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公益種子,如何開出鄉村藝術教育的花朵|| MID公益圓桌派第十期
2019-07-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田埂上的公益種子,如何開出鄉村藝術教育的花朵||MID公益圓桌派第十期
“我們選擇了為鄉村藝術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走了一條別人認為很難走下去的路……也有人會問,這條路到底能不能持續?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7月18日,在第十期“用藝術之光點亮鄉村教育”MID公益圓桌派活動中,時代基金會理事長李玲玲在發言中提及的問題引發了大家的積極回應。
在現場的活動圓桌上,十幾位來自公益、教育、媒體等多個領域的從業者、研究者們,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的觀點和想法。
大家圍繞“鄉村藝術教育”不斷拓寬話題的邊界,各自提供多重視角的看法;又在熱烈的探討中,不斷深挖事情的本質與核心,碰撞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辦法。
鄉村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以時代基金會從2018年開始創辦的鄉村藝術素質教育公益項目“田埂花開”計劃為基礎,圍繞如何做好“田埂花開”計劃、如何開展鄉村藝術教育工作,不同觀點的交鋒從未停止。
時代基金會的副秘書長陳可珺引用了兩組2016年的統計數據:一個是農村地區的中心小學平均每校只有0.6個藝術教育任課教師——這個統計涵蓋了音樂、美術、民族、舞蹈等老師在內——而且這僅僅是針對師資相對充足的中心小學,如果下沉到教學點或者村小,情況更不樂觀。另一組數據是,《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藝術課程的課時總量應該占總課時的9%-11%。據不完全調查統計顯示,城市學校開設藝術課的課時量平均占總課時量的10.05%,農村學校藝術課的課時量只占總課時量的5.62%,僅為城市的一半。
可見,當下中國的鄉村教育中,藝術教育是非常薄弱的一環。
鄉村藝術教育在當下國情中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音樂教研員楊健對此的解讀是:“學校藝術教育要與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相關聯,并不是說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或書法家、畫家……,而是通過學校美育,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具備基本的藝術素養和技術技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培養“識善惡、辯美丑、遵法紀、守公序良俗、揚中華美德”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這也是社會對公民的要求。
楊健提出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藝術教育是為了什么。他還指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這是一個人最根本的東西”,因地制宜的藝術教育能承擔提升文化自信、本土自信的功能。
關于藝術教育的目的,新南社會發展中心研究總監黃奕表示:“做藝術不只是為了把鄉村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實際上是給鄉村學生們增加了各種各樣的陪伴和社群表達的機會……我們要用社群藝術的工作去理解藝術教育,而不是用專業藝術的工作去理解。”
廣州樂在藝術療愈工作室的主創時靜潔,結合自己音樂治療師的職業給出了一種答案。她說“為什么選擇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對于我來講,藝術教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在藝術中探索自我、表達自我,以及激發內在的感知力與創造力。鄉村孩子或許從經濟和眼界上和城市的孩子有差距,但同樣可以從藝術中獲得內心的豐盈和自由,同樣可以在藝術中感知美和真。藝術對他們個人成長過程中亦是一種積極的資源和陪伴。”
而對于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運營總監梁毓麟來說,選擇藝術教育,還有著其他方面的原因:“藝術在孩子們面前很有表現力,藝術教育能增加自信,從不會到會,很短時間就能實現,有可觸碰的、可視化的變化。這可以樹立鄉村孩子的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
鄉村藝術教育,可以實現提升個人素養、助力社區營造、幫助鄉村孩子建立自信乃至樹立鄉村文化自信等目的,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鄉村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在大家的討論中,鄉村藝術教育的必要性立足在了國情下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成為一定要做、且要做好的事情。但在鄉村藝術教育公益項目的實施落地中,不同的主體都有著各自需要克服的困難。
困境是“無人之境”。一方面,是藝術教育人才稀缺的大環境,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藝術老師都存在較大缺口。另一方面,公益組織希望通過支教的方式為鄉村引入藝術教育師資的探索也受到現實情況的阻礙。無論是“田埂花開”計劃,還是其他已經相對成熟的支教類公益項目,都無法避免在招募志愿者上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考驗。
在鄉村藝術教育中,有了人之后還需要解決“怎么教”的難題。麥田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詹敏介紹了麥田計劃的工作模式和基本情況:全國各地建立志愿者團隊,開展捐資助學、興趣課程、素質拓展等項目。目前全國有85支團隊,服務學校500多個,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老師怎么教的問題。一方面是課程開發較之于現狀的多樣性來說相對滯后,可以供老師去選擇的合適的課程較少,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和鄉村老師的能力并非都能滿足教育需要,沒辦法很好的應用已有的課程資源。
“公益資本論”的主編黎宇琳在討論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當一群信息時代的人帶著城市的想法去到鄉村,希望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呢?是希望他像城市公民一樣去思考問題?還是希望提升他的自身素質,以此去抓住改善經濟收入的機會?”顯然,鄉村藝術教育如果只是去拍一兩套課程視頻、上幾次音體美的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小而美很好,但只有更大規模的鋪開,擴大鄉村藝術教育的規模,才能匹配鄉村振興的宏大愿景。
鄉村藝術教育路上的光亮與花朵
如何用美好愿景連接更多伙伴,這是MID南方精英傳媒CEO劉敏創立公益圓桌派活動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他希望可以做好公益事業的方法論。劉敏在圓桌上提出一個思考:“公益界既不競爭,也不合作,還是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而商業界的特征則十分清晰,要么是競爭,我贏了。要么是合作,我整合了。”他認為,分工合作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對此,愛德基金會品牌傳播督導、廣州市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媛也強調,資源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藝術教育具有專業性,所以更需要多方的力量介入,以各展所長。當我們有了這么多的跨界資源落地鄉村藝術培育,如果各方未能形成合力,那么是較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的;應當找到彼此的優勢與區格,然后進行資源整合,嘗試提煉出一個更好的合作模式。”郭媛舉例表示:“愛德基金會、許欽松藝術基金會在推出’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時,會有第三方的關注,以廣州愛德和社促會提供觀察、督導支持,不斷提醒哪一些事項已有同行伙伴在做、我們的側重點可以就此稍作調整,哪一些方向伙伴沒有顧及到、或者暫時未納入政府覆蓋層面的,我們怎樣差異化地取長補短進行推進。同樣地,時代基金會擁有企業背景和資金資源,若‘田埂花開’項目可結合今天在座各社會組織、媒體在鄉村藝術教育的差異化優勢,讓同一領域的資源形成一股合力,將有助于推動整個公益行業的向前發展。”
在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的問題上,楊健也在論壇現場當即表示,“田埂花開”計劃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不謀而合,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都想到了這個問題。”他本人也非常樂意作為“田埂花開”計劃的戰略顧問,加入到這個項目的進程中來。
最后,時代基金會理事長李玲玲對活動進行了總結,她表示這場圍繞“田埂花開”計劃展開的討論對于她,對于她所帶領的時代基金會整個團隊來說都有著很大的意義,她非常歡迎來自各界的不同聲音,共同為項目的成長出謀劃策。企業基金會有著可以充分調動資源辦大事的優勢,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到項目運營的隊伍中,連接到了越來越多的伙伴在鄉村藝術教育這條路上與時代基金會同行。她同樣相信,在找準道路后,唯有堅持不斷地踐行,才是達致目的的最大保障。她說:“很多東西需要時間去驗證和成長,但是我們可以堅持去做,能做一個是一個。”
多幫助一個孩子去接觸藝術,田埂里就能多一點光亮和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