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扶貧”新模式 首個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空間落地貴州
2019-08-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8月6日,支付寶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啟動“AI豆(諧音‘愛豆’)計劃”,通過人工智能產業釋放出的大量就業機會,探索“AI扶貧”的公益新模式。
該項目首個試點落地在貴州萬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過提供免費職業培訓,讓貧困群眾尤其是女性成為“人工智能培育師”,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經過半個多月的教學、練習,現已有31名搬遷群眾通過“人工智能培育師”的公益培訓考試并拿到結業證書,其中24名為貧困女性。

“AI豆計劃”萬山區試點揭牌暨全國啟動儀式
支付寶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姍表示,“自阿里脫貧基金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科技與脫貧結合的模式,希望發揮科技企業的優勢,通過公益培訓、職業認證及社會企業孵化的多種方式,因地制宜的在貧困地區孵化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沒有一種扶貧模式是適合于所有人的,‘AI豆計劃’幫扶的重點是缺乏科技產業資源的貧困地區女性,希望為她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世界上的貧困人口中70%是婦女。在我國,傳統觀念和分工方式還普遍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中近半數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勞動技能差,無酬的家務勞動占去大量精力時間,讓女性脫貧工作更為艱巨。據悉,“AI豆計劃”的全國首個“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空間”落地貴州萬山區旺家社區,首期招募培訓的學員中70%為貧困媽媽和困境女性。
“能在老家上班多好,家里多一份收入,又方便帶孩子。”作為首批報名的學員,27歲的張金紅和30個不久前從大山搬到“易地扶貧安置點”的鄰居們一起,接過了“人工智能培育師”的培訓結業證書。

“AI豆計劃”萬山區試點學員的培訓練習場景
“不少人聽說可以接觸電腦、人工智能,還能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上班,就不停給我打電話!”社區書記羅煥楠介紹稱,前來報名參加培訓的人大專、高中學歷較多,年齡和背景經歷跨度很大,有建筑工人,開流動餐車的,但在服裝廠、超市、美容院等傳統行業打工的留守媽媽、家庭主婦居多,最小的19歲,最大的37歲,有90%的人目前沒有收入來源。
“希望她們在新農村的‘家門口’實現就業,不再因迫于生計外出打工,而和孩子、親人分離,同時還能掌握一項新技能,有個人發展提升的機會。”李姍強調,為貧困女性創造在家鄉就業的機會,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帶來的社會問題。同時,作為一份有著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也能拓寬“母親”和“孩子”兩代人的“眼界”。

據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陳麗娟介紹,接下來阿里還會推出“AI培育師”職業考評體系,以推動行業規范化,同時承諾每年向“AI豆計劃”輸送至少產值1000萬元的訂單,開放AI標注服務平臺,呼吁全行業主動釋放產業紅利。
記者了解到,在試點階段,每個基地預計孵化培育20至50名骨干,就近覆蓋50到100人的就業。未來一年,該項目還將在中西部貧困縣加快復制10至15個基地落地。陳麗娟表示,“希望國內外有更多的人工智能企業加入,把AI標注的訂單定向輸送給貧困地區,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就業脫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