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5 來源 :??作者 :
一、為什么要對小學生進行公益教育
為什么要對小學生進行公益教育?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于獲得幸福”。追求方式各有千秋,但其終極目的都是幸福快樂。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終結,都在追求幸福。2012年6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決議說,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待,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教育要以每個人在學校學習到追求幸福的本領為宗旨。
這種“教育學生成為一個追求幸福的人”的教育,不僅讓學生獲得追求個人幸福的本領,還要獲得建設幸福社會的本領。因為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離不開社會提供種種方便的生活、良好的環境條件。這種教育體現為學生既有追求個人幸福的能力同時也有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和發展社會共同利益的能力。因此,學校教育就是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它包括一是為學生個人的終身幸福著想;二是為學生融入社會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和發展社會共同利益著想。后者強調追求個人幸福,要在社會法規的范圍內進行操作,要履行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同時要參與維護和發展社會共同利益,即公益行動。它包括關注他人,服務他人和建設幸福社會和保護自然環境等等。人們可以通過做志愿者、義工,關注弱勢群體,資助需要幫助的人群;也可以參加公益性活動,服務需要幫助的人,保護環境和世界和平等等。這些公益教育的內容通過漸進性遞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
事實上,小學公益教育是讓學生學會在為社會服務中獲得個人幸福,懂得它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之一。這種“教育學生成為一個追求幸福的人”的教育,不斷地樹立學生的公益意識,使其具備公益能力和參與公益活動的自覺性。如果我們從小學抓起,堅持在學生成長的每一階段一直抓下去,真正抓出實效來,這對提高我們中華民族素質會有一個極好的推動。
二、小學公益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2010年7月,政府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明確了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其核心是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和學習參與公共生活的起步階段,處于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基礎階段,迫切需要在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幫助和正確的指導。學生的公益意識、公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公益實踐能力是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和滿足小學生成長需要,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和公共政策學院中國公益教育研究所,自2010年以來,一直在探索用用皮亞杰認知理論、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模式和美國“服務學習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公益教育。
幾年來我們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校資源開發了一套適合在小學推廣的公益教育課程、校外公益教育活動指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聯動服務學習”模式。“學校、家庭、社區三聯動服務學習(簡稱三聯動)”模式的特點是“通過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公益認識;通過課下公益實踐活動,在服務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提高學生各種責任感;以學生自我評價的心得體會和同伴、教師、家長與社區工作者評價相結合的鼓勵方式激勵學生在公益道路上不斷進取”。自2010年以來,我們與各實驗學校的教師和社區工作者共同開發出一套易于教師操作、學生行動、家長和社區工作者協助各年級學生開展的公益教育系列課程。目前正在實驗進行中。
三、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建構公益認識
小學公益教育以加強小學生公益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公益意識,形成健康的公益情感和態度,樹立正確的公益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發展公益行動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公益行動中來,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參與到改善家庭、學校和社區公共問題中來,為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公益意識、公益行動能力的人奠定基礎。
如何實現這些任務,是直接灌輸給學生嗎?不,公益行為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所以這些任務的實現一定是建立在學生自覺自愿自主建構公益知識和決定公益行動的基礎上的。教師的課堂教學通過運用認知建構理論設計學生認識發展的情景和教學環節,發展學生的公益認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認識既不起因于單一的學生主體,也不起因于單一的教材客體,而是學生主體與教材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皮亞杰認為,學生認識形成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是以他們的已有經驗對外在事物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同化、順化和平衡的過程實現的。[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公益知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
第一,激發學生同化新知識。在公益教育課堂上,教師對公益觀點的傳授運用皮亞杰認知理論,創造引起學生知覺的認知環境,提供給學生能體現所傳授的公益觀點的生動、形象的感知材料。我們事先以PPT或者視頻制作了生動的感性材料。例如,四年級學生學習“共情受助者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的觀點,我們通過PPT展示幫助貧困老人的事跡材料,引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之發生作用。感性材料與他們頭腦中原有幫助他人的圖式之發生聯系,這種聯系就像消化系統將營養要吸收一樣與之相連。這就是學生主體開始對感性材料的作用,也就是對公益知識的同化過程的開始。
