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20年的這個特殊假期,23歲研一學生闞世豪一直在徐州市云龍區民馨園社區做志愿者,感慨頗多:“通過這次疫情,我重新認識了社區這個基層單位,社區真是老百姓的堅強后盾。”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江蘇徐州全市上下聞令而動,物管、業委會、志愿者都團結到社區居委會旗下,形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社區防疫共同體”。徐州社區“多元共治”迸發活力,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成“交響曲”。
“馬不停蹄、腳不沾地”
人們一直用“小巷總理”這個稱呼來形容社區書記的忙碌。疫情期間,書記們更忙了。用泉山區王陵街道醒獅社區李惠書記的話說,每天都忙到“馬不停蹄、腳不沾地”。醒獅社區除了李惠外共有10名工作人員,自春節后一直實行錯峰上班制,保證早8時至晚8時一直有人在崗。從春節至今他們幾乎沒有休息過。
即使不是因為疫情,社區工作也是一刻不得閑。泉山區從2018年開始推廣“全科社工”,即服務大廳里只留少量工作人員為轄區居民辦理業務。民政、社保、殘聯、計生等65項常規業務都要一人全部搞定,解鎖社區其他人員時間,包片包戶下沉到小區。
“以前我們是坐在辦公室里等老百姓來找,現在必須要到群眾身邊主動幫他們解決問題,事情自然就多了起來。”李惠說,醒獅社區老小區多、老年人多,每名社區工作人員需要負責400多戶1000多人,每天都要到小區巡查一遍。
鼓樓區銅沛街道道北社區盛莉書記最近的工作主要圍繞三件大事:疫情、“紅管家”物業管理和黨員中心戶。每天晚上11點前她的手機不會閑著,下一步要開展的人口普查等工作也是非常耗時耗力。社區共有8名工作人員,迫切需要增加人手。
早在2015年3月,徐州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規范工作事項進社區(村)實施細則(試行)》,明確取消了175項事務,社區工作為什么還這么忙呢?
“取消的事務,確實給我們減輕了一些負擔,我們現在的忙,是因為服務更主動了、更精準了。”李惠說,雖然現在工作很忙,但做的都是切切實實為老百姓服務的具體事務,提升了服務效能,很有成就感。
“得力助手”與“多元共治”
平日里就有海量的政務工作加上居民事務,社區居委會如何能夠在疫情防控期間擁有“得力助手”?業委會、物管、公益組織都成了他們有力的臂膀。
道北社區軍緣新城在今年1月實現自治。“這一屆業委會太給力了,原先大事小事都找社區,現在業委會承擔了軍緣新城80%的工作。”社區書記盛莉說,疫情防控期間,軍緣新城業委會組織了20名志愿者參加小區值守,因為人員充足,還安排了兩名志愿者到其他小區援助。最近,業委會又將小區12年未疏通過的下水道、化糞池全部掏了一遍,居民們拍手稱快。
在云龍區黃山街道綠地北社區,疫情期間物管與社區的合作也非常默契。在小區大門口,社區工作人員負責查“人”,物管負責查“車”。義務值班的志愿者們更是活躍,前一批復工上班去了,后一批立即報名跟上,前后有100多人參與,至今仍然有26人堅守崗位。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帶著物業人員和志愿者分組在小區里入戶調查、巡邏、消殺,勸阻居民不要隨意外出、聚集,形成了“地毯式全覆蓋”,一個死角不留。
很多小區在疫情之前就已經探索“多元共治”。綠地北社區早在2015年就設立了“協商民主議事苑”,協商解決社區治理的重大問題和居民關注的重要事務。“議事苑”按照“7+X”模式,組建由街道領導、社區“兩委”、“兩代表一委員”、黨員律師、業委會代表、群眾代表、熱心退休老干部等7類代表,加上協商對象“X”等在內的議事團隊。5年來用這種協商方式解決了20多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善于創新,綠地北社區工作法于2018年入選民政部全國100個優秀社區工作法。
鼓樓區豐財街道辦事處近年來一直在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工作,2019年底,豐財街道及下轄10個社區全部建成協商議事室。讓政協委員下沉到社區、進駐到網格。選配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相關科室負責人及企事業單位代表作為各級協商議事會成員,開展各級協商議事工作。協商議事會成立以來,共召開街道、社區、網格等各級協商議事會議56次,累計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102件,得到了省政協的認可,吸引了上海、北京、云南等地的政協工作者前來開展工作調研及觀摩。
“比如老小區改造,往往會出現政府花了錢群眾卻不滿意的情況。去年怡園亭社區老小區改造前,我們把居民和相關部門召集到一起,居民提出了他們最為關心的移樹、停車位等問題,改造時都得到了妥善解決。最近的三角線社區散片區管理、二九社區樹成中學家長能否進小區接送孩子等問題,都是通過協商議事會這個平臺解決的。”豐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蔡乃蓉說,民主協商議事會實現了“多元共治”,在很大程度上為社區居委會減輕了負擔。以前為了處理一個問題,社區書記或者主任要跑好幾個部門,這個平臺讓職能部門與群眾面對面,很多問題現場就得到解決,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兩倍,最終還提升了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黨員志愿者”與“紅管家”
疫情期間,每個小區門口都能看到“黨員志愿者”紅袖章。如今,社區防控進入常態化,部分黨員仍堅守在崗位上,成為社區的得力助手。道北社區書記盛莉說,從春節至今一直堅守在防控一線的,都是退休的老黨員。
醒獅社區書記李惠也感嘆:“關鍵時候就能夠看出我們黨員的凝聚力有多強,不管是巡邏值守還是捐款,首先沖上前的都是黨員。”
還是需要黨建引領
10多天前,鼓樓區二環北路上的中行樓宿舍門口裝上了新道閘,這個僅有兩棟樓的老舊小區聘請了保安、保潔,實現了“紅管家”長效物業管理,盛莉擔任“紅管家”負責人,下一步還將由黨支部書記侯景紅和幾位熱心業主成立業委會。鼓樓區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程偉介紹說,全區137個老舊小區、35個散片區全部有了“紅管家”,并對老舊小區長效治理實行黨建引領,讓小區治理全都姓“紅”,構建在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各負其責治理體系。為了調動黨員積極性,實行了黨員積分制,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紅管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現階段徐州市各個社區都在發展“黨員中心戶”,即一個黨支部發展10個黨員中心戶,一個黨員中心戶聯結10名黨員,一名黨員聯結10個特殊家庭(孤寡、特困、失獨等)。在軍緣新城小區,兩間黨員活動室剛剛粉刷一新,桌椅也已經置辦好。盛莉說,有了黨員中心戶,今后居民有問題可以向黨員反映,黨員解決不了就找中心戶,中心戶解決不了再找黨支部,把最棘手的問題留給社區,任務就可以逐層分解,減輕社區很多工作壓力。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多元共治”?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董明偉建議,社區治理中應該讓居委會更多地發揮自治功能,將業委會、物業、志愿者、居民等都發動起來,形成合力去推動社區治理。疫情期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高漲,因為疫情防控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全。這一點恰恰證明,社區發動群眾時一定要找到與居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切入點;其次,“多元共治”還需要一個好的平臺,民主協商議事會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另外,改革開放后的社區逐漸變成了純居住空間,居民成了孤立的個體。社區有責任將居民組織化,通過成立各種團體重建居民之間的聯結網絡,將鄰居從陌生人變成熟人,很多公共性的難題就容易解決了。
(據《徐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