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日前,包商銀行公益基金會因年報違規被推向風口浪尖:5月12日,民政部發布 公告稱,包商銀行公益基金會未上報2023、2024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相關規定,對其作出擬吊銷登記證書的行政處罰。 近年來,一些社會組織因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相繼被民政部門撤銷登記,引發社會各界對社會組織規范運營的高度關注。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顯示,劉彪慈善基金會、全國計劃生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分別于2024年、2023年被撤銷登記。 有公益人士指出,社會組織被撤銷登記,暴露了其在內部治理、利益導向和外部監管等方面存在的深層問題。 當聚光燈聚焦于此,更關鍵的問題浮出水面:被撤銷登記的機構慈善資產該如何處置?截至發稿時,記者多次嘗試通過上述機構在“慈善中國”平臺上留的聯系方式進行聯系,但均無法接通或顯示空號。 多家社會組織被撤銷登記 5月12日,民政部發布公告稱,包商銀行公益基金會未上報2023、2024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相關規定,作出擬吊銷登記證書的行政處罰。而在2024年8月,該基金會就因未按規定報送2022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被民政部警告并列入社會組織活動異常名錄。 據了解,2012年11月8日,包商銀行出資5000萬元在民政部設立包商銀行公益基金會。該會宗旨為扶持大學生創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公益研究、災害救援等。自2019年包商銀行出現信用風險被接管后,該基金會發展陷入困境。 記者通過“慈善中國”查詢,包商銀行公益基金會年檢(年報)信息中,最新一期僅顯示至2019年,其專項信息審核報告“財務會計報告”(一)資產負債表顯示,負債和凈資產總計,年初數為50292053.61元(人民幣),期末數為48007643.38元(人民幣)。其后,該基金會的年度工作報告不再見公示。 2012年7月24日,陜西民營企業家劉彪出資1億元在民政部設立劉彪慈善基金會,其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以民營企業家個人名字命名、原始出資額較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之一,機構宗旨為資助青少年和救災援助。 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顯示,2024年7月26日,因未按規定向民政部報送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的2022、2021年度工作報告,接受年度檢查,劉彪慈善基金會被撤銷登記。 成立于1992年10月1日的全國計劃生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的一家社會團體。2023年3月22日,該機構被民政部作出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理由為,該機構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連續三年未按規定接受全國性社會團體年度檢查,違反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 中致社會發展促進中心于2024年11月27日發布的《全國社會組織行政處罰數據分析(2022-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民政部及全國重點省市官網公開數據統計,2022-2024年對社會組織做出行政處罰共1191起。其中,社會團體700起,民辦非企業單位374起,基金會117起;處罰事由中最多為“不按時參加年度檢查”;“撤銷登記”處罰中民政部有5起,其他省市共計398起。 中致社會發展促進中心研究員、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延斌表示,根據對撤銷登記的社會組織的案例進行研究,大部分被撤銷登記的社會組織屬于長期不開展活動的僵尸型社會組織,撤銷登記對于這類社會組織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退出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數字還是比較正常的。” “行政處罰中‘撤銷登記證書’屬于嚴重違法,值得高度重視。”珠海市新時代社會組織研究院院長楊志偉表示,“登記管理部門的綜合監督力度逐漸加強,社會組織發展管理方式出現從單一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發展的政策轉變。加之經濟形勢變化,一些社會組織運作出現問題被列入異常名錄且未能及時整改,很有可能遭遇撤銷登記。” 撤銷登記后慈善財產如何處置? 《慈善法》第十七條規定了慈善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一是出現章程規定的終止情形的;二是因分立、合并需要終止的;三是連續二年未從事慈善活動的;四是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登記證書的;五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規定,在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終止情形出現之日起的三十日內,慈善組織應該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并向社會公告。慈善組織清算后的剩余財產,應當按照慈善組織章程的規定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章程未規定的,由辦理其登記的民政部門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并向社會公告。 王延斌表示,慈善組織清算結束后,應當向辦理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辦理注銷登記,并由民政部門向社會公告。而基金會如果被撤銷登記,按照《民法典》要求,基金會的理事等作為清算義務人應當及時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在此期間基金會的主體資格存續,仍然可以要求債務人歸還借款。基金會作為非營利法人,清算結束有剩余財產的,應當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理事會的決議用于公益目的。 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顯示,從2012年開始至2018年,劉彪慈善基金會共有1次合格、1次基本合格、5次不合格。而針對劉彪慈善基金會的行政處罰中指出,其2016年度借款1億元給陜西保榆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直至2021年10月,借款及利息一直未收回。 王延斌表示,慈善組織(基金會)合規管理的要求是不能對外提供與公益活動無關的借款,也不得以投資名義對外提供借款,否則將可能面臨民政部門的整改、處罰。 2012年7月29日,民政部印發的《關于規范基金會行為的若干規定(試行)》文件,對于規范基金會接收和使用捐贈行為,基金會的交易、合作以及保值增值行為以及基金會的信息公開行為作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導。 記者看到,該文件第二條第五款的表述為,基金會不得向個人、企業直接提供與公益活動無關的借款。 “債務清算要追償,確保慈善資金不受損失。”楊志偉表示,“基金會理事會違反法律、法規或者章程,致使基金會利益遭受損失的,參與決策的理事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有證據證明在表決時曾表示異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的,該理事可以免除責任。” 綜合監管推動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對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提升—— 2024年10月10日,民政部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全國工商聯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對意見作了權威解讀,其中提到,在強化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方面,將完善社會組織行政執法與紀檢監察、刑事司法銜接貫通機制;重點推進對失信社會組織的聯合懲戒;加大典型案件曝光力度,通過以案釋法等方式開展警示教育。“這表明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區,強監管的時代正在到來。”楊志偉表示,近年來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綜合監管體系,如建立負責人資格審查制度、實行社會組織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任前公示制度、新成立社會組織同步開展黨建工作制度、社會組織活動異常名錄制度等,通過告知提示社會組織非營利屬性、細化社會組織負責人任職要求,引導社會組織聚焦主責主業開展活動。” 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國務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修訂《基金會管理條例》被提上日程。此前,民政部曾就《基金會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期間共收到380余條有效意見。 王延斌表示,現有的《基金會管理條例》是2004年發布實施的,當時主要是從登記行為作為行政許可的角度對撤銷登記進行了規定,2016年《慈善法》出臺后,從行政處罰的角度增加了對慈善組織吊銷登記證書的規定。“我們預計修訂中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很可能會與《慈善法》同步,也加入嚴重違法后民政部門可以吊銷基金會登記證書的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