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雖然后來被辟謠,在全民瘋轉的“尋找梅姨”背后,梅姨成為了一個符號。走失兒童的背后,是一條長長的利益鏈。日前(12月12日),微信小游戲聯合騰訊公益宣布,推出17款公益小游戲,這也是自今年4月“WeCare公益計劃”公布以來,第一批上線的公益小游戲。小游戲《尋找守護者》就是其中之一,一款關注拐賣兒童社會問題的小游戲。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20萬兒童被拐賣。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孩子將面臨被轉賣、被傷害甚至被殺害的可能。
從買賣兒童的人販子和中間人,到實際參與拐賣的犯罪團伙,每一環可能都有長相平凡但潛伏在孩子身邊的“梅姨”。
AI守護者:跨過10年找到你
靠肉眼找出孩子,到底有多難?
“2015年,警方通過孩子畫像帶回了300余份疑似照片,組織走失家長進行辨認,確定了176個疑似對象,但最終無一命中。專案組還曾經嘗試過用肉眼把十幾萬張疑似照片和走失兒童一張一張進行比對,但還是沒能找出孩子。”
更難的是,找孩子往往一花就是十余年,走失的孩子長大了,我們記憶里的孩子卻沒有長大。如果不能找到拐賣中間人挖出線索,找人更是大海撈針,毫無頭緒。
2018年,騰訊優圖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被介紹給了當時正在追蹤多名被拐兒童的四川警方。這些孩子基本都在3歲以下,有的孩子甚至是在滿月時就被拐賣了,距離走失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0年。
此前,雖說接入優圖技術的AI尋人已經有近2000例成功案例,但跨年齡人臉識別還沒有成熟的算法模型,國際上當時也還沒有成功跨越10年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找到失蹤兒童的先例。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李新和同事們收到照片之后,心頭一沉,但仍決定一試。他們通過對0歲-18歲的人臉的成長變化進行模擬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學習的人臉樣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來學習這些人臉在成長過程中的復雜變化。經過了長達半年,成千上萬次的模型訓練和修正,最終用這一算法模型進行跨年齡人臉識別,準確率可達到96%以上。
不久,在第一次實際應用中,第一批被拐兒童被成功確認。隨后,又找回了3個被拐的孩子。這些被找回的幸運孩子,對關注并投身打拐的中國守護者們來說,只是一個開始。
小游戲守護者:用10分鐘,讓10年的分離更少
當一個家庭走失了一個孩子,無力感是最大的敵人。在小游戲《尋找守護者》里,開發者石樂歐制造了許多游戲與現實的沖突,用一種和平的表達方式,悄悄地放大了那份無力感。你甚至需要細思才能“極恐”。
在9月成都TED ?chengdu年度大會上,他秀出了兩個數字:10分鐘和10年。前者是通關《尋找守護者》小游戲其中一關的時間,后者是現實生活中找回一個走失孩子的時間。他們的差距往往會更大。
這樣的沖突在小游戲里還有很多:你可以從上帝視角,去找尋場景中走失的小孩和奇奇怪怪的壞人,但現實生活中你只能漫無線索地在人海中尋找哪怕一絲希望。
更不要說,加上“團隊作案”和“轉移場景”這兩個變量,你不僅要在人頭攢動的火車站、路橋監控器鏡頭下苦苦掃視一遍又一遍,還要期望他們不要逃出天網的眼睛之外,以免從此錯失尋回的線索。
“太難了”是玩家對游戲的普遍感受:上手很容易,但通關很難。而這也是石樂歐想看到的,“難”正是守護走失兒童這一主題該表達的核心信息。找不到孩子,找不到找到孩子的方式,是無數失親家庭的困境,他們想讓小游戲的用戶也能更加接近真實地去體驗這種無力感。
游戲中只是展現了現實尋人的冰山一角。而對無力感的藝術化表達、對游戲與現實的沖突感的運用,其背后是一場關于意識的戰爭——尋人實屬不易,預防能夠避免更多悲劇。
《尋找守護者》團隊在調研中發現,有許多人對兒童走失都有著錯誤的認知,比如不到24小時就不能報案,比如走失了可以立即使用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進行預警,再比如緊急發布平臺的找回率居然有98%……
而這些信息單單用一篇文章或者幾篇文章可能都沒法去觸動和教育那么多的用戶,石樂歐團隊想到了用找茬玩法的小游戲——找茬和尋人在機制上都很相似,都是在大場景中根據線索去找到一個目標元素,而且小游戲易于傳播、能多角度、較深度體驗的特點讓教育成為了一種日常而簡單的互動。
游戲的玩法在游戲界并不特別,但與公益場景的結合后帶來的深層次的代入和觸動卻讓人耳目一新——
游戲目前上線了8個關卡,關卡的設計都選擇了兒童最易走失的不同場景。用戶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找“人物”或“丟失物品”的任務。在游戲進行過程中,當找到特定元素時就會激活圖鑒卡片,并在關卡結束時統一展示,用戶可通過卡片更加詳細地了解關于走失兒童的科普知識(走失原因、案例以及有效的尋人手段)。
守護者聯盟:人間也值得
據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李新介紹,他們的團隊還在不斷優化跨年齡人臉識別模型,目前準確率已達到了99.80%以上,將挑戰更大的年齡跨度,如今已經有了新的突破,找到了分別時間更久的孩子。在李新看來,人工智能等技術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如何使其更有溫度。
而在開發者石樂歐看來,小游戲還沒真正結合真實尋人,下一步可以考慮和官方的找回平臺或者技術做結合。
盡管它的尋人力量還很微弱,但讓拐賣者的招數變成被大家都熟知的套路,讓更多人知道有這樣的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讓大家能夠知道走失的可能原因、走失后的解決路徑,也同樣能夠減少孩子走失的可能。
防止走失,跟找到走失兒童一樣重要。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長大,這是我們在做創意之外和社會創新內容一個結合點。”“‘科技向善’應是技術應用者的本分,也是責任。”他們這樣說道。優圖AI實驗室、小游戲開發者只是守護者聯盟的新成員,還有很多的官方及民間力量也在不停找尋更加有效且高效的找回方式。
今年4月,微信小游戲推出“WeCare公益計劃”,希望通過對公益小游戲開發團隊提供支持,挖掘更多有“溫度”的公益小游戲。目前,該計劃已面向開發者征集了3期創意方案,共有超過200個制作團隊提交了392份提審方案,最終有49份方案脫穎而出,成功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