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秘書長張立:怎樣打造2.8億人次參與的環保公益?
2019-05-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與大病醫療、扶貧教育等“催淚式”公益相比,環保類公益似乎并非剛需和容易吸引眼球,但隨著“污染防治”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從國家政策到企業、再到環保公益組織,環保問題已成為公眾不得不關注的切身問題。
環保公益如何創新?在設立項目時要考慮哪些因素?怎樣讓公眾有參與感?企業家們是怎樣踐行環保公益的?
日前,全國最大的環保公益機構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先生接受媒體采訪。
讓公眾聽得懂、看得見、可參與、有反饋
記者: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已經成為了中國環保公益領域的教科書式的項目,這個項目最值得傳遞的經驗是什么?從公益產品設計到平臺籌款,以及公眾參與等過程中,有哪些創新?
張立:環保專業性很強,人們認為環境的問題離自己既貼近又遙遠。一方面,我們生存的環境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生存質量;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在很多城市居民看來,感覺很遠。通過阿拉善SEE“一棵梭梭”項目,把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環保項目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了。
通過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是一個“顆粒”(指捐款金額和對應公益產出)特別好的公益項目,10塊錢,能夠固定10平米的荒漠,用一棵梭梭樹,或者其他的耐旱植物來防治荒漠化。同時,對公眾來說是一個很容易承擔的捐贈金額。
同時,隨著互聯網公益平臺發展,人們實現了“指尖捐贈”,讓捐款人跟我們在阿拉善種下的一棵梭梭樹連接起來,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拉近了公眾和環保的距離,他們能直接參與進來。同時,我們把整個種樹過程以及跟蹤監測全部透明化、可視化。
我們還邀請組織捐贈人和企業實地種樹,提高項目的可參與性,比如當初螞蟻森林的線上用戶代表經常去現場體驗。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91.7萬畝的荒漠化防治,計劃是用10年時間完成200萬畝,也就是種植一億棵梭梭樹。這些我們都是前期經過科學規劃的,我們有一個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都是各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一起來論證項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總之,一個好的環保公益項目,必須讓老百姓聽得懂、看得見、可參與、有反饋。
記者:阿拉善SEE推出了如創綠家、衛藍俠等創新項目,在設立推動一個公益項目時,你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
張立:我們會結合當下最緊迫的環境問題確立項目,比如阿拉善SEE剛成立時,通過考察,我們發現在美國民間環保組織是非常多的,資金量比中國要大得多,我們就確定支持和資助國內的草根環保組織,系統地要支持中國環保公益行業發展,把它作為阿拉善SEE發展的一個基石。
我們每年會拿出一千多萬元的非限定性捐贈資金來支持環保公益行業。包括勁草同行、創綠家這兩個品牌項目,我們資助過在中國注冊且活躍的一半以上的環保組織,有500多家。所以我們是一個資助型公益機構。
正在執行的江豚保護項目,“拯救江豚,留住長江的微笑”;當時江豚只有1012頭,由一個瀕危物種變成極度瀕危了,再不保護這個物種就沒有了。阿拉善SEE在成立之初,就聚焦北京沙塵暴,當時就是要解決當下最迫切的環境問題。
記者:阿拉善SEE已帶動超過2.8億公眾成為環保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除了捐贈,公眾參與公益的方式還可以有哪些?
張立:公眾參與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有很多志愿者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勁草生物多樣性嘉年華”活動能夠在全國各地鋪開,就是得益于各種資源多種形式的參與,有人提供免費場地,很多志愿者來協助組織。比如今天520(訪談當天),我們在推進公益項目打榜,這個打榜本身不一定讓大家多捐錢,而是捐你的步數、知識、微笑、靜心時間、早起等,多種多樣的公眾參與,只要參加到這個環?;顒又芯托辛?。
同時,我們有的會員結婚時會把份子錢捐出來,生子后把零錢捐給公益項目,員工工齡慶祝都會考慮怎樣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
企業家的承諾和示范作用
記者:阿拉善SEE因企業家而生,怎樣發揮他們的獨特價值和作用?
張立:對于企業家,一方面他們能夠直接捐贈,另一方面,隨著他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還能帶動大批跟隨者一起改變。十幾年前,我們第一屆的理事訪問美國,當時請海洋專家來講魚翅的問題,王石就說我們SEE企業家帶頭不吃魚翅,包括任志強、馮侖等企業家當時就表態以后宴請就不請魚翅了。
他們回國后每個人還戴個鯊魚帽子,搞過幾場大活動。這些企業家做出對社會的承諾,就會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還有現在大家都熟悉的“任小米”、“潘蘋果”,都是這些企業家對公益的特別支持和參與,也是一種對社會的承諾。
改革開放40年來,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巨大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一旦對環境問題做出社會責任的承諾,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
包括歷任的會長以及很多會員,除了每年要捐10萬元,承諾捐10年以外,還會捐時間。比如勁草同行項目,100多個導師捐出了2800多個小時,這種公益時間不算路上,是純粹的面對面輔導時間,差旅也是自理。我們一年有大大小小一百場左右的全國各地的活動,他們都是自費參加,有在新疆的企業,一年去好幾次,沒有人給他們付錢。
所謂企業家精神,我認為,在這里體現的就是他對環境問題的承諾和責任。
攻堅戰中的獨特作用
記者:“污染防治”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全國最大的環保公益組織,阿拉善SEE在這個領域的獨特價值和作用是什么?與政府和企業相比,作為第三部門的NGO,它有哪些優勢?
張立:在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中,黑臭水體治理是這兩年由生態環境部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提出來的,是全國的城市水體治理特別重要的部分,跟老百姓接觸最緊密。阿拉善SEE基金會和自然之友,河流守望者,IPE(公共環境研究中心)都是黑臭水體治理的民間牽頭單位。
我們跟IPE合作,打造了一款公眾能參與的黑臭水體治理監督的手機客戶端,你在家旁邊,如果發現有黑臭河的治理的進展,或者舉報,都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拍照,直接上傳到IPE,這個跟環保部全國的監督網絡是聯動的。
第一年我們就聯合五六十家污染防治類環保機構,把全國200多條黑臭河線路明確了,由環保組織來配合政府來做好黑臭河公眾的監督,在目前大的環境治理攻堅戰里邊起到一個很重要作用。
明年,第十五次《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將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中國的環境公益組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這個瀕危物種的保護,我們現在資助了550多家這樣的機構,還推出了“勁草嘉年華”的公眾教育活動。
記者:中國環保公益領域,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張立:一些污染防治類的項目,公眾參與的難度就比較大。我們開始就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來入手,比如這個工廠排污,可能危害的是周圍的這些居民,但是遠離污染排放點的這些公眾很難參與去監督,他也不知道怎么參與。我們通過支持“衛藍俠”項目——就是保衛碧水藍天的俠客,來推動當地的這種環境信息公開。公眾通過手機APP來了解到自己生活的環境,找到污染的這個信息源,可以向政府舉報,這本身就是對每個人人參與的一個最直接的體現。
挑戰和難點在于,不同類型的污染企業,違法排放的成本太低,環保公益組織沒有執法權,怎么來推動執法呢?環保公益組織可以推動信息公開,讓公眾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