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 本報記者 文梅
2020年5月18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研發的“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2020”在京發布。
“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2020”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運用指數工具對2018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的慈善、老年人、兒童、殘疾人政策實施和創新情況進行評價,旨在推動社會政策的不斷創新、優化和進步。
“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2020”顯示:2018年,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慈善事業規范有序發展,慈善事業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進一步發揮;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取得了突出成績,老年人政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進步;兒童福利與保護制度建設快速發展,兒童發展及權利保護等各方面工作持續推進;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出臺,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
2018年,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寧夏、天津、福建、陜西。
北京多項政策全國領先
北京連續七年穩居第一,多項政策全國領先。2018年,北京在國內率先開通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線上申請,簡化了申請流程,為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申請提供便利。進一步加強收養登記管理工作、規范收養行為,將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財政預算,建立跨部門、多專業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2012~2018年,北京連續七年穩居社會政策進步指數第一名,在慈善、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四個領域均位列前十。
浙江、上海連續七年排名前三,各領域發展均衡。2018年,浙江備案慈善信托財產總規模達9.3億元,位列全國首位。備案17單慈善信托、彩票公益金人均貢獻額為83.0元,均位列全國第二;上海高齡津貼覆蓋率、老齡補貼人數占老年人比例、老年人福利支出占民政事業費總支出均全國領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1+2”文件,鼓勵多方共建托育服務體系,推動托育服務的標準化發展。2012~2018年,浙江、上海續七年排名社會政策進步指數前三,在慈善、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四個領域均位列前十。
江蘇連續七年位列前五,社會組織快速增長。2018年,江蘇社會組織增速明顯,每萬人擁有11.2個社會組織,位列全國首位。同時加強學前教育綜合獎補資金管理與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2012~2018年,江蘇連續七年位列社會政策進步指數前五,在慈善、兒童和殘疾人三個領域均位列前十,在老年人領域2014~2018年連續五年位列前十。
廣東、山東、寧夏、天津、福建、陜西均多次進入前十。2018年,廣東在慈善、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四個領域均位列前十,779個社會組織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中國捐贈百杰榜”上榜39人,均位列全國首位;山東在慈善、老年人、兒童三個領域位列前十,先后編制《養老機構等級劃分》《養老機構設施設備配置規范》等17個養老服務地方標準,加快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步伐;天津在老年人、兒童領域位列前十,農村低保標準占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全國最高,達65.5%;寧夏在殘疾人領域位列前十,是繼上海后第二個以省級政府名義對貫徹落實《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作出具體部署的省份;福建在殘疾人領域位列前十,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戶均投入資金為1.9萬元,位列全國第四;陜西在慈善領域位列前十,社會組織就業貢獻率達1.44%,居全國首位。
七年積累呈現三大特點
縱觀2012年至2018年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排名結果,七年指數變化呈現三大特點。
第一,北京連續七年穩居榜首,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連續七年位列前十。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6個東部省份連續七年進入社會政策進步指數排名的前十位,其中北京連續七年穩居榜首。
第二,指數排名東部地區位居前列、西部地區有亮點。對比2012~2018年社會政策進步指數排名結果,排名進入前十的省份共20個。其中,東部地區占9席,中部地區占3席,西部地區占7席,東北地區占1席。地區排名位次有波動,地區排名走勢不同,地區內部存在分化。
第三,經濟水平影響社會政策發展,但不是唯一決定因素。2012~2018年,東部地區社會政策進步與人均GDP發展水平比較一致,指數排名顯著高于人均GDP排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如山西、四川、貴州、云南、甘肅等。尤其是甘肅、四川,連續七年社會政策進步指數排名比人均GDP排名高出5個及以上位次,社會政策進步始終走在經濟發展的前面。經濟水平影響社會政策發展,但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社會政策發展十大趨勢
“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的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社會政策的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第一,社會保障正快速進入物質保障+服務保障發展階段。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后,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重大轉型期,但是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服務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與兒童、老年、殘疾人的服務需求不相適應,亟待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保障+服務保障發展。這是社會保障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服務將成為各地的重點工作。
第二,社會扶貧繼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在“社會組織扶貧50佳案例”示范下,社會扶貧在聚合民間資源、發揮社會力量優勢方面將獲得更好的運作效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社會扶貧事業將會與政府的戰略更為密切地結合,使得貧困扶持的互補性機制日益完善。社會扶貧將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繼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第三,志愿服務規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17年國家頒布《志愿服務條例》,志愿服務進入了依法發展的軌道。同年,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正式上線,可提供實時在線志愿服務統計數據。2018年,民政部發布《關于做好志愿服務組織身份標識工作的通知》。2019年,《志愿服務基本術語》《志愿服務組織基本規范》編制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9年8月底,我國已有1.26億名注冊志愿者,志愿團體、志愿項目、志愿服務小時數分別達到64.4萬、268.1萬和15.1億。隨著志愿服務的發展,志愿服務規范化將進一步加快。
第四,科技在慈善事業中應用將更廣泛。2018年民政部印發《“互聯網+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行動方案(2018-2020年)》,慈善中國、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平臺等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打造信息公開渠道,區塊鏈技術在公益領域得到越來越多運用,科技進步正在并將持續助力慈善組織誠信體系建設。同時,科技企業持續關注公益慈善,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將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到公益慈善領域,基于其平臺優勢,嫁接公益慈善的理念和運作方式,倡導形成了“隨手公益、指尖公益”的潮流。2020年,科技在慈善事業中應用將更為廣泛,“科技向善”的潮流將凸顯。
第五,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由試點向全覆蓋快速發展。自2016年民政部聯合財政部啟動試點工作以來,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累計5個批次203個試點,覆蓋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0%的地級市(區、州)。隨著試點的擴大,民政部和財政部提出要突出推廣前三批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形成規模,擴大服務覆蓋面等要求。2020年,民政部公布了《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經驗和典型案例匯編》,供第四批、第五批改革試點地區和其他地方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參考借鑒,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正由試點向全覆蓋快速發展。
第六,全國統一的養老機構評價體系建設將快速推進。2019年底,民政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養老機構等級評定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通過實施《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強化監督管理,健全養老機構質量和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在政策推動下,養老機構的等級評定及評價體系建設將快速推進。
第七,基層兒童社工專業化建設將成工作重點。全國已經配備了鄉鎮和街道一級的兒童督導員4.5萬名,村(居)一級兒童主任62萬名,基本實現全覆蓋。2020年,要在全國實現90%以上的城鄉社區建設1所“兒童之家”;全國要建設一支基層兒童福利服務專業工作隊伍。隨著地方進一步推進基層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體系建設,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的專業能力提升將成為工作重點。
第八,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能力與規范化建設將加強。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托育機構管理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為解決“入托難”、“入托貴”問題指明了發展方向,就托育機構的功能職責、托收管理、保育管理、健康安全管理等多項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在政策推動下,各地將大力提升托育能力,加強托育服務規范化建設。
第九,公辦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將持續快速發展。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需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截至2018年底,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1.7%,普惠性幼兒園占比為68.57%,公辦園在園幼兒人數占總人數的43%,與《意見》目標有一定差距。公辦普惠性幼兒園建設仍將是工作重點。
第十,無障礙環境建設將進一步加強。自2012年國務院頒布《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以來,全國已有22個省份出臺了無障礙建設有關條例、辦法、規定。北京、廣州、深圳等地正在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工作力度。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規章政策的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將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