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據聯合之路CEO布萊恩(Brian A. Gallagher)介紹,聯合之路在全球有75,000家企業合作伙伴。這些企業向聯合之路敞開大門,鼓勵員工捐贈以及開展志愿服務,撐起了聯合之路籌款額的一大半江山。
美國施惠基金會(Giving USA)在2018年專門針對工作場所捐贈發布了由印第安納大學禮萊家族學院撰寫的特別研究報告《工作場所捐贈的演變》(Evolution of Workplace Giv-ing),分析了美國工作場所捐贈的發展與新趨勢。
Benevity,一家專注于為企業提供CSR與員工公益參與數字技術解決方案的共益企業,于2018年發布了《商業向善報告》(Goodness Engagement Study)報告,用專門的章節探討了工作場所捐贈對企業的影響。
什么是工作場所捐贈?
工作場所捐贈的開展形式包含員工志愿服務(捐贈時間與技能)、員工基于企業渠道或工作場景的捐贈(短期如響應企業內部突發事件捐贈號召,長期如工資自動扣款月捐)、企業配捐員工捐贈/籌款活動。據《工作場所捐贈的演變》報告披露,每年在美國通過企業工作場所捐贈籌集的捐款規模達到50億美元。
顯著降低員工流失率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工作場所捐贈也能夠助力企業獲取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進而影響企業的財務回報,不過最為顯著的效果體現在人力資源回報上。
Benevity發布的《商業向善研究報告》(Goodness Engagement Study)是基于其平臺上2,093,593名用戶數據庫開展的調研成果,這些數據來源于平臺上同時擁有員工捐贈與志愿服務項目的全球118家企業。
根據這一公開報告中工作場所捐贈相關內容顯示,企業開展工作場所捐贈對降低企業員工的流失率、提升員工留存率有顯著影響。
參與工作場所捐贈的員工,不論是直接捐贈現金或捐贈時間精力參與志愿者服務,或兩類活動都參與,在企業的留存率高于不參與的員工。兩類活動都參與的員工流失率,比兩類活動都不參與的員工流失率降低57%。
其中兩類活動都不參與的員工流失率是28%;參與捐贈的員工流失率是18%;參與志愿服務的員工流失率是17%;兩類活動都參與的員工流失率只有12%。
眾所周知,各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存在普遍的差異,那么工作場所捐贈對員工流失率的影響是否會因為行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呢?
報告顯示,工作場所捐贈對流失率的影響的確存在行業差異。在金融和保險行業效果最佳,流失率下降高達66%,其次為零售業和技術行業。從全行業來看,平均下降達到57%。因此,工作場所捐贈能夠降低員工流失率的這一結論對各行各業均具有普適性。
報告顯示,隨著員工參與捐贈活動的“強度”增加,員工的留存率也會增加。高強度的捐贈參與對應的員工的流失率下降到12%。
在美國的發展趨勢
傳統的美國工作場所捐贈模式中,員工與接受捐贈的公益組織之間是相互隔離缺乏聯系的,資助機構也通常由管理層決定。但這一傳統方式正在受到沖擊。美國施惠基金會發布的《工作場所捐贈的演變》報告引用多項研究結論顯示,近幾年以聯合之路(United Way)與聯邦聯合籌款運動(Combined Federal Campaign)為代表的聯合勸募模式都面臨著員工捐款顯著下降的趨勢(但就籌款成績而言它們依然非常成功)。
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獲取年輕世代的支持,該類型機構正在積極調整策略,運用技術手段給予工作場所捐贈的捐款人(即企業員工)更多捐贈自主權、嘗試各種方式提升捐款人的參與度。
2018年2月,Salesforce公司和聯合之路聯手推出了一款基于社交網絡的工作場所捐贈應用程序——慈善云(Philanthropy Cloud)。
