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8月31日下午,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與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聯合主辦的“利用社區優勢開展兒童傷害早期干預服務—— 社區兒童傷害防治倡導會”在北京召開。
《社區兒童傷害防治服務手冊》上線儀式
兩機構經過兩年項目實踐,共同開發了《社區兒童傷害防治服務手冊》及“社區兒童傷害防治”網絡公開課程(http://www.gywx.org/course/146),旨在提高社區(村)兒童主任提供兒童傷害早期干預服務的能力,減少兒童傷害的發生。
預防暴力對于實現兒童權利至關重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副代表:鄭道對本次倡導會進行了開篇致辭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副代表鄭道在致辭中表示,兒童傷害是可以預防的,但是由于操作的困難、發生兒童傷害的環境具有隱蔽性等因素,兒童傷害事件往往都是在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才被發現。
鄭道指出,預防暴力對于實現兒童權利至關重要,會改善孩子的福祉,提高兒童認知。遭受暴力并缺乏保護的兒童大腦發育較差,學習也差,長大后社交和情感功能會削弱。任何孩子都不應遭到這樣對待。
他說,針對兒童的暴力無處不在,每天都在發生,孩子可能遭受來自熟人、社會、學校、家庭或網絡社會陌生人的虐待、欺負、毆打,或者情感被監護人忽略等問題。僅在亞洲地區童年暴力就導致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大約占這個地區GDP的2%。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高玉榮副院長對于《社區兒童傷害防治服務手冊》內容進行了簡單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高玉榮副院長介紹說,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68.63%的家長沒有對孩子做過任何關于防止傷害的教育,甚至41.37%的家長根本沒對孩子提過有防暴力知識。
“兒童主任”可解決兒童保護“最后一公里”
如果想及早發現兒童傷害風險,就必須做到與兒童“零距離”服務,這也是很多兒童保護工作中難于解決的問題,而“兒童主任”模式正好可以達到這一要求。
“兒童主任”是在村(居)開展與兒童相關服務的專業工作人員。他們工作在兒童身邊,定期進行兒童家訪、開展兒童及家長集體活動、組織社區宣傳活動,成為第一個發現兒童需求、第一個滿足兒童需求的人,這恰恰解決了兒童傷害難以預防和及早發現的困難,實現了與兒童的“零距離”接觸。“社區兒童傷害防治項目”充分利用“兒童主任”的優勢,為他們定制了一套適合在社區或村里開展服務的工作方法,幫助“兒童主任”更專業地開展兒童傷害防治服務。
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計洪波女士對本次倡導會進行了開篇致辭
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計洪波認為,“社區兒童傷害防治” 項目關注的是兒童傷害防治模式,充分利用社區的兒童保護人才,像具備一定能力的“兒童主任”,通過加強他們在兒童傷害防治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及早發現兒童暴力風險,以達到保護兒童的目的。
國務院婦兒工委宋文珍副主任進行了相應的點評
國務院婦兒工委副主任宋文珍認為,要將兒童保護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的身上,來解決兒童保護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兒童暴力事件根本的問題是兒童保護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沒打通。
她說,“社區兒童傷害防治”項目利用社區資源,依托社區開展兒童保護工作。通過“兒童主任”識別、預防、發現、報告、處置兒童所面臨的暴力傷害事件,能有效解決兒童保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推動解決兒童傷害預防和控制。
為兒童保護齊“支招”
做好兒童保護工作,宋文珍建議,在社區成立兒童保護辦公室和為所有家庭、孩子服務的兒童之家,給孩子提供游戲、活動、娛樂、課后看管、臨時照料等服務。依托兒童保護辦公室和社區兒童之家運行一套兒童保護的工作流程,讓社區兒童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徐慧怡教授進行了相關點評
臺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徐慧怡發現,0-6歲的兒童是最容易受到忽視的,也是最需要保障的,要保護他們,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個系統化聯結的社區。她認為,對兒童不僅是救援,還要做到風險庇護。不僅保障兒童的當下,也要保護他們未來的發展。臺灣的兒童保護工作是成立以家庭為服務中心的保護系統,提供宣傳預防支持和相關服務的三級保護工作。
她建議,加強對社區社工培訓,提升他們的溝通協調技巧,增強社區資源聯結能力,建立社工督導機制,讓其隨時得到救援和幫助。另外,要讓公權力介入兒童保護工作,公權力是從法律和執行層面都能達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社區兒童傷害防治是很重要的工作,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平臺,成立兒童傷害防治聯盟,拓展兒童傷害防治知識,切實保護兒童權利和發展。
他呼吁,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機構應充分發揮“兒童主任”模式在兒童傷害防治工作方面的優勢,通過開展早期干預服務,減少兒童傷害事件發生的幾率,保護好我們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