第二,引導學生主動順化新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展開討論,學生的認識的發展進入到順化階段。在順化時,當學生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即經驗來解釋與之相聯系的感性材料時,就要運用感性材料對原有圖式加以補充、擴展和修改,達到對提供的感性材料的理解。例如,學習“共情受助者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的觀點,學生以前的經驗是幫助過摔倒在地上的同學,沒有做過幫助貧困學生的經驗。但是,PPT中的感性材料提供了解決的方式。于是,學生就要考慮將這一他人經驗納入自己幫助他人的圖式拓展到幫助貧困生。這樣學生開始討論,自主解決如何幫助貧困生的問題,也就是學生認識開始順化,發展原有的認識,從幫扶摔倒的學生的方面,進入到幫助貧困生的新的方法的方面。
第三,促進學生實現平衡新知識。當學生接受了感性材料中蘊含的公益觀點和解決方式后,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做出如何去做的決定。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自己的認知從已有的經驗水平發展到感性材料蘊含的公益教育目標的新水平。這種新水平就是學生作為主體的認識解決了自己已有知識與新知識客體的不平衡狀態,也就是實現了平衡。例如,學習“共情受助者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的觀點,學生通過班級討論,最后決定以義賣的形式,籌措資金幫助貧困山村的學生交學費。這就是發展到“共情受助者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觀點的結果。這種結果始終是以學生主體自主建構的公益認識的同化、順化和平衡的過程實現的。
這說明,小學公益教育的課堂教學必須運用皮亞杰認識建構理論設計學生認識發展的情景,通過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將要學習的知識發生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然后學生在討論中消化和吸收,最后做出如何行動的決策。這一決策就標志著學生的公益認識發展到新的階段。接下來小學公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將學生服務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用剛剛學到的公益觀點開展開放性的服務活動。
四、讓學生課下在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各種公益活動中提高各種責任感
小學公益教育注重知和行的統一。由于學生的公益行為是在做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又因為多數公益行為都以服務他人和社會的行為體現出來。所以,小學公益教育借鑒美國的“服務學習”,實現知和行的統一環節。“服務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將社區服務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開放性學習方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運用知識,并從經驗的反省中獲得新知識,同時學生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富有責任感并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的人。[2]小學公益教育必須的環節就是讓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公益知識在服務于他人和社會的活動中,形成做公益行為的能力。
這種服務學習方式體現教育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陶行知說:“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3]所以,學生學習了如何做公益后,討論并自己決定公益活動內容和制定公益活動計劃,通過課下的公益實踐活動,在服務中提高自己的各種責任感。這是真正的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的貫徹,是教人做真人的體現。學生通過在家庭、班級、學校、社區和社會服務中提高各種責任感。
第一,通過在家庭的實踐,為家人做事情,提高學生家庭責任感。例如1年級學生學習“家人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做個體貼家人的人”觀點。學生在家庭主動為家人做事情。像掃地、洗碗、給老人捶背等等。
第二,通過在班級和學校實踐,為班級和學校做好事,提高學生主人翁責任感。例如,2年級學生學習“班級和學校是我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我要為它們做有益的事情”觀點。學生在班級和學校開展各種各樣的愛班級、愛學校的公益活動。像為班級建立圖書角,將自己讀過的書放在圖書角便于與其他同學分享;主動承擔學校展室的講解員,宣傳各種環保知識等等。
第三,通過在社區和社會的實踐,為社區和社會做有益的事情,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例如3年級學生學習“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觀點。學生主動到社區養老院慰問老人,在社區宣傳低碳生活方式,為社區活動場所做清潔工作等等。4年級學生學習“共情受助者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觀點。學生在南方出現凍雨壞天氣時,主動發起“愛心手套”活動,寄去手套幫助貧困學生防凍,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又例如,6年級學生學習“觀察公益對象的問題和分析自己的幫助能力”觀點。學生主動參與到“導盲犬”的微公益活動中,調查盲人和大眾的心態,探索導盲犬和盲人乘車難的解決辦法。學生在這些社區和社會公益活動中發展了社會責任感。
從以上學生公益活動中可以看出,學生利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平臺,在為他人服務中實踐所學習的公益觀點、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從而在服務中成長為具有一定公益意識和各種責任感的一代新人。
五、讓學生在自我激勵和他人鼓勵的評價中進取
小學公益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參與公益活動就是一個善意行為。所以評價注重自我激勵和他人鼓勵。小學公益教育的評價以學生寫心得體會的自我激勵和同伴、教師、家長與社區工作者評價相結合的鼓勵的方式,促進學生在公益道路上不斷進取。
