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在國家民政部門注冊成立,發展至今,全國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量已經超過38.6萬個。從無到有,中國公民社會力量一步步壯大、發展,不斷創新服務回饋社會。
■ 本報記者 宋 揚
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據媒體報道,當國際奧委會官員問及中國有無民間環保組織時,中方代表團不知如何作答。
在那個時候,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已然在醞釀成立中。第二年3月,自然之友正式登記注冊成立,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在國家民政部門注冊成立的民間環保團體。
第一家草根“注冊記”
自然之友登記注冊之路并不順暢。
依據當時的規定,成立社團必須稱之為“協會”或“學會”,所以自然之友幾位發起人將組織定名為“綠色環境文化協會”。
1993年4月,自然之友創始人之一的梁從誡主筆草擬了章程。他咨詢了民政部后,得知社團登記必須找個掛靠單位做“婆婆”。
于是自然之友另一創始人楊東平和梁從誡便首先向國家環保局提出申請。
接待他們的外聯工作人員很為難。他展示了桌上一堆廣場鴿協會之類的申請材料,“幾個人申請注冊一個協會,管理部門誰來負責?批準這個,不批準那個,依據什么標準?”依據社團登記管理的規定,同一行政區域內同類社團只能注冊一個,此時國家環保局已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掛靠,申請被拒絕。
北京環保局、科協、政協……他們往返于可能的掛靠部門間,結果都是無功而返。
這時國家環保局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出主意,可以掛在一個二級單位下面,二級社團不用單獨注冊。
梁從誡想到了他當時任職的中國文化書院,他在書院的理事會上提出,能否在書院下面成立一個綠色文化分院,得到同意。
據此,申請再次遞到文化書院的上屬單位文化部。當時文化部審批人員很納悶,書院里弄個綠色文化分院,是什么意思?他只
好這樣回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和自然的關系,比如天人合一。”拿著文化部蓋了章的文件和借來的300元注冊費,梁從誡又走進了民政部社團司。
1994年3月31日,批準公章蓋下,中國第一家在民政部正式注冊的民間環保組織正式成立。
草根組織曲折的發展之路
注冊之路雖然曲折,但自然之友最終得以在民政部門正式登記注冊成立,但并不是所有的草根組織都這么幸運。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草根組織之一,紅楓中心在今年迎來了她20歲的生日。然而在成立之初,由于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紅楓中心只好掛靠在工商部門。其實像紅楓中心的這種找不到主管單位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在中國,據學者估計,活躍在基層、找不到主管單位、未納入登記管理的所謂“草根組織”全國約有80到100萬個。
自然之友雖然正式登記注冊,但成立后的發展也一波三折。
談及中國草根組織最初的發展狀況,缺乏人才、缺乏資金、缺乏資源是最好的概括。由于不被企業認可、政府購買服務少之又少,草根組織最初的發展階段資金十分匱乏。中國草根組織只能依靠國外慈善機構的資助資金開展項目。
而今天,草根組織早已經多元化自己的籌款渠道,這也有賴于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公募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的項目招標,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購買服務,中國草根組織不再單一依靠國外善款開展自己的項目。
吸引人才、完善內部治理、樹立品牌、利用媒體打造自身形象,中國的草根組織一直在不斷完善自己,并總是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正因為如此,近些年,中國社會組織一直呈現較快發展態勢,截至2008年6月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量已經超過38.6萬個,其中社會團體21.1萬,民辦非企業單位17.4萬,基金會超過1400個,較之1988年增長了87倍,年均增長40%多,而縣以下社會組織數量接近總量的60%。
逐漸增強的志愿奉獻意識
中國公民社會發展這些年的進程來看,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普遍提高,公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逐步提高,社會慈善文化氛圍大為改善。
公益理念普及的重要標志就是志愿者。自然之友成立之時,國人對草根組織、公民社會這類的詞匯聞之甚少。到現在,志愿者、草根組織、社會組織已經不再是新鮮詞匯。
十多年來,自然之友累計發展會員一萬余人,其中活躍會員3000余人,團體會員近30家。各地會員熱忱地在當地開展各種環境保護工作,多位會員榮獲各級嘉獎;由自然之友會員發起創辦的社會組織已有十多家。
自然之友外,中國其他的草根組織也都擁有眾多的志愿者,他們無私的奉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專業知識和技術。草根組織正是因為免費擁有志愿者這一巨大的財富資源,才能低成本的高效運轉。正是這些志愿者,推動著中國草根組織的發展。
今年,年初的冰雪災害,年中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奧運會,這三大事件極大的激勵了中國人志愿奉獻的熱情。據統計,奧運會志愿者超過了100萬,地震災區救災志愿者超過了300多萬。
志愿者在“5·12”抗震救災和奧運會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何更好地利用志愿者的資源,同時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公益項目
●推動改善公眾環境行為
綠地圖
綠色希望行動
美境行動
“羚羊車”青少年可持續發展
教育
26度空調節能倡導行動
夏至關燈
低碳出行
綠色選擇
●環境公共政策倡導
年度《中國環境綠皮書》
保護地與公眾參與
●草根環保力量合作與支持
中國環境NGO在線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
中國民間協作網絡(ESD-C)
保護草原聯合項目
“5·12”災區重建行動
蒲公英小額資助
●綠色傳播
自然講堂
自然之友通訊
●其他
中韓荒漠化防治合作
騎行北京
東北亞青年環境網絡
白河行
中國人與水攝影大賽
鄉村教師培訓
“金融與環境”行動
■數據
截至2008年6月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量已經超過38.6萬個,其中社會團體21.1萬,民辦非企業單位17.4萬,基金會超過1400個,較之1988年增長了87倍,年均增長40%多,而縣以下社會組織數量接近總量的60%。
中國社會組織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行業協會商會59783個,科研學術類的社會團體40871個,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有80666個,衛生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有28050個。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度,全國各類社會組織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456.9萬人,比上年增長7.4%;形成固定資產總值682億元,比上年增長61.2%;收入合計13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3%;各類費用支出900.2億元,比上年增長99.9%;社會組織增加值為3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3.9%,占服務業的比重0.32%,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東部發達地區社會組織數量較多。全國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2.4萬個,東部發達地區每萬人擁有3.03個,其中上海市每萬人擁有4.5萬個。從總數看,東部九個省市社會組織數量占全國總數的45%,其中山東有47302個,廣東、江蘇、浙江均超過2萬個。
■點評
中國社會組織(NGO)的發展道路
NGO的種種特性和優勢,表明它們在中國的轉型時期所蘊涵的巨大發展潛力,NGO發展面對的經濟、社會、制度、文化、國際等各方面環境都是富有挑戰性的,也充滿了機遇;反過來,NGO的發展又將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社會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助推器。
中國的社會組織在80年代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90年代又形成新的發展高峰。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NGO發展所走過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政府改革和市場經濟的推進,NGO越來越成為解決許多社會問題時必不可少的組織機制,但是,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就其能夠和應當發揮的作用言,特別是,和國外NGO的發展相比,和正在興起并益趨完善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相比,和改革開放中社會巨大變遷帶來的需求相比,我國的NGO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它們面臨著自身能力建設和外部法制、政策環境等方面的雙重制約,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是處在轉型時期的整個中國社會。可以說,中國NGO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反映了整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價值觀念、治理模式與體制的根本轉變。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所長 賈西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