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4月22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京發布《2019年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展》。2019年,是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快速發展的一年。
32項國家文件出臺,兒童福利政策環境持續優化;22個省份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貼保障制度;民政部兒童福利司成立對現代兒童福利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力度持續加強;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和3-6歲學前教育取得雙重突破;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上海、貴州兩省份率先建立兒童性侵施害者限制從業制度;青海創建“五位一體”兒童醫療保障兜底模式;社會組織對出生缺陷兒童干預救助發揮重要作用;兒童公益項目和大額捐贈持續增長。
各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創新情況
1. 32項國家文件出臺,兒童福利政策環境持續優化。
2019年是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在兒童福利、生活保障、教育發展、醫療健康和兒童保護四大領域共出臺32份政策文件,進一步促進了現代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環境的優化升級。
生活保障方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等8份文件,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境兒童的保障工作;
教育發展方面,出臺《保障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子女不失學輟學》等10份文件,進一步縮小教育資源城鄉、地區間差異,困境兒童成為關注重點;
醫療健康方面,出臺《“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實施辦法》等10份文件,加強特殊困難兒童專項救治;
安全保護方面,出臺《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等4份文件,重點關注兒童成長,強調在預防性工作中發揮多方力量。
2. 22個省份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貼保障制度。
2019年,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就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出臺專門意見。根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北京、內蒙古等22個省份建立起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生活補貼制度。
在保障對象范圍方面,北京、福建、湖北、黑龍江4省份拓寬保障對象范圍,北京加強對兒童監護人的扶持力度;在補貼金額方面,最高的是天津、北京、上海,分別達到2420元/月、1980元/月、1800元/月;其次是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15個省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津貼標準均超過1000元/月。
3. 民政部兒童福利司成立對現代兒童福利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民政部調整機構職能,單獨設立兒童福利司,這是實現多頭管理歸口、應對當前兒童福利發展挑戰、踐行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滿足新時代兒童發展多元需求所采取的重大舉措。
完善的行政管理體系是兒童福利發展的關鍵,這一機構建制改革對于更好地滿足我國兒童福利發展,加速現代化兒童福利體系的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4. 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力度持續加強。
自2015年四部門《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頒布以來,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剝奪父母監護權的司法案例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底,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及媒體報道,梳理出110個因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而被撤銷監護權的案件,涉及29個省份,其中撤銷監護權案例較多的省份有江蘇(14例)、廣東(10例)、浙江(9例)、四川(9例)、山東(8例)、重慶(5例)、安徽(5例)。
2019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進入議程,首次提出強化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第一責任、確立國家親權責任等重要舉措。上海市判處某位遺棄兒童的母親在緩刑考驗期內接受強制親職教育,政府承擔監護職責和強制父母親職教育的司法案例走入大眾視野。
5. 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和3-6歲學前教育取得雙重突破。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進展,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把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為解決“入托難”“入園難”問題指明發展方向。
截至2019年底,上海、江蘇、湖北、四川等地出臺地方規范積極探索嬰幼兒照護養育服務,尤其是0-3歲嬰幼兒托幼服務的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服務模式,力圖建立公益普惠、符合民生需求的嬰幼兒照護養育服務體系。
2019年1至11月,全國共摸排城鎮居住小區配套幼兒園4.21萬個并對存在規劃、建設、移交或普惠不到位等方面問題的幼兒園進行整改,確保小區配套幼兒園提供高質量普惠性服務。
6. 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建立。
2019年,我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的基礎上,20個省份擴大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年齡范圍,11個省份放寬對申請人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21個省份提高本地救助標準,8個省份創新增加救助內容。
7. 上海、貴州兩省份率先建立兒童性侵施害者限制從業制度。
2019年5月,上海市發布《關于建立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的意見》;8月,貴州省出臺《關于在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建立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的意見》,成為全國率先建立兒童性侵施害者從業限制制度的省份。
從適用行業來看,教師、培訓師、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人員、教練、醫生、保育員、保安、門衛、醫生、保育員、駕駛員等為禁止兒童性侵施害者從業范圍。從實施情況來看,應聘個人有強制報告的義務,招聘單位應依法做好違法犯罪記錄的審查工作,貴州省提出建立違法犯罪信息查詢系統。
8. 青海創建“五位一體”兒童醫療保障兜底模式。
2019年,公益補充保險進一步在兒童大病醫療保障中發揮重要補充作用,青海推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公益補充保險+慈善救助”五位一體救助保障模式,憑借較早與慈善組織建立工作機制、充分借助公益力量、加大患兒保障力度等特點,現已基本實現了困難白血病患兒免費治療。
9. 社會組織對出生缺陷兒童干預救助發揮重要作用。
2019年,社會組織在出生缺陷宣傳教育、檢測干預、人才培養、疾病救助等方面影響力持續增加。截至2019年底,已有3家出生缺陷防治類基金會,93家生殖健康類社會組織,113家婦幼健康類社會組織。
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是目前國內該領域救助規模最廣、資金體量最大、救助病種最多的慈善組織。在其幫助下,云南省2019年落地“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訓項目”并開展首次培訓,探索建立規范化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訓模式。
10. 兒童公益項目和大額捐贈持續增長。
2019年,兒童類社會捐贈總額巨大、數量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兒童類大額社會捐贈和社會公益項目共40項,其中兒童教育19項,兒童醫療15項,兒童生活保障2項,兒童保護1項,綜合項目3項。
兒童教育和兒童醫療類項目是捐贈重點。2019年兒童類大額社會捐贈額為28.5億元,較上年有較大增幅。各類捐贈中,兒童教育捐贈數額最大,為15.8億元,占55.25%;兒童醫療捐贈數額次之,為1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