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發生了特大自然災害,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和汶川特大地震斗爭中,也同時激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捐贈熱潮。據初步統計,2008年社會捐贈接近1000億,其中汶川地震就近600億。
有人說,2008年是我們感動的一年,也是我們感恩的一年。而在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看來,2008年是中國公益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一年。
中國慈善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以2004年中國頒布實施《基金會管理條例》,2005年首屆中華慈善大會發布《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為標志,中國公益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毫無疑問的是,這幾年中國公益事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竇玉沛看來,這幾年民眾慈善意識普遍提高、慈善組織發展壯大、慈善資源途徑不斷拓展、慈善法規制度建設得到重視和加強。
以慈善意識普及來看,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普遍提高,公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逐步提高,社會慈善文化氛圍大為改善,今年年初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迸發出來的捐贈熱情表現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慈善不僅僅是出錢,還有志愿者也是慈善的行為。在這次北京奧運會和地震中也迸發出志愿者的熱情,奧運會志愿者超過了100萬,地震災區救災志愿者超過了300多萬。
志愿者在“5·12”抗震救災和奧運會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何更好地利用志愿者的資源,同時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為了進一步把志愿者活動做好。中央精神文明辦牽頭協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責任落實和分解到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這項工作。
慈善組織發展壯大是我國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一方面,慈善組織數量發展較快,另一方面,慈善組織的活動浸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除政府之外我國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重要補充力量。截至今年9月,在全國注冊的慈善組織中,各級基金會有1361家,縣級以上慈善會、紅十字會4100多家。慈善組織的發展除了推動慈善事業以外,同時帶來很多就業機會。
集結慈善資源的途徑不斷拓展,慈善捐助數量逐年提高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最大特色。2005年之前,我國每年的慈善捐贈總量才幾十億元;2007年達到309億元,而今年僅地震捐贈就近600億元,全年捐贈將接近1000億元。另外,志愿者行為作為慈善資源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志愿者已經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自覺價值取向。
與此同時,中國慈善法規制度也不斷完善,慈善制度建設得到重視和加強,國家對慈善領域的稅收激勵機制增強。特別是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其免稅額度由原來的應納稅額的3%提高到年度利潤總額的12%,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捐贈的熱情。
在談到民政部門為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方面所做得工作,竇玉沛表示,民政部在發展慈善事業方面,做了這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動立法,積極起草慈善事業法。二是建立慈善事業管理機構與指導機制。三是不斷發展完善慈善表彰獎勵機制。比如我們召開慈善大會,表彰慈善人物,組織、機構和項目,就是一個重要的激勵機制。四是培育發展慈善組織,民政部承擔著民間組織管理的職能。五是建設慈善信息披露機制。在這次國務院新的“三定”規定中,決定民政部成立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這樣在組織職能方面進一步保障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業內人士擔憂慈善事業將面臨“寒冬”的嚴峻考驗。竇玉沛對此卻持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慈善事業肯定有影響,但不會太大。
竇玉沛表示,一是國際金融危機沒有影響我國經濟的基本面,黨中央、國務院已經采取了有力措施,我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平穩發展速度。二是我們改革開放30年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慈善資源還是十分豐富的。三是這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激發出來的舉國上下的慈善熱情,對于弘揚全社會的慈善理念,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四是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正在不斷增強,在這方面,慈善的空間和潛力是非常大的。五是我國作為現代意義的慈善事業方興未艾,時間發展不長,低水平啟動,加上政府的促動,企業的驅動,慈善組織的積極活動,再加上榜樣的帶動,我國慈善事業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中國慈善事業的難題
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難題。究其原因,竇玉沛認為是現代意義的慈善發展時間短,所以存在的問題比較多。
概括起來說:總體上我國捐贈數量不高,慈善事業的作用和社會需求比還不完全適應。慈善的作用沒有得到完全發揮;法律法規政策措施與慈善事業的發展不完全適應;慈善組織自身能力建設與社會轉型加速不相適應。慈善專業人才與慈善組織的發展壯大不相適應,這是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慈善立法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從2005年民政部開始起草《慈善法》算起,至今已有4年時間,但遲遲不能出臺。有人提出質疑,說一部慈善法有那么難嗎,連時間表都沒有。作為立法推動者之一,竇玉沛道出了其中原委。
