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個幸福家
2019-02-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舞臺上的燈光有些刺眼,陳驍波接過由組委會頒發的全國賽金獎時,他甚至能感覺到燈光帶來的灼熱。在第33個“國際志愿者日”來臨之際,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在四川德陽拉開了帷幕。此刻,陳驍波穿著一套量身定做的西服,帶著成都幸福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公益超市·聚愛成都”項目,在經過公開評審和路演答辯后,站在了聚光燈前,接受所有人的目光和掌聲。
公益社區項目獲得金獎在此前的評選中很少出現,過去獲得這個獎項的更多是關注于貧困人群、留守兒童……幾個月前,組委會安排幸福家項目參與最終評審時,正在辦公室工作的陳驍波聽后一直擺手,“進入決賽我們已經滿意了”,作為成都幸福家的創始人,他原以為,作為城市的新生力量,能在比賽中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事實上,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如今社區既是市民日常活動的空間載體,也是國家治理與地方自治的實踐場所。在“單位”向“社區”的轉型過程中,社區往往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與多發地區,社區研究也因此成為城市管理者、社會學家以及社會工作者特別關注的話題。如何為城市的最小單元注入新動力,讓更多人的城市生活在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得到平緩轉變,是成都幸福家正積極探索的前行之道。
獲獎當晚,記者們爭相將麥克風對準平時很少出現在鏡頭前的陳驍波,問他“作為項目的創始人之一,獲獎的感受是什么?未來要怎樣做?”陳驍波在腦海中迅速回憶起參與的那么多的社區經歷,但一時間要全部說出來他卻有些猶豫,最后他坦然道,“我們堅持的社區營造,是在他人的土地上,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提案,并實現下去。”
社區新招,以化信任危機
走進紅湖公園城小區,一臺普通的桌子加兩張椅子,構成了社區辦公區域的全部設備,簡單的設置背后是紅湖公園城在成都幸福家幫助下于社區治理方面的創新,“這樣的設置,是為了拉近居民與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摒棄生疏,增加互動。”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道。作為成都郊區外來人口集中、人口密度較大的商品房住宅社區,如何打造高品質和諧宜居社區,一直是紅湖公園城小區的努力方向,如今也成果初現。在小區開展的“陽光下午茶”、“為老服務”等一系列社區營造項目,作為社區的綜合服務載體,為社區的居民帶來了新的體驗。
但在兩年前,社區營造還是個少數人知曉的話題,而那時,成都幸福家的另一位創始人張海波就已在這少數人當中。“開始關注社區問題是源自我自身的親身經歷,”張海波回憶起2014年的小區停電事件,感嘆不已:“當我在社區遇到問題時,主動站出來學習《物權法》帶領大家成立業委會,推動了小區的變化。但在用電危機解決后,我們又很快陷入信任危機。”
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成都在打造社區治理的“城市品牌”中,如何讓市民切身感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這催生出已在成都生活多年的張海波與陳驍波對社區信任的思考。
2016年9月,成都市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項目正式啟動,是為成都市民政局首次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行“社區營造”。“這是由成都市民政局做頂層設計,采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讓社會組織以項目的形式,直接入駐到社區,以引領者和助推者的角色培養社區居民的公共意識和參與意識,協助其成立自組織,建立協商議事規則,逐步實現社區居民從接受服務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從而實現社區自治,創新社會治理。”張海波介紹到。
在成都市社區治理的大潮中,同年,成都幸福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市民政局注冊成立,宣布將基于社區問題大數據調研與統計分析,立足“互聯網+公益”,致力于打造成為社區服務、社區營造、幫困、助殘、養老的綜合體式、樞紐型、平臺性社會組織。作為創始人,張海波與陳驍波清晰地意識到,要推進社區治理,單靠“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或是“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均難以完成,只有利用介于兩者之間的平臺來銜接政社兩種力量,才能充分運用社區內的各種資源條件,凝聚社區共識,改善生活環境,延續文化精神,重塑社區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思維重塑社區公益
與公益人有所區別的是,創辦成都幸福家的兩位青年并非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甚至在此之前對這一領域極為陌生。常年扎根于互聯網行業,使得張海波與陳驍波在處理事情時始終堅持互聯網思維。這一創新之舉,也隨著他們加入社區公益領域時一并融入新行業中。
互聯網思維的最大特點在于重塑結構,打破固有的邊界,弱化信息的不對稱,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去中心化”的發展模式。隨著張海波與陳驍波帶領機構在社區生活中不斷深入,他們發現互聯網思維與社會工作重視需求、即時共情、資源中介、以人為本的專業特色有諸多相通之處。張海波表示,“用互聯網思維建設社區生態圈,首先要弱化社區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的‘管理’與‘被管理’的角色定位,使兩者同時成為真正的社區治理者,強化主人翁意識。”在這樣的運營之下,成都幸福家具備了不同于傳統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新特征,得以在短短兩年時間就從初創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互聯網工作思維”也在起步階段幫助了機構及其員工在社會服務領域迅速成長和積累。
