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扶貧方式方法也在與時俱進,互聯網賦能扶貧便是一種創新。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2019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中,強調要充分發掘互聯網和信息化在脫貧中的潛力,扎實推動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媒介,除了自身迅速發展之外,也在加快探索與電商、旅游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并催生一種扶貧的新途徑。伴隨5G時代的來臨,合理有效利用短視頻平臺的資源優勢,對于打好脫貧攻堅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短視頻扶貧:
通過信息傳播實現“造血式”扶貧
短視頻扶貧也稱“造血式”扶貧,即賦予農民自己擴大再生產實現脫貧致富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貧困地區的人們在短視頻平臺上開設賬號,拍攝并上傳展示家鄉自然風光、風物特產、生產生活的短視頻,平臺方給予流量傾斜、電商導入等方面的支持,使其拍攝的視頻能被更多人看到,促進當地市場開拓和旅游業發展。
本質上,短視頻扶貧是通過信息傳播助力。目前所呈現的扶貧內容和形式主要在銷售特產、展示美景、引導旅游等方面,而短視頻通過信息傳播助力扶貧實際上還包括很多方面。準確把握短視頻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圍繞扶貧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統地發揮短視頻信息傳播功能,有助于短視頻扶貧取得更大成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指出,一方面,短視頻扶貧可以與國家推進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相結合。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理念和目標是打通國家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扶貧的理念是打通扶貧最后的一段路,所以兩者理念某種程度上是契合的,是有共同之處的,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資源互補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短視頻宣傳扶貧故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是要向世界立體、客觀、真實地講好中國故事,用短視頻講好中國脫貧故事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短視頻扶貧“人·物·景”三部曲
短視頻扶貧的實施包括內容創作、內容分發與變現三個主要環節,變現方式主要有個人電商變現、用戶付費打賞、景點旅游收入。從實現形式來看,主要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所謂“走出去”,是指通過短視頻幫助貧困地區把特色物產銷售出去,從而獲得收益;“引進來”是指將社會各界的人力或資金吸引到貧困地區,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
分析當下的短視頻扶貧實踐發現,互聯網平臺在許多方面實現新的扶貧支撐模式的創新,應用比較普遍的是“人·物·景”扶貧模式。“人”,主要是指短視頻扶貧不僅是直接解決產品銷售,還注重對短視頻“人才”的培養,即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廣大農村地區幫助大家真正把體系建立起來,推動鄉村脫貧;“物”,主要是指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幫助解決鄉村特產的銷售問題,集中凸顯如何把好的農產品推介出去;“景”,主要指開展文旅扶貧計劃,短視頻用戶拍下家鄉美景、風土人情,吸引游客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包括打造新的品牌,提升當地的形象。
據快手副總裁、扶貧辦公室主任宋婷婷介紹,首先,實施教育扶貧提升人的技能。快手平臺上適合農村的農技、農扶的視頻內容,為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快手大學”項目,使當地群眾學會使用互聯網,打破閉塞的信息通路。其次,在物方面,進行電商扶貧。發展快手社區“老鐵經濟”,并通過“福苗計劃”動員電商達人,共同幫助貧困地區民眾推廣和銷售農特產品。最后是景,開展整體性的地區合作。例如,“打開快手發現美麗中國”項目,利用流量支持,攜手貧困地區政府,讓互聯網技術賦能地區和個人,改變城市與鄉村、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指出,快手平臺是多層次的,如同一個“無窮的貨架”,它提供了一個擴展的秩序,這個秩序可以使鄉村很多元素進入到城市化可擴展的元素,并通過算法降低距離感和時間成本。
短視頻扶貧發展的不足與難點
目前,短視頻扶貧發展的成果和取得的成績顯而易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檀學文認為,短視頻扶貧這個新鮮事物一方面使新媒體行業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鼓勵全社會合力攻堅,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一個好現象,應該是值得鼓勵的。同時,要對于短視頻數據進行更加精準化的考察,提升精準扶貧效果。
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模式,短視頻扶貧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著不足和難點。比如,貧困地區短視頻生產群體的專業技能缺乏與文化程度限制問題,增加短視頻變現模式的問題,短視頻平臺電商虛假宣傳、產品質量和售后保障問題,以及如何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等。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認為,對短視頻平臺發展而言,長效性、監管、信用都非常重要。短視頻與扶貧結合起來后,更容易引發輿論效應和社會監督,引起更多公眾關注。因此,在短視頻扶貧過程中,更要加強監管,要建立規范化、長效性的發展機制與信用機制。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王長瀟指出,要重視鄉村青年的媒介素養問題。一方面要遵循影像基本的語法規則,提升視頻美感;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和分析短視頻數據,提高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指導價值。
人民在線副總編輯、人民網新媒體智庫高級研究員劉鵬飛建議,要建立健全視頻內容和商品審核體系,增加商品質量審核流程和質量認證機制,完善平臺支付、訂單跟蹤系統及售后服務機制。還需逐步建立網上的巡查機制和短視頻直播電商信用體系建設,不斷破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短視頻能夠更好地發揮重要的平臺和媒介作用。
逐步形成完善的“短視頻+扶貧”發展體系
系統的發展體系對扶貧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對短視頻扶貧的成效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短視頻扶貧從內容、表達方式方面都應強化創新,不斷探索拓寬發展途徑,并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完善的發展體系。
首先,短視頻扶貧要明確初衷。短視頻是手段、方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初衷、目的。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教中心副主任劉曉山指出,短視頻扶貧本身就要有初心,初心就是扶貧。互聯網扶貧和消費扶貧應更重視互動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一頭連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最大特點是運用市場機制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引導和發動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戰,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貧困人口增收。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扶貧、脫貧”。在“人、物、景”的基礎上,還需要關注“文”,從文化的角度進行提升。
其次,短視頻扶貧要理清思路。扶貧不只是物質扶貧,更要注重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已經成為共識。應用短視頻形式進行精神扶貧或將取得更好的效果。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提出,相較于以往的發文章、發文件講道理的方式,短視頻用接近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進行“扶貧”效果更好。通過短視頻講述脫貧典型與致富經歷,推出一批脫貧攻堅戰中的立志型網紅,可能會取得更佳的扶志效果。
最后,配套措施要齊備,發展機制與治理體系的構建要同步跟進。崔士鑫認為,在短視頻扶貧的路上,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障,長短結合才是最有力的工具。比如,構建平臺科學技術分享型短視頻生產機制,做大相關科學知識和制作技術內容池,讓更多人通過短視頻掌握致富知識和技能。治理則包括短視頻平臺發展的規范化治理,也包括對貧困地區的治理。
短視頻扶貧,作為一種新興的扶貧模式,盡管目前仍有不少難點有待突破,但其社會價值、創新價值在發展中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為其共同努力、攻堅克難也成為互聯網業界、專家學者與管理部門之間的共識。換言之,短視頻扶貧,已經成為當前詮釋互聯網發展賦能社會發展、反哺社會治理的典型例子。(人民網新媒體智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