制定一部法律,按照我國立法法規定,它有一套程序。民政部起草草案提交國務院審議,國務院認為成熟,再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有時候還要三讀通過,這些必經的程序是不能少的。
竇玉沛還提到,作為慈善法,也是一部比較復雜的法律,因為它涉及到既有物質層面的,又有精神層面的,還有道德層面的,既涉及到理論上的,實踐中的,還有法理上的問題。既要立足我國國情,還要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經驗。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還有很多不同認識。比如慈善管轄的范圍,通常認為慈善可能就是扶危濟困、捐資助學,而現在慈善已經向著文化、科技、環保等更廣闊的領域延伸。所以這部慈善法到底管轄的范圍有多大,有不同看法。
有輿論認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是缺乏相應的精英人才。對此,竇玉沛表示,對于中國的慈善事業來講,人才問題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普遍認為,做慈善只要有愛心、只要有熱情、只要有奉獻精神就夠了,沒有把慈善提升到一個專業的領域來認識。
現在國際上關于慈善組織的管理已經成為專門的科學,已經提高到與企業管理、工商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竇玉沛提到了香港和美國的經驗。
香港比較大的慈善組織有100多個,每個組織設的主席、副主席,要設幾十個,都是當地精英和社會名流。李嘉誠這樣的工商巨子也進入慈善領域。比如美國,像蓋茨這樣的企業精英進入了慈善領域。在我國內地,商界精英進入慈善領域為數不多,近年來政界精英退休后進入慈善領域,成為了一個亮點。
竇玉沛同時注意到現在的問題,一是關于慈善管理,在學術研究領域還遠不能同政府管理、商業管理相對并論;二是現有慈善工作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普遍偏低;三是慈善領域精英人才更是缺乏,政府和商界精英流入慈善領域還沒有形成潮流。可以這么說,對于當前中國慈善領域,人才比資金更加缺乏,人才比資金更為重要。為了加強慈善事業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國家將要積極采取有力措施。
竇玉沛談到,今年中華慈善大會專門設立“優秀慈善工作者”獎項,就是為了表彰長期從事慈善工作的專業人士,號召和動員更多的有識之士進入到慈善領域。當然還要完善這些人員的職業崗位、薪酬待遇、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相關激勵措施。
竇玉沛透露,民政部現在所做的工作:一是推進志愿者注冊制度。民政部已經有了注冊辦法。二是加大培訓制度。對志愿者進行基本理念、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三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比如現在出現了星級志愿者評定制度。像北京、上海、重慶、江西還出現了志愿者時間銀行、愛心儲蓄所、互助服務轉換等志愿者服務時間積累的新形式,就是把志愿者服務的時間像銀行一樣儲蓄起來,將來參與者需要服務了,能夠得到相應的服務,就是今天我為人,明天人為我,建立這樣一個激勵機制。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采取注冊登記、加強培訓、表彰激勵實現志愿者服務的法律化、經常化和專業化。
慈善機構注冊難題漸解
慈善組織的注冊門檻一直是業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部分地方政府在開展基層慈善組織備案制度。竇玉沛也認同雙重管理一定程度上影響民間組織以及慈善事業發展的觀點。
為此,民政部在2005年提出,對涉及到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類的慈善組織,民政部可以作為他的業務主管,在登記注冊方面盡可能簡化手續,在他們成立初期還要給予必要的扶持和支持。在這方面,目前江蘇、山東、廣東都進行了一些試點,尤其是最近廣東和深圳都出臺了文件。比如深圳對慈善類、公益類、社會服務類的組織簡化了手續,同時規定凡是民間組織能夠從事的社會服務,政府不再舉辦,目的也是為了給社會慈善組織留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竇玉沛認為,這些實驗我認為都是有益的。
另外,對于一些鄉村慈善組織和社區慈善組織,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備案,免收相關費用。比如江蘇、山東、廣東等試行備案制度。民政部正在配合國務院法制辦修改社團登記管理條例。
近年有很多慈善組織進入中國,這些組織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對此,竇玉沛表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對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境外慈善組織在華活動日益增多,這些組織大多數積極開展人道幫助和公益活動,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這方面的管理,民政部在抓緊完善相應法規,在這個基礎上積極推進境外組織在華機構依法登記工作,保障他們正當的合作、交往和合法權益。目前,依據《基金會管理條例》,已有13個境外基金會依法登記設立了在華代表機構,包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威廉·杰斐遜·克林頓總統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等。這些慈善組織在我國活動,提供了資金、信息、技術、經驗以及一些先進的理念。
2007年民政部對11個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的年度檢查顯示,這些機構主要在教育、衛生、慈善和環保方面的公益項目達到了160多個,這方面的公益投資達到了4.53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為扶貧濟困,改善部分困難群眾生存、發展狀況,提高部分公益領域的社會服務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今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不少境外慈善組織及時參與抗震救災,捐款捐物,開展志愿服務,援助資金達數十億元,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人道主義援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區緊急情況下諸如醫療、教育、飲食等方面的壓力,為抗震救災作出了積極貢獻。
汶川地震促慈善信息公開
汶川地震后,社會各界捐贈了大量的善款。對于這些善款使用情況,政府將如何進行監管,有哪些具體的保障措施,都是公眾關心的話題。
對于這個問題,竇玉沛表示,這個問題是社會各方面公眾一直在問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5·12”地震激起了全社會,包括國際社會的愛心,國內外高度關注這批善款的使用情況是理所當然的。正因為這樣,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國務院先后發了兩個通知,中紀委也發出通知,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衛生部又聯合發了通知,這些通知主要精神:一是接收,二是撥付,三是使用,四是管理,五是統計,六是反饋,七是公示。這么多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采取了有力措施。
