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公益傳媒獎學金班,考察碧桂園鄉村振興典型村
2019-09-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9月20日至22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碧桂園集團支持的第二屆“中國公益傳媒獎學金班”在廣東順德開課。此次活動以“聚焦鄉村振興,講好公益故事”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記者及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行動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四十余位媒體記者、市縣政府鄉村振興辦工作人員、高校學者與公益組織傳播官參與了為期三天的課程。南方周末總編輯王巍出席本次獎學金班的開班儀式。
政府機構:制度先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為有效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指明了方向。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對于社會組織的管理日趨規范化。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創新,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推進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治理,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執法稽查處處長郭寧以慈善法及社會組織登記條例為底層支撐,結合具體工作實踐,講述社會組織如何合法、合規參與到社會公益中,避免好心辦壞事。
“我們要求將誠信建設的內容納入社會組織章程。”郭寧介紹了廣州市社會組織概況及在行業協會方面推進誠信建設有關內容,也通過多個案例深入剖析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及社會治理中如何有效推進的多種方式。他還表示,面對鄉村振興這一重要課題,公益組織已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社會組織:實踐案例探索鄉村振興新路線
當前,全國社會組織總數約83萬家,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它們已然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期獎學金班邀請了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卓有成效的踐行者們。
古村之友創始人兼理事長湯敏認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新高度和新要求,產業向善、治理向善、民風向善、社會向善的善村體系也由此應運而生。他通過解剖豐順留隍全鎮村村有慈善、蕭山鳳塢村共建善館的實踐案例,為在場學員梳理出社會組織如何賦能一個普通村莊,將其治理成善村的方法論。
“大地之子”計劃是林文鏡慈善基金會開展的一個鄉村發展帶頭人支持計劃。該計劃通過支持有公心、有領導力、有行動力的鄉村發展帶頭人的成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該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以“大地之子計劃”為例,講述他們如何通過靈活資金支持、能力建設、個性化服務、資源鏈接、宣傳報道等形式多樣的陪伴與支持,推動鄉村振興與公益創新。
深圳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創始人、原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陳行甲則以“社會組織在參與鄉村振興中如何作為”為主題進行分享。“扶貧過程中依然有很多難,鄉村振興中依然有很多難,但我們依然要繼續。”他說,要理清政府和社會力量在扶貧工作中的不同角色,社會力量在扶貧工作中最應該做的,是政府不好做的事,做不好的事,顧不上的事,做不完的事。
媒體傳播:講好有價值的公益故事
在很多情況下,公益新聞報道還存在著法律概念不清晰、引用法條有偏差等問題,這是記者在公益傳播實踐中的難點。針對這一情況,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立足公益傳播,為學員梳理公益報道中有關慈善法律法規適用的問題,以規避在公益傳播應用中出現紕漏。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在現場分享如何使“內容”變得更有價值。巨大用戶平臺的興起,給生產和傳播新聞內容的傳統媒體帶來困境,也帶來發展的新機遇。從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機構,在面對慈善公益傳播等相關領域,需弄清內容變現的路徑,提升內容創新能力。
新京報視頻部主編、“我們視頻”執行制片人劉剛帶領團隊在新聞類短視頻創作傳播中取得優異成績。課堂上,他指出短視頻現已成為新聞媒體的重要工具。同時列舉了多個維度的案例來分析新聞類短視頻如何快速響應和傳播。
二更深圳副總經理李倩、南方都市報紀錄片編導趙明作為公益記錄者也分別為大家分享了拍攝公益故事的心得體會。李倩以眾多不同類型的短片為案例,向現場學員分析了二更在內容創作要求中的“人、事、情”三個核心要素。趙明則聚焦5分鐘公益短片講好一個故事的課題,從前期選題、策劃、調研、拍攝、采訪、后期剪輯等方面詳細復盤了一部公益短片的拍攝制作流程。
企業責任:多措并舉推動社會進步
作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碧桂園集團從企業角度進行鄉村振興案例分享。碧桂園集團黨群社責部副總經理、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剛介紹了多年來碧桂園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領域的具體做法。
響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碧桂園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方面逐步推進鄉村振興項目,并制定“三個尋找”計劃,努力創造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扶貧一線:實地感受鄉村振興特色模式
作為全國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全免費的民辦高級中學,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一直遵循著“扶貧先扶智”的理念積極助力鄉村孩子健康成長。近50名學員在參觀中了解到,學生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包括碩士、博士乃至出國留學,直至完成學業),學習、生活等所有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學校師資質量、教學、生活設施及管理水平均居全國領先地位,也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4+X“幫扶模式的基礎上,碧桂園深耕扶貧一線,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模式。9月22日,學員們前往英德市魚咀村及連樟村等扶貧點,近距離體驗鄉村振興的現實樣本。魚咀村文旅扶貧項目自2018年3月啟動以來已陸續建成特色民宿、咖啡吧、客棧及花海梯田等景點,該項目盈利后按比例分紅,優先解決貧困戶脫貧問題,實現利潤再分配的同時也解決了多數村民的就業問題。連樟村積極發展“黨建+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在建24小時恒溫大棚、玩具廠和鄉村振興學院,預計10月份驗收。在返回廣州的路上,學員們紛紛表示:“聚焦鄉村振興,側重分享如何用短視頻等新手段講好公益故事,案例分享與實地參訪有機結合,是一次非常棒的學習機會。”
南方周末與碧桂園攜手,致力于搭建公益傳播的社會共議平臺,希望借此加強企業、媒體和政府部門、學界與公益機構的溝通,讓越來越多優質、專業的媒體和傳播官成為各方與公眾之間可信賴的溝通橋梁,為鄉村振興進一步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