聯合之路并不是孤例,據《工作場所捐贈的演變》報告介紹,目前越來越多的歐美企業選擇設置配捐計劃,同時“向員工提供眾籌平臺,讓他們自行選擇符合自己關切的慈善事業,并通過自有社交網絡為這些慈善項目籌募善款”。
專注于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咨詢機構CECP(Chief Executives for Corporate Purpose)也指出,根據2017年參與調研的約300家企業數據統計顯示,92%的企業設置了配捐計劃,其中80%的企業提供全年度配捐計劃(大部分為1:1配捐,平均封頂金額為5,000美元/人),46%的企業設置了工作場所捐贈籌款活動的專屬配捐資金池。
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與歐美同行們面臨的如何實現工作場所捐贈數字化轉型問題不同,在互聯網籌款如火如荼的中國公益圈,中國籌款人面對的實際問題更為原生態——如何說服企業開展工作場所捐贈、動員員工捐款。
目前中國的工作場所捐贈常見形式為企業組織員工志愿者活動(如阿里巴巴集團大力推行的“公益3小時”)或企業為員工提供籌款活動配捐。騰訊公益與螞蟻金服公益等中國主流互聯網籌款平臺正在通過“企業一起捐”、捐步及其它行為公益產品,聯合公益組織開始撬動、培養企業配捐的意識、行動與習慣。
而對公益組織而言最富吸引力的員工工資自動扣款捐贈,因流程繁瑣、跨部門協調工作量大、企業缺乏工作場所捐贈文化動力不足,僅有少量企業與基金會在聯合推行。
但這一局面或有望改觀。
個人捐贈電子發票的出現,為員工工資自動扣款捐贈提供了大規模操作的可能性支撐。2019年4月11日,支付寶開出首張個人捐贈電子發票,極大簡化了紙質捐贈票據查詢、開具與寄送流程,降低了公益組織的人力成本、提高響應效率,讓小額捐贈及時獲取票據抵扣個稅成為可能。個稅抵扣的簡單易行也能提升員工響應企業號召參與捐款的意愿。
此外,與個稅改革相配套的個人所得稅申報APP的推行,也讓慈善公益行業擁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如在個人所得稅APP專項附加扣除增加捐贈一欄,將極大減輕人事與財務部門在處理員工捐贈抵扣個稅上的工作量,從而使員工捐贈在企業內部的推動更為順暢。
隨著政策優化與技術的發展,工作場所捐贈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社會捐贈增長的爆發點。
遺憾的是,也許是因為動員企業員工捐贈存在諸多困難,而營造工作場所捐贈文化又太耗時間,即便未來可期,也攔不住追求短期籌款效果的工作場所捐贈“套路”:
1、為了沖擊捐款人次要求或排行以獲得更多平臺配捐或其他資源,部分企業將企業單筆大額捐贈拆成小額發給員工要求定時定點操作捐款動作,由接收善款的公益組織為企業開具總金額面值的捐贈票據。
2、部分企業在發動員工捐贈時,采取了變相攤派籌款指標的方式。
這兩條套路已涉嫌違規違法。
對于公益組織而言,企業并非僅僅是“錢”的來源,更具有價值的是將其視為“人”的來源。
拆單與攤派短期內的確可幫助公益組織獲得資金,但此類操作方式不僅有悖于員工自愿捐贈的權利(包括捐不捐的選擇、捐多少的選擇與捐給誰的選擇權),也破壞了員工對公益慈善行業“誠信”“正直”“有意義”等預設屬性的認知,最終損害的是員工對公益慈善的整體信心,以及響應企業未來捐贈號召的意愿,對企業營造工作場所捐贈文化、對公益慈善機構獲取持續捐贈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在當前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下,工作場所捐贈想要獲得成功,需要企業與公益組織以長遠眼光看待這一模式的真正價值,并有耐心共同開展培育工作。
(據方德瑞信CAFP,原題《報告精讀丨美國工作場所捐贈發展趨勢給中國籌款人帶來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