就民政部來講,一是配合監察監督,監察機關對此非常重視,民政部積極配合。二是配合審計檢查。三是聯合執法檢查。民政部會同財政部,派出工作組到各地聯合執法檢查。四是支持輿論監督。在這方面民政部隨時向輿論公布信息,接受新聞機構采訪,接受輿論監督。五是接受公眾查詢。
盡管采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民政部仍然誠懇希望,社會和輿論繼續對這項工作給予監督。只有把這些捐款用好了,才能夠對得起社會上的這份愛心;只有用好了,才能取信于民,讓捐贈者放心,才能廣納善款,匯聚更多的人財物,為更多的貧弱者提供幫助;也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夠取信于民,才能夠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政府對捐款管理的公信力,也是決定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
有人認為,在“5.12”抗震救災捐贈中,信息不暢、信息失衡甚至混亂直接導致慈善效率不高。竇玉沛則認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地震期間,各地送溫暖、獻愛心,各方面組織機構,包括政府部門、一些社會團體、慈善組織,一到過年過節送溫暖,這方面相對也是比較混亂的。有些貧困者可能不斷得到,有些又得不到,既有重復,又有遺漏,這是信息管理上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民政部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通過媒體廣泛發布,及時向社會發布捐贈和使用信息,消除公眾疑慮。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開發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捐贈信息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可以供政府部門和慈善機構對接受捐贈與捐贈使用信息進行管理;同時向社會大眾開放查詢服務,公眾可以查詢到公開的捐贈數據和使用情況。民政部還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衛生部印發《關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捐贈資金使用有關問題的意見》,要求各單位“盡快使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捐贈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全國已有32個省級民政廳局、1642個市縣民政局、20個省級慈善會、464個市縣級慈善會、10個縣級紅十字會、15家全國性基金會將其接收的“5·12”地震捐贈和使用數據統計到這個系統。這個信息平臺的建設只是一個嘗試,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促成我國慈善信息統計、披露和慈善問責長效機制的建立。
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慈善事業
毫無疑問,發展慈善事業在當今社會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竇玉沛看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首先,推進慈善事業對于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推進慈善事業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因為慈善提倡助人為樂、扶危濟困,通過這個可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第三,它又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曾經提出,要建立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十七大上進一步強調,把慈善作為一個補充,可見慈善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尤其是和諧社會建設中,它的意義更加重大。有人說市場經濟作為第一次分配,講效率,政府的公共財政作為第二次分配,講公平,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講和諧。它能夠促進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團結友好,又能夠通過整合這些社會資源,緩解社會分配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所以它對和諧社會建設也有著重要意義。
那么中國政府會采取哪些措施鼓勵慈善事業發展呢?竇玉沛表示,至少有三點:
第一,大力弘揚慈善精神。在這方面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慈善典型,培育慈善文化,讓慈善這種理念、這種道德精神滲透到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血液中去,讓大家感覺到慈善最光榮、慈善最崇高。這樣一個慈善環境的營造,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讓慈善成為當今社會最流行的時尚。
第二,健全政策法規,因為慈善既涉及到物質,又涉及到道德。同時,慈善既涉及到捐贈人的權益,又涉及到受贈人的尊嚴,還涉及到慈善組織運作的規范以及對慈善行為的激勵優惠政策等等,這些都需要用法律來規范,避免慈善中出現的法律模糊和尷尬。
第三,培育發展慈善組織。今后發展慈善是政府推動,慈善組織運作,社會參與。目前我國的慈善組織發育時間短,慈善組織的勸募能力、策劃慈善項目的能力以及社會公信度、社會美譽度等有待提高,而這些對慈善組織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有些組織發展不起來,不是說沒有慈善資源,而是大家怕捐給一些不信任的組織,錢流失了。
第四,建立長效協調機制。發展慈善事業,在中國國情下確實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在推動過程中涉及到宣傳發動、優惠政策的制定、保障監督等,這涉及到很多部門,這些部門要協調。政府在組織和推動社會捐贈時,又需要利用慈善組織來運作,這樣又涉及到政府和慈善組織的協調問題。慈善組織之間對慈善項目的開發、分工,包括競爭,有協調問題,還有捐贈人和受贈人之間的利益,這里面涉及到定向捐贈的效果,還涉及到受贈人對使用善款的使用。還有就是捐贈人不能把他看成施舍、憐憫,因為捐贈慈善是自愿、無償的行為,但反過來講受贈者也應該知恩圖報,我們不要求,但也要有這樣一種情懷,所以這方面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來推動這項工作。
中國的公益捐贈到底是靠企業還是靠民眾,歷來是公益界爭論的焦點,竇玉沛則說,一滴水能映照太陽的光輝,無數顆愛心便能溫暖世界。捐贈萬元是慈善,捐出零用的一分錢也是慈善,捐款捐物是慈善,獻智出力同樣是慈善。無論企業精英,還是社會公民,無論耄耋老人還是學齡兒童,人人皆可慈善。讓我們都來支持慈善,參與慈善,分享慈善帶來的快樂。讓慈善成為當今和諧社會的時尚。(宋 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