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菅宇正
2016年8月,“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正式啟動。在國家體育場舉行的發布會上,南都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蓋茨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李一諾等為項目站臺,討論公益領域人才匱乏的老大難問題。
而這當中的主角,卻是一家今年剛剛完成工商注冊的公司——益橋(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橋中國)。
這是一個怎樣的項目,為什么會有眾多的公益機構負責人出席呢?
“我們在商業領域尋找具備良好專業技能且為當下公益機構缺乏的優秀人才,并且在篩選和培訓后讓他們進入相應的公益機構擔任中層管理人員,這樣既可以解決公益領域專業人才匱乏的痛點,也可以打破商業人才進入公益領域的傳統壁壘。”當回答《公益時報》記者對“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項目的定位時,益橋中國聯合創始人黃夢思這樣表示。
不僅僅是獵頭公司
益橋(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在其公開資料中對公司的介紹為:開創型的社會創新機構,致力于把優秀人才和跨領域資源帶入中國公益行業,創新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并激發社會大眾對公益的理解與參與。
而其9名團隊核心成員均有不同的留學經歷,其主要創始人王賽更是以羅德學者身份在牛津大學獲得公共政策碩士學位。
2016年8月,其第一個項目“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篩選出的10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優秀人才將分別進入不同的公益機構擔任中層管理。王賽在對項目介紹中說道:“我們希望通過創新的模式將商業人才引進公益機構當中,他們的專業技能恰好能滿足公益機構的需求。”
“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實施周期為一年,10位學員都將與公益機構簽訂為期1年的勞務合同,并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選擇是否續約。
為有需要的目標客戶提供專業人才,這事兒聽起來就是一家獵頭公司的業務,只不過從傳統的為企業尋覓人才變成了為公益機構尋覓人才。
但對這樣看法,黃夢思并不認同,她表示,傳統的獵頭公司只是根據企業需求挖掘相應的人才,一旦滿足雙方需求,交易就已經結束。對我們而言,在前期人才的篩選過程中,不但會評估其專業能力,還會考慮是否適合從事公益,讓合適的人才在適合的領域發展是我們關心的;而在篩選后我們會對其進行全面的培養,讓他們對即將進入的行業有更全面、具體的了解,最后,人才進入公益機構后,我們還將持續關注其發展,并給予及時的幫助。
“總而言之,我們是一種陪伴式成長,公益機構不單單是我們的目標客戶,更是我們的合作伙伴,一同培養具備商業經驗的復合型優秀公益人才。”黃夢思強調。
培養商業人才轉戰公益界
我國公益慈善領域發展迅速是不爭事實,但相比于商業領域,無論在運作模式、組織架構、薪資待遇、晉升機制等方面,無疑還有很多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能夠吸引優秀的商業人才放下豐厚的待遇,轉戰相對更具挑戰性的公益領域,應該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
對此,益橋中國項目總監曹原表示:“雖然相比而言商業領域有其制度完善的優勢,但公益慈善領域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其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而當前面臨的人才匱乏也讓人們更加堅信在這樣一個行業中將有更多的機會與空間讓他們大展身手;另一方面,在社會進步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益,愿意投身到公益當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關于如何篩選“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學員時,曹原說:“因為我們要篩選公益人才,會在前期通過對眾多公益機構的走訪中了解他們缺乏哪些方面的人才,第一輪篩選中,我們根據結果著重篩選具備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如大數據處理、金融、咨詢等;此外,我們會要求申請者提供為何要進入公益行業的個人陳述性質的材料,這樣就防止很多人一時沖動;第二輪篩選中,我們會對入選的申請者進行分組,小組會對不同的公益機構發展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我們會通過申請者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最后的案例報告來考察其自身能力是否適合公益行業;第三輪篩選,我們會組成評審團對其進行面試,考察其綜合能力,最終確定入選學院名單并根據其綜合能力推薦給適合的公益機構。”
對于公益機構提供的職位方面,曹原補充道:“在第一輪篩選結束后,我們就會把合作的公益機構提供的不同職位都告訴申請者,基本上都是公益機構的中層以上管理職位;因此我們會在篩選全部結束后對最終入選的學員進行培養,包括對公益慈善領域相關知識、法律及發展現狀進行培訓,以及特別聘請的10位跨界導師,他們來自不同行業,會對學員進行全方位的指導。”
提供薪資補貼
錢的問題總歸是繞不過的,公益行業人才匱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能夠提供與人才自身價值相匹配的薪資待遇。
“對于學員進入公益機構的薪資問題,原則是由相應的公益機構承擔,雖然普遍相對于之前在企業就職的薪資要低,但大都能保證其生活質量不會下降,而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公益組織無法提供合理的薪資,將由益橋中國進行補貼。”曹原表示。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公司而非公益機構的益橋中國,如何實現項目盈利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對此,曹原表示:“到目前為止,項目本身并沒有任何盈利,益橋中國還處于接受基金會資助階段,蓋茨基金會及險峰基金會已累計資助超過50萬元人民幣。而對于后期項目盈利點,我們為公益機構提供優質公益人才,會向公益機構收取費用;而且我們所設計的培訓課程也將對社會有償開放,從而獲得一定盈利。”
在探索中不斷轉型
“除了對人才的陪伴式成長以外,不再局限以往的行業內人才流動,而是通過商業與公益的跨界整合,打造復合型人才流動平臺,讓商業人才更好地進入公益界,也讓公益人才更好地進入商業圈。”對于項目的創新,曹原頗為自豪。
就曹原介紹,現階段“益橋未來公益領袖培養計劃”只是針對具有商業從業經驗的人群,后期我們還將啟動面向優秀應屆畢業生的項目以及益橋智庫項目,全方位地提供人才篩選、培養、咨詢等服務。
“我們是在不斷努力去解決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希望逐漸發展成公益人才孵化平臺,并最終成為一家社會企業。但因為目前我們剛剛起步,而且國家對于社會企業定義尚不明確,我們依舊需要在不斷的自我實踐和探索中轉型。”曹原表示。
■ 本報記者 菅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