第一,學生將學習公益觀點的認識和做了公益活動的體會以文字或者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記錄自己成長的過程。國家新課程改革《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過程中,兒童彼此間講述活動過程、分享探究發現和活動體驗、交流作品和活動心得,都是兒童學習的生活體現。”[4]這一理念遵循了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完善的心理發展規律。我們依據這一理念編制了記錄學生公益意識和行為發展的漂亮和活潑的“心得本”。學生很有興趣地把自己公益認識的發展和活動體驗記錄在上面,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第二,同學、教師、家長和社區工作者以不同的鼓勵方式激勵學生不斷努力。國家新課程改革《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強調:“鼓勵家長與其他有關人員的廣泛參與評價。”[5]這種評價滿足了學生自尊心、榮譽感的需求,學生為了獲得其他人的贊許、獎勵而會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公益知識和活動的需要。例如,對于完成任務出色的,他人給學生貼個金五星閃爍一下,既是贊美又是激發,激發他再加再勵做出更漂亮的成績;完成任務一般的,給學生貼個紅花搖一搖,既是贊揚又是鼓勵,鼓勵他更上一層樓做出更好的表現;完成任務弱一些的,給學生貼把小鏟子,既是欣賞又是激勵,激勵他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潛力。
這種評價尊重學生的發展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雖然有差距,但是無論他們做得怎樣,他人都需要以贊美、贊揚和欣賞的態度去激發、鼓勵和激勵他們。這是一種很好的評價機制。這種評價機制使每一個學生為自己成為公益小使者而自豪!他們將我們發給他們的公益小使者的卡通畫貼在自己做公益最得意的地方,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六、小學公益教育能夠成為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
小學公益教育以簡約的課程形式,輔助于學校的道德教育、少先隊教育或者綜合實踐教育,具有教育的輔助作用。同時,在實施小學公益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因此,小學公益教育課程與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少先隊工作和綜合實踐課程的發展相聯系,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組成部分。
首先,與其他課程結合成為其他課程的輔助部分。小學公益教育內容是關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和發展的教育,在教育中必然會涉及到多方面領域的知識。因此,它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小學公益教育綜合倫理、環境、生命、美術、安全等方面的不同內容來進行,并以公益活動的形式展開。所以,小學公益教育與其他課程結合成為其他課程的輔助部分,有助于推動其他課程理論聯系實際,有效地促進學校課程的改革。
其次,形成特色性公益校本課程。中國公益教育研究所提供技術指導對參與小學公益教實驗的不同學校,整合校內和校外周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公益教育和活動。例如,利用學校附近的消防大隊資源,學習消防知識,并在社區進行公益宣傳活動,形成了具有消防特色的公益校本課程。又如,與社區居委會聯合開發低碳環保教育活動,由此形成環保性公益校本課程。
第三,小學公益教育依托于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平臺推動公益校本課程的發展。在公益教育中,學生是學習和活動的主體。豐富多彩的資源和活動形式有助于調動學生主體性。充分地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力量和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有助于公益校本課程的發展。因此,小學公益教育以學校、家庭、社區三方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聯動方式成為小學公益教育的特色模式。這正是公益校本課程形成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七、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工作者都得到了發展
小學公益教育是為貫徹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和滿足小學生成長需要而設計開發的一套易于教師操作、學生行動、家長和社區協助各年級開展公益教育的系列課程。課程簡單,每學期6課時即可完成教育目標。通過這一段的實驗,教師、學生、家長在小學公益教育中都有了各自的成長和發展。
第一, 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課程都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為依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主建構公益知識的過程中,在公益活動中實現了知到行的目標。在這樣的學習和實踐中,必然會促進學生智力、能力和品德的全面發展,有力地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 彰顯了教師的創造性。由于課堂教學以學生解讀感性材料和他們的討論為主,隨時會產生未曾預設的問題,在課外活動中學生的活動又會產生新的問題。這為教師提供了創造性教育的機會和充分展示個性的舞臺。因為學生在課上和課下活動中所產生的問題,教師預先設定的教案是解決不了的,只有隨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去組織,去施以相應的方式方法才能完成。這些在教育中產生的靈感、方法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教師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由此將自己的教育水平發展到新的階段。
第三,提高了家長和社區工作者公益教育的能力。學生的成長不僅受到學校的影響,更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小學公益教育利用家庭、學校和社區平臺來引導小學生學習公益知識、形成公益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做公益的實踐能力。在此,家長和社區工作者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活動中,其組織和教育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成為小學公益教育的積極力量。在他們的協助下學生參與到公益行動中來,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從而在改善家庭、學校和社區公共事務中的問題中,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公益意識和公益行動能力的人。
小學公益教育在行動!它加入學校教育的行列繼續探索和努力,為孩子們的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和公共政策學院中國公益教育研究所許惠英)
[1]皮亞杰著 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93頁,第28-29頁.
[2] 周伽山 美國服務學習理論概述, 外國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4頁.
[3] 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頁.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