿里巴巴“醫療AI多癌早篩公益項目”在浙江麗水啟動。該項目是全國首個落地的通過AI實現多癌早篩項目,可通過大規模的隨機性日常檢查實現多癌早篩。 鏈接各方 另一個顯著特征是,積極響應政策倡導、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鏈接各方公益資源,成為企業投身公益的重要前提。 例如,為積極響應國家對“一老一小”議題的關注,平安健康險于2023年7月設立“壹起愛”慈善信托,根據平安e生保年度新保保單數量,按照1元/單比例持續注入善款,為困難“一老一小”提供健康科普、疾病治療等方面的資金幫扶。2024年10月,平安健康險聯合北大醫療集團、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布“壹起愛”首批公益項目,為困難家庭的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提供疾病篩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資金幫扶及專業醫療資源支持。 “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边@既是對企業家精神的詮釋,也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的殷切希望。 2024年4月,中天控股集團連續第十七年向社會發布公益慈善綠皮書。綠皮書顯示,過去一年,中天控股集團持續加大對以往公益項目的梳理調整和評估整合,旨在聚焦服務領域、綜合資源匹配、科學運維項目。此外,中天控股集團董事長樓永良、中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浙江中天永良公益基金會,樓永良向基金會捐贈名下中天控股5%股份。 我們看到,在一如既往支持傳統公益慈善基礎上,如捐資助學、醫療衛生、產業發展、災害救援等,作為最具創新創變能力的主體之一,不同行業、不同屬性、不同形態的企業正突破思想觀念上的束縛,向著可持續的、有價值的公益生態轉型。 持續深耕 2024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同時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其中第三條規定:上證180指數、科創50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應當按照本指引及本所相關規定披露《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或者《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報告(ESG報告)》。 隨著國家及各地在政策及監管層面的持續引導與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ESG議題。在更多場景下,有關企業ESG話題的探討和報道呈現明顯增長態勢。 例如,2024年8月,泰康保險集團發布《綠色泰康氣候行動報告》,報告明確了綠色泰康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使命,形成覆蓋實體綠色運營、綠色金融兩大板塊的綠色泰康組織體系,在實體綠色運營與綠色金融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并從氣候風險識別管理、綠色建筑、綠色運營、綠色金融、綠色文化等維度,展示泰康的行動舉措和實施路徑。報告還提出了“自身運營側5年降碳10萬噸”的目標,引發業界密切關注。 作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可靠指標和重要價值體系,隨著相關行業制度及標準不斷完善,國內上市公司ESG信披數量穩步提升,市場對產業發展帶來的新生態、新機遇、新變革也充滿信心。在國際層面,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探索也得到廣泛認可。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中國政府機構、研究機構、產業協會、企業及社會組織等圍繞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中國能源轉型與新能源發展、中國碳市場創新與管理實踐、“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AI助力氣候韌性發展、氣候投融資、數字化轉型與全球氣候治理、防范氣候風險等內容舉辦了豐富的活動,眾多企業在大會期間進行分享。如,阿里巴巴向世界分享了中國利用AI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成效。 期間,環境資助者網絡(CE-GA)還發布了《氣候慈善影響力案例精選》,報告涵蓋了氣候變化適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碳匯、企業碳中和行動、行業賦能等實踐,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慈善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國民間氣候行動。 從上述案例來說,包括企業(企業基金會)及相關社會組織在內,廣大社會力量在帶動公眾參與氣候行動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力和價值,也有助于進一步構建良性的環境公益生態系統。而綜合來看,多元發展、持續深耕、積極鏈接各方,成為這一年企業公益最顯著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