堅持市場導向,使成都幸福家對服務對象的需求具有天然敏感性。在入駐社區時,該機構并不嚴格規定服務內容的具體形式,而是通過一到兩個月的需求探索和項目梳理,充分把握社區的現實情況、整理居民真實的服務需求,使得成都幸福家能更重視用戶感受,在項目設計上保留了一定的彈性。
互聯網產品一直以及時響應用戶需求為特征,不斷推出改良版本以提高需求響應效果。汲取這一長處,成都幸福家以同樣的思路提供項目服務,其常規項目“陽光下午茶”作為每月一次定期收集和整理社區需求的機制,保證了項目執行過程中隨時能對居民的現實需求做出響應。
盡管大多數的新機構會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在成都幸福家的實際運營過程中,使用了互聯網企業扁平化的管理運營方式,以服務項目為中心組建機構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站點“班長”-站點普通員工的工作團隊,采用這樣的組織構架提高了其內部溝通效率和服務質量。
作為新成立的機構,成都幸福家創始人將過去在企業的工作經驗充分吸收,在機構成立之初就開始進行制度建設和標準規范,強調過程管控和結果導向并重,利用日報、周報、月報制度建立項目運作的痕跡管理,為結項和機構年終的績效考核提供了充分依據。目前,“幸福家”人員規模達到20余人,已經步入成長期,先后承接了成都市多個社區營造項目。
顛覆立場,社區營造取道新模式
在多年的實踐中,張海波與陳驍波發現無論是熱潮已過的“互聯網+社區”還是正在勁頭的“智慧社區”,都絕非簡單的、機械的將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帶進社區。“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解放思想,加強思維引導,鼓勵更多關心社區事務的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的生態圈來,增強社區交互性治理。”深諳社區建設的張海波與陳驍波為了更好地帶動更多社區居民進行社區文化建設和互動參與,打造一套獨具特色的新項目——幸福家“陪伴參與式”社區營造。
目前,該項目已形成一套比較穩定的工作體系,由前置項目、常規項目和特色項目三大板塊構成。其中前置項目為在機構入駐社區前,為了解社區民心民意開展的相關項目,核心為“陽光下午茶”。常規項目則是機構在入駐社區內部開展的日常服務,包括為老服務、教育培訓、自組織培育項目。而特色項目則是機構依據入駐社區特點,因地制宜開展的相關項目,包括“環川大”、“歸心似箭”、院委會賦能等項目。“毫無疑問,成都幸福家‘陪伴參與式’的工作方法包括兩個層面:陪伴和參與。這是我們最核心的工作方法,也代表了機構在社區營造中的立場和定位。”陳驍波認為,只有當機構將自己界定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輔助者,而非主導者,才能更好地利用社區資源,陪伴社區完善社區發展規劃,陪伴居民挖掘社區需求,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與社區氛圍。
但陪伴并不意味著不主動不參與,成都幸福家為了將社區居民、社區管理者、社區活動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社區營造中與居民、社區、物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系。同時為了打破社區管理者“中心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成都幸福家積極推進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提升多方利益主體參與貢獻的積極性,促進社區政策的民主化,參與的民主化,對話的民主化。
目前該方法已在成都市40個社區推廣實施,涉及服務項目100余個。其中針對拆遷社區的“歸心似箭”項目獲得了成都市金花橋街道黨建創新一等獎。從傳統的明星項目歸心似箭,微愛公益慈善超市等,到如今推出的“陪伴參與式社區營造”品牌項目,成都幸福家始終立足于城市社區實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對自身角色與定位的認知。如今,它以成都社區營造的代表身份,走出了成都,到達上海、蘇州、昆山、無錫、長春、杭州等城市,甚至以主分享環節的嘉賓走進清華大學,分享社區規劃,分享成都的社區營造方法。
寬敞平坦的小道,兩側綠樹連蔭,車與行人相互禮讓;整潔的公園、廣場,市民悠然自得;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設施齊全……走在成都的街頭巷尾,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潔白的墻面,鋪著瀝青的小區路面,豐富的綠化環境在迎來夜晚時,還會有三三兩兩的居民們相約散步……分散于成都街頭的各個院落,小區已經有了新的面貌,而這些都離不開城市社區建設的不斷推進。
隨著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的召開,《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的發布,一場名為“社區營造”的行動在成都席卷開來,遍地開花。作為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在社會治理領域已有不少開創之舉,近年來已經出臺了系列社區治理的政策措施,到目前已基本完成制度框架的設計。截止2017年9月,成都市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數量達11165個。背靠這座城市深耕厚植的社區建設土壤,作為其中的中堅力量,成都幸福家將在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進一步深化“三社聯動”,助力城鄉社區發展成為具有共同情感聯結、共同社區意識、共同文化凝聚的社會生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