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扶貧網,建立“互聯網+”社會扶貧新平臺
2018-11-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11月7日至9日,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拉開帷幕。本屆互聯網大會主題為“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來自政府、國際組織、企業、技術社群和民間團體的嘉賓,重點圍繞創新發展、網絡安全、文化交流、民生福祉和國際合作等議題進行探討交流,旨在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和國際互聯網共享共治的中國平臺,推進全球共同繁榮,促進提升全球數字化發展水平,構建可持續的數字世界。

會議現場
其中“網絡公益與扶貧:消除饑餓與貧困”作為本屆大會“民生福祉”版塊的分論壇之一,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社會扶貧網協辦。國務院扶貧辦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扶貧網首席執行官劉翔就“互聯網+”社會扶貧發展成果進行介紹,并接受記者采訪。

國務院扶貧辦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扶貧網首席執行官劉翔進行中國社會扶貧網成果發布
中國社會扶貧網是由國務院扶貧辦指導建設的“互聯網+”社會扶貧平臺。運用互聯網新思維、新技術和新模式,開設愛心幫扶、電商扶貧、扶貧眾籌、扶貧展示和扶貧評價五大功能平臺,通過PC、APP及微信“三端并行”的形式,構建連接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元化需求和社會愛心資源精準幫扶的網絡平臺。
目前中國社會扶貧網總用戶數量突破3800萬,包括2490萬愛心人士、1330萬貧困戶和40萬貧困干部。貧困戶發布需求超過385萬條,累計完成對接272萬條,對接成功率70.64%。平臺累計總捐助價值突破3.8億元,在教育、助學、危房改造等方面為貧困戶提供幫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中國社會扶貧網將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聚焦特殊困難群體,把精準貫穿始終,對幫扶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幫扶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確保幫扶資源真正用在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打贏脫貧攻堅戰手段要‘創新’,發力點在‘精準’。”劉翔介紹道,在發力精準方面,劉翔分享了中國社會扶貧網的舉措。自建立以來中國社會扶貧網一直在嘗試探索,建立“互聯網+”社會扶貧新模式。為支持鼓勵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電商扶貧平臺為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特工銷售提供出路,實現農產品上行,幫貧困戶增收,提高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使“互聯網+”扶貧能夠有效地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武裝腦袋、豐富口袋”,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實現“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在本次分論壇會議中,中國社會扶貧網央企電商扶貧館正式上線,已有15家央企相繼入駐。作為中國社會扶貧網與各央企一線扶貧干部共同參與建設的扶貧平臺,央企電商扶貧館致力于成為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品牌打造者、代言人,成為央企履行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落地中央扶貧政策的宣傳窗、活動站。通過組織農特產品“進食堂、進工會、進社區、進社群、進專柜、進渠道”,央企電商扶貧館貫通供給與銷售鏈,助推貧困地區改造生產鏈、提升價值鏈,實現營銷規模化、流通一體化和資源一盤棋,幫“小農戶”打開“大市場”,為定點幫扶地區優質特色商品走出深山、走進都市搭建了“快車道”。
在技術創新上,為打造社會扶貧領域商品溯源平臺,中國社會扶貧網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扶貧業務中,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通過將愛心需求上鏈,限制篡改;將眾籌捐贈、幫扶對接上鏈,實現捐助過程、善款流向的全程可追溯;將資金核算等數據上鏈,實現財務安全核算;應用大數據技術來解決業務核心痛點,實現需求精準對接。
針對當下扶貧開展需求難以精準推送、項目審核方式落后、缺乏工作評估手段等問題,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用戶數據整合,用戶洞察、畫像,證明材料識別,建檔立卡數據校驗及愛心評定模型等,實現“需求甄別”、“精準推薦”,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不是一個短期的目標,而是一場持久戰。”劉翔表示,中國社會扶貧網將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國務院扶貧辦的統一指導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跨越數字鴻溝,積極拓展社會扶貧的新渠道,以實際行動,腳踏實地參與到“互聯網+”社會扶貧工作中去,切實提升愛心幫扶成效,創建“互聯網+”社會扶貧新